儿科护理实施风险防范式护理的效果与应用分析
2021-04-20张霜霞
张霜霞
滨州市滨城区人民医院儿科,山东滨州 256651
儿科在医院众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患儿的年龄普遍较小,缺少完整的社会经验和自我意识,其对于疾病的感受和表达往往较为模糊,也因此给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工作难度[1]。对于部分发病较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如护理人员不能给予患儿科学的护理,预防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就可能由于护理风险事件增加患儿痛苦,威胁患儿健康,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损害医院的形象[2]。风险防范式护理,进一步突出了患者的主体地位,可以实现多种风险的科学管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保障患儿护理安全[3]。该文选择 2018 年 9 月—2019 年 9 月该院儿科收治的80 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就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与护理效果,进行了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儿科收治的患儿80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双盲随机分组方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对照组40 例患儿中,男女患儿分别有22 例和18 例;最小年龄2 岁,最大年龄8 岁,平均年龄(5.23±2.41)岁。研究组 40 例患儿中,男女患儿分别有19 例和21 例;最小年龄3 岁,最大年龄 10 岁,平均年龄(5.77±2.52 岁)。
分别就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实施对比,各项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组研究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与家长对研究内容全部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全部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措施包括信息采集、常规穿刺护理、常规健康宣教等。
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护理风险识别。儿科护理风险的来源较为复杂,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未能及时交流等均可能导致护理风险,同时面临着患者方面的风险。对此,护理人员首先要在工作整理和总结的基础上,明确儿科护理中的常见风险,对主要风险进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风险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初步的风险防范计划[4]。风险防范计划要根据风险的成因、影响因素等信息,综合儿科护理实践,从实践出发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的防范措施,要避免风险防范流于形式,切实突出患儿主体地位,确保患儿护理安全;②基于风险识别的风险防范式护理。儿科的风险种类众多,要根据不同风险的种类、特征等,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以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科室内部要进一步优化工作安排,实现各项资源的科学配置,在护理人员数量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工作安排,进一步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配合责任制管理制度,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行为,避免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护理风险[5]。其次,儿科要重视风险防范和护理,科室内部要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出任组长,统一负责内部风险管理工作,监督各项风险管理护理工作的落实,指导其他护士工作。最后,对于患儿方面的风险,考虑到患儿的年龄较小,护理人员要注意与患儿的沟通,尤其是语言、语气的调整,要从患儿的角度,积极了解患儿的需求和问题,帮助患儿完成完整的自我表达,从而了解患儿的需要和潜在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护理,避免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性。护理人员要同时对患儿和家长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患儿实际情况,明确告知患儿与家长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要通过沟通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护理依从度,最大限度避免风险的发生[6];③基于风险防范的患儿心理护理。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对于儿科护理有着天然的恐惧,在护理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出现不配合护理的情况,从而增加护理风险。对此,护理人员还要注意对患儿开展心理护理,及时安抚患儿情绪,帮助患儿排解不良心理,以此为基础获得患儿的信任,提高患儿护理依从度和护理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期间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分别对比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该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完成,调查表共20 项问题,每项问题5 分,问卷满分100 分。问卷得分未超过60 分,表示“不满意”;问卷得分在60~80 分区间,表示“满意”;问卷得分高于 80 分,表示“非常满意”。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护理风险事件是护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儿科在医院众多科室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并且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很难有效配合护理工作以及完整表达自身感受,加之患儿对于儿科护理的天然恐惧,故而面临着更多的护理风险[7]。与此相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健康意识、维权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如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还很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甚至损害医院的社会形象。对此,在儿科落实风险防范式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8]。
风险防范式护理,进一步突出了患儿的主体地位,可以通过对儿科护理常见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避免各类风险的发生,提高患儿护理依从度,给予患儿全方位的护理,从而达到提高患儿和家长护理满意度的目的[9]。风险防范式护理可以从护理、管理、患儿等不同角度,开展风险防范和护理工作,同时注重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患儿的心理护理,对于减少患儿哭闹、静脉穿刺风险、不良心理等常见护理风险,有着积极的作用[10]。另外,风险防范式护理强调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计划和加强管理,有利于科室内的资源优化培训和责任制管理的落实,是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举措。
该组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全部接受风险防范式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可以发现,研究组两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0 例患儿仅有2 例出现护理风险事件,而对照组40 例患儿中9 例患儿出现护理风险事件,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5.0%低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2.5%(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7.5%(P<0.05)。这与吴媛媛等[11]的研究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3%(P<0.05),基本一致。证明,风险防范式护理可有效识别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问题,给予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同时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素养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从源头控制了风险的发生,进而达到减少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目的。
综上所述,将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与儿科护理管理,可有效减少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提高患儿与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