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1-04-20夏贵勤
夏贵勤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神志病科,重庆 4080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发于青壮年,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精神活动不协调、思维、知觉、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碍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诱发其出现思维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等神经系统病变,一方面会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干预[1]。对该疾病,西医临床多采用抗精神药物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给患者提供用药和病情监测等常规护理,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整体疗效并不显著[2]。我国中医将精神分裂症归属为“癫狂症”范畴,认为该疾病主要是因阴阳失衡导致气、血、火、痰、瘀症结和体内五脏六腑出现功能紊乱所致,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才能改善其预后。该文主要以该院自2019 年1—12 月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施行常规护理及中医护理方法干预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为该院收治的84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分组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为对照组(42例,包含 22 例女性、20 例男性)和研究组(42 例,包含24 例女性、18 例男性),对照组患者年龄为 24~73 岁,平均年龄(48.27±2.16)岁;病程 5 个月~6 年,平均病程(3.73±0.48)年。研究组患者年龄为 25~72 岁,平均年龄(48.30±2.14)岁;病程 6 个月~6 年,平均病程(3.76±0.45)年,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后续研究对比。
纳入标准:①家属对该研究知晓和同意者;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存在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②中途退出该研究者。该项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干预方式为常规护理,主要遵医嘱给患者提供常规抗精神药物治疗护理,并密切监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配合其完成相关治疗和处理。研究组干预方式为中医护理方法:①情志护理,中医将人体情志分为正面情志和负面情志两种,其中,负面情志可引发患者出现妄想、暴力行为等症状,为矫正患者这些症状,就需采用移情易性、梳理宣泄、清心凝神、言语开导等情志疗法促进其负面情志得到抒发、转移、平复,从而使其心态恢复正常。②放松疗法护理,在医治过程中给患者播放舒适轻柔型音乐,并引导其进行呼吸、肢体放松训练,60 min/次,1 次/d。③耳穴压豆护理,取患者心、肝、肾、脾、胃点等作为主穴,耳神门、交感点、皮质下、耳背后失眠穴等作为配穴,先采用75%酒精棉片对双耳耳廓进行擦拭,待干后,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逐个贴于耳穴上,并叮嘱患者用手对各耳穴进行按压,以感觉胀、热、酸、痛为宜。④穴位贴敷,取中药桃仁、当归、赤芍、地龙、枣皮等研磨成细粉,加醋调成糊状贴于患者双侧肾盂穴。⑤中药浴足,取中药香附、川芎、五味子、茯苓、郁金、夜交藤等,加水煎煮,再置于浴桶中,待药温降至38~40°C 时,指导患者将脚放入其中浸泡,每次浸泡30 min。⑥中药护理,取中药 20 g、香附 15 g、青皮 10 g、枳壳 15 g、白芍 10 g、茯苓 10 g、人参 10 g、茵陈蒿 12 g、酸枣仁 15 g、合欢皮10 g、灸甘草6 g,加水煎煮,取汁300 mL,给患者分3次口服,1 剂/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精神症状评分(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 评估,总分35 分为临床界限,即高于35 分表明存在精神症状,且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显著)、攻击行为评分(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 评估,总分4 分,得分越高表示攻击行为越显著)、社会功能评分(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总分48 分,得分越高表示社会功能越强)、护理总有效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疗效评估标准:显效:经护理,患者思维、知觉、行为障碍症状消失,BPRS 评分<35 分;有效:经护理,患者思维、知觉、行为障碍症状明显改善,BPRS 评分<35 分; 无效:经护理,患者思维、 知觉、 行为障碍症状无明显改善,BPRS 评分≥35 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收集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价,分为十分满意(评分≥90 分)、满意(60 分≤评分<90 分)和不满意(评分<60 分)3 个评价标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42×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症状评分、攻击行为评分、社会功能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攻击行为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攻击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护理总有效率
研究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
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攻击行为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精神症状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攻击行为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社会功能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42)研究组(n=42)t 值P 值54.16±3.10 54.19±3.08 0.044>0.05 39.15±2.67 24.16±2.06 28.807<0.05 3.24±0.27 3.26±0.25 0.352>0.05 2.81±0.25 0.84±0.27 34.696<0.05 16.17±2.05 16.18±2.04 0.022>0.05 25.71±2.52 34.26±3.62 12.563<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对比[n(%)]
表3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对比[n(%)]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世界范围内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为3.8%~8.4%,我国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4.26%~7.11%[4]。引发该疾病发生的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但不少研究均证实,该疾病主要是因个体心理的易感因素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共同产生作用所致。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精神活动不协调、思维、知觉、行为、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碍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出现思维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等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对其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5]。
该研究中,对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及中医护理方法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发现,护理前,两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攻击行为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 (24.16±2.06)分、攻击行为评分(0.84±0.27)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39.15±2.67)分、(2.81±0.25)分,中医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社会功能评分(34.26±3.62)分、护理总有效率(97.62%)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97.62%)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25.71±2.52) 分、66.67%、69.05%,与张丽娟等[6]研究报告中得出的中医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 (96.67%)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73.33%)结论基本一致,说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施行中医护理方法干预,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还能避免和减少其攻击行为发生率,以及提高其社会功能,从而能全面提高患者预后效果,进而有助于提高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中医护理方法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作用机理为:中医将精神分裂症归属为“癫狂症”范畴,认为该疾病的病端为七情,伤七情则血滞、气郁、化火、痰迷、阳虚、阴虚,从而易导致其心窍不通、神态失常,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疏肝健脾、平衡阴阳、养脑安神等,根据这一机理就可采用中医耳穴压豆、穴位贴敷、中药浴足等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通过这些护理措施不仅能达到平衡阴阳、舒筋活络、疏肝健脾的功效,且还能有效调整患者大脑功能,避免其大脑受到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从而能有效改善其病情[7]。另外,配合中医情志护理,可促进医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给其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护理干预,从而改善其负性情绪,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促使护理人员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8]。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施行中医护理方法干预的护理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