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探讨
2021-04-20周秀
周秀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心内科,重庆 405400
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本身属于心律失常的范畴,权威文献报道显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就阵发性房颤疾病治疗,效果显著。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剧,阵发性房颤疾病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内的流行趋势。在临床诊疗活动开展期间,若选择联合应用方案,可获得更为显著的疗效。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会引发心房肌电重构,以此增加心房颤动的稳定性。该文最主要探讨的是替米沙坦与胺碘酮就阵发性房颤临床治疗阶段的联合疗效,选取该院2018 年3 月—2019 年12 月接诊收治的100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联合治疗方案进行探讨,旨在有效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抑制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提升疗效,改善患者预后与转归,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接诊收治的100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其治疗方案分组,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组男女占比为 1∶1;平均年龄(68.7±4.3)岁;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1.4±1.1)年;慢性病分型:高血压 20 例、冠心病 21例、扩展型心肌病9 例;心功能分级:Ⅰ级30 例、Ⅱ级15 例、Ⅲ级 5 例。联合组男女占比为 2∶1;平均年龄(69.9±4.1)岁;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1.2±1.0)年;慢性病分型:高血压25 例、冠心病10 例、扩展型心肌病5例;心功能分级:Ⅰ级 30 例、Ⅱ级 11 例、Ⅲ级 9 例。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满足WHO 制定的《阵发性房颤诊断治疗标准》[1];②患者临床资料完善,均自愿加入,该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同意;③患者均为80 岁以下患者,且对该文研究药物无过敏症状。
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脏器疾病;②存在严重凝血功能疾病;③意识障碍患者。
1.2 方法
患者均结合原发病予以对症治疗,降压、降脂、抗凝治疗。
1.2.1 单一组 单独服用胺碘酮 (国药准字H19993254),200 mg/次,3 次/d。服用 7 d 后改为 200 mg/次,2 次/d,持续服药7 d 后又更改药量,缩减到200 mg/次,1 次/d。
1.2.2 联合组 实施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用量与用法同单一组一致,替米沙坦 (国药准字H20150084),为 80 mg/次,1 次/d。两组患者持续用药12 个月,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内脏器官功能,并实施抗凝治疗,并及时随访。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联合组临床疗效为94.0%,单一组临床疗效为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次数、 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对比
联合组与单一组治疗前就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就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对比,联合组均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左房内径均有所增大,但联合用药组增大幅度小于单纯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对比(±s)
组别 发作次数(次/年)治疗前 治疗后左房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发作持续时间(h)治疗前 治疗后联合组单一组t 值P 值22.1±7.3 22.2±7.0 0.070 0.944 10.8±4.2 15.3±5.7 4.494<0.001 35.1±2.3 35.2±4.2 0.148 0.883 36.9±1.4 40.2±2.8 7.454<0.001 11.5±8.6 10.3±6.9 0.770 0.443 4.3±9.8 7.7±2.0 2.404<0.001
3 讨论
作为心律失常范畴中的疾病,阵发性房颤是脑卒中(cerebral apoplexy)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脑卒中发病率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发病率[2]。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加剧,阵发性房颤疾病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内的流行趋势。该病目前多选择的是药物治疗方案,临床疗效一直较差[3]。
阵发性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会引发心房肌电重构,以此增加心房颤动的稳定性。这类改变不仅会降低电复律效果,还会阻碍药效的发挥[4]。文献资料研究表明[5],患者在心房颤动发作时,会引发心房肌电重构,并促使纤维化,这也是患者体内细胞钙负荷超过标准值的中心环节。
胺碘酮药物本身属于苯并呋喃的衍生物,在心律失常患者群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药物可有效抑制窦房结、房室交界区域自律性,并将房室结朝心房的传导速度降低,以此延长心房肌的有效不应期,达到减少房颤的效果。近几年,随着新药物的研发,很多文献[6]表明,单一的胺碘酮药物治疗就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治疗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替米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被称之为“ARB”阻断剂,具备非竞争性,能够抑制ARB 的生成。替米沙坦药物能够提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亲和力,不会刺激AT 受体点位,以此改善左室重构,减少房颤发作次数,提升临床疗效。
罗润军[7]学者研究表明,将80 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分别划分为联合组与单一组,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房颤发作次数(1.0±0.02)次/年、持续时间(2.1±1.2)h 明显优于单纯用药组(2.3±0.1)次/年、(4.1±1.0)h(P<0.05);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左房内径(36.9±1.4)mm 增大幅度小于单纯用药组 (56.9±1.0)mm(P<0.05)。结果表明,说明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房颤,能够有效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抑制心房重构。其临床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
向上[8]学者研究表明,就55 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实施替米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有效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抑制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对同期患者对比,该组治疗后左房内径均有所增大,但联合用药组增大幅度小于单纯用药组(P<0.05)[9]。
选取该院接诊收治的100 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其治疗方案分组,单一组实施单独服用胺碘酮治疗,联合组实施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研究表明,联合组临床疗效(94.0%)优于单一组(80.0%);联合组与单一组治疗前就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左房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就发作次数(10.8±4.2)次/年、发作持续时间(4.3±9.8)h、左房内径(36.9±1.4)mm 对比,联合组均优于单一组(15.3±5.7)次/年、(7.7±2.0)h、(40.2±2.8)mm(P<0.05)。由此可见,替米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9]。可有效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抑制心房重构,延缓心房扩大速度,治疗效果优于单服胺碘酮。
综上所述,阵发性房颤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实施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可减少心房颤动次数、抑制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提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