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撼寰宇的“青铜之冠”
——秦陵铜车马

2021-04-20撰文张瑞芬摄影张天柱

陕西画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彩绘

撰文/张瑞芬 摄影/张天柱

秦陵一号铜车马,为立车,在乘舆队伍中具有“征伐”的象征,也可用作皇帝狩猎或者临时赐予随行官员乘用。1988年4月修复完成

骊山北麓,渭水之滨。在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陵铜车马因造型精美绝伦、工艺高超,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被誉为“青铜之冠”,常年吸引着众多游客来到这里参观,啧啧称奇之声不绝于耳。

秦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彩绘铜车马,是秦始皇生前车马仪仗的象征,作为“涂车刍灵”之明器埋藏墓旁,1980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制作年代在陵墓兴建时期(秦代,公元前247~前208年),国家一级文物,被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现藏于陕西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两乘车面西前后排列,前车为立车,后车为安车,按照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它们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铸车马,对研究中国古代车马制度、雕刻艺术和冶炼技术等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墓旁陪葬车马起于商代,盛于春秋,至战国时已显示出浓重的明器化特征,秦陵彩绘铜车马是陪葬车马明器化的典型。结构复杂、制作工艺高超的秦陵铜马车,为人们认识秦代的冶金、铸造、机械加工技术和管理化水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造型与彩绘纹饰

铜车马的车舆结构来自对实用马车的逼真摹写,通过立体塑形、浮雕线条及构图,模拟并塑造出车舆结构的立体形象、外观状态和构造细节。

一号铜车为立车,舆箱短,结构轻,车前架弩,车内置盾,车中设立能够拆卸的伞盖,应是从诸侯使用的“戎车”演变而来,在乘舆队伍中具有“征伐”的象征,也可用作皇帝狩猎或者临时赐予随行官员乘用。二号铜车为安车,厢大盖卑,四周帷蔽,三面设纱窗通风透光,私密有度,是始皇帝乘舆队伍中坐乘及休息的马车。由于这种安车的车窗可随需要开闭,有“开之则凉,闭之则温”之誉,故秦汉时期又称其为“辒辌车”。

铜车马的彩绘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装饰美化,其色彩的运用和纹饰的组合,是对实用马车物质属性、车舆结构和使用材料的描摹、刻画和呈现。实物是木结构,车轮按照古代规制施彩,车轸一周髹黑褐色漆并彩绘流云纹,其他木构件表面多涂朱红色。金银车器和马饰以及器物原本就是青铜材质者,不施色;马的毛色、俑的皮肤、皮革表面,施绘与实际相符的单色;车厢内外,先用浮雕手法构建出衣蔽和帷蔽的形制和状态,再用极具织物结构特征与纹样特点的花纹和构图,表现出高等级马车上大面积使用丝织品衣蔽和帷蔽的实际面貌。彩绘所用的颜料均从矿物和天然材料中萃取,色调素雅、清新。彩绘纹样有变相的夔纹、流云纹,以及多样的几何形纹、变形虺纹等。彩绘手法以平涂和勾画为主,利用补间色的施彩方法,使纹样显示出立体的效果。少数花纹还采用堆画技法,制造出好似减地的浮雕纹样,立体感强烈。

御官俑

两乘车上的御官俑,都头戴鹖冠,身穿双重长袍。身体比例适度,塑造手法简练,发丝采用阴刻,发髻采用浮雕,发纹清晰。俑为中年人形象,五官端正,神情恭谨、专注,又透出几分自信。

◁当年,考古专家在发掘秦陵铜车马(馆藏资料)

▽秦陵二号铜车马门扉内侧的彩绘花纹

▽秦陵二号铜车马,为安车,是始皇帝乘舆队伍中坐乘及休息的马车,秦汉时期又称其为“辒辌车”。1983年修复完成(馆藏资料)

一号车的御官俑为立姿,站在车舆前部,手握辔绳。御官身高 84.5厘米,通高 91 厘米,重70.6千克。他头绾扁髻,戴双卷筒形鹖冠,冠带系结于颌下,带尾飘散胸前;上身穿双重交领右衽长襦,下身穿长裤,裤脚紧束;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腰束鞶带,带上装琵琶形带钩。右侧腰间佩环,身后佩剑。佩环和绶带以浮雕的形式贴铸在衣服的表面,环上饰白色的谷粒纹,纹样采用堆绘手法绘制,凸起如浅浮雕,表明原物应为玉环。绶带由四根条带组成。绶的一端系在腰际的鞶带上,另一端绾成双股,上提后插于腋下衣衽内。剑为另铸,斜插于身后腰际的剑带上。俑头的塑造相当细腻,五官端正,长方脸形,宽额高颧,粗眉厚唇,留八字胡。躯干部分的塑造手法简洁,将衣纹的折曲流转与身体的动作处理得协调合度。

二号车的御官俑为跽坐姿态,坐在专为御手设置的前舆内。通高51厘米,重52千克。他上身微前倾,双臂向前平伸,双手半握拳,拳心向上,手指微叉开,作执辔状。双手肌肉的厚薄、指节的长短和粗细变化、关节的弯曲以及指甲形状和质感等栩栩如生。躯干以粗线条的衣服褶皱表现出身体的动感。俑两腿跪地,臀部踏实地坐在脚跟上,折叠的双腿和压在臀下双脚均被长襦的下摆完全覆盖。御官脸庞圆润,上唇有两片浅浮雕式的平八字胡,缕缕胡丝清晰可见。錾刻的眉毛呈羽状。从他下视的眼睛和略微上翘的嘴角处透露出淡淡的笑容。秦代工匠准确地拿捏住人物内心世界和面部表情之间的关系,把高级御官那种谦卑、忠诚的独特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左骖马缰绳

◁铜弩

▽铜车马坑木车遗迹中出土的马络金当卢

御官俑为范铸,内有泥质范芯。俑头、躯干、双臂、双手、双腿及佩剑等,都是分别制造,然后采用嵌铸、焊接、包铸等方法组合为一体。两件御官俑面部均涂浅粉红色(现已退变为白色),两颊和唇为深粉红色,衣、领和袖口均为白色,领和衽的边缘绘朱红色菱形花纹,显得衣着华贵富丽。两件御官俑的发饰和冠与秦俑坑中出土的高级军吏俑的冠形制相同。

铜马的铸造和雕塑艺术

秦陵铜车马一组两乘,每乘车由4马驾挽。中间的两匹马驾辕,称作服马;两边的两匹马用靷绳拉车,称作骖马。驾挽马车的两服两骖站位平齐,但在实际生活中,两旁的骖马由于没有车辕车衡的制约,拉车时往往会身体向外侧略微散开,这种现象被称作“雁行”。

两乘车共有八匹马,整体为青铜铸造。铜马采用合范法铸造,外范在铸造完成后被去掉,内范(泥质的范芯)则被包在铜质的体腔中。因此,就青铜而言,铜马是空心。铜马并不是一次性铸造而成,而是采用了接铸工艺。马的四肢、尾巴和耳朵是提前单独铸造,在接下来制作马体的外范时,将它们嵌在范型内,与马的躯干接铸一起。泥质范芯的泥质很细,含有细小砂粒、母碎屑、植物纤维和谷壳等杂物,目的是增强铸造的透气性能。其中大腿以下的范芯中多数有用作芯骨的铜条,大腿和大腿根与体腔的结合部均有用来增强范芯结构的铜支钉。在马体外表还发现有许多小的补丁,说明铸造时马体表面出现有一些分散缩孔、气孔夹渣等缺陷,后期整修时做了填补。马体表面打磨光滑平整后,再将铜马通体涂绘白色,背上中脊部分有条较粗的墨色黑线,双耳的内侧、鼻孔、舌面涂粉红色。

▷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摄于2016年)

从雕塑艺术角度看,铜马均为站立形态,四蹄伫立,举颈昂首,剪鬃绾尾,胸肌隆起,膘肥健壮。服马正立举头,目视前方;骖马的脖颈分别向左右扭动,马尾则随之略摆向相反方向,给人以摆首奋尾、跃跃欲动的感觉。马口内塑出六颗牙齿,表明马的年龄正处于青壮年时期。鬃毛修剪整齐,剪过的立鬃断茬根根可见;立鬃的中部还剪出耸立的鬃花,方形的鬃花与立鬃之间层次分明。除右骖马外,其余三匹铜马的额头上都梳有一朵“人”字形鬃花;服马还留有披鬃,下垂的披鬃丝丝如缕。

秦陵铜车马以高度的写实风格,把骏马的体态、风采、神情等特点完美、生动、惟妙惟肖地体现了出来,达到了“静中寓动”“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让我们看到了秦代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其复杂的制作工艺和精准的写实主义造型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成就。

(本文图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供)

猜你喜欢

彩绘
兵马俑彩绘为什么会脱落?
摩洛哥新郎名字藏在海娜彩绘中
快门风景
那年十七
“隐身”
珐琅彩绘
战机彩绘
彩绘生活
彩绘生活
彩绘是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