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在线换读 通透生命至文
2021-04-19钟宝生
钟宝生
一、教学设想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独立发展的重要階段。其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增强,不再囿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经过前三个单元古诗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但对文言这一语言形式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学习兴趣较低。在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重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文言语感,尽可能地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习惯,打下文言文阅读的扎实功底,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设计理念
1.遵从文言文教学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求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其中阅读、理解和背诵是三个重要的目标要素。
2.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激励探究,努力把学生的眼、耳、手、脑都调动起来。整个课堂是舞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
3.重视反复诵读
古人所谓“眼到、口到、心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培养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又如俗语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是诵读,是有声音的读,但并不是朗诵。朗诵往往是读给别人听,诵读却是读给自己听,更重内化。不管是整体诵读还是局部的陌生词句、关键语句的反复诵读,都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极好方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文本反复诵读,才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表达能力,理解文章的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形成一定的语感。
4.注重情感体悟
文言文教学不应用机械的翻译来带领学生理解课文,而宜用情感体悟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蕴含在其中的美的元素,使语言之美、内涵之美、情感之美、人物之美、传承之美散发出无穷的魅力。重视并有效挖掘情感因素,则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赏析语言,品味情感,最终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5.构建生命课堂
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生命化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其追求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并作为一种教育形态而存在。七年级学生虽已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但还没有成形的价值观、人生观。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均经过岁月的洗礼考验,饱含了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学生如能接受这些熏陶,从中明白生命的真谛,受到古人精神的感染,进而自发地树立自我的生命意识,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则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把握教材
1.重视单元意识
“双线组元”即“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这是统编本教材在编排上的一大特点。就该单元来看,“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即思考人生、感悟人生。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古今中外的数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内涵丰厚。既有对美好品行的礼赞,也有对人生的憧憬和感悟,还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更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编排意图在于唤醒学生对自我、人生和未来的思考,引导其学会规划人生,珍爱生命,传承精神,懂得人生基本要义,埋下追求高尚品格的种子。
该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学习默读的阅读方法,在文本中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自己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即学会圈点勾画;二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准确解读文本
《诫子书》是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唯一一篇古文,又是中国古代经典名篇,很具代表性。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的家书,是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内容,理清思路,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及相关警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继续训练默读,学习圈点勾画。学会在默读中厘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理解诸葛亮家书的内容,体会关键语句内涵,着重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领会家书中蕴含的君子接世等人生理念。体悟其教子智慧,自励修身养性。
三、教学重点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经典作品的熏陶。
四、教学难点
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领会家书中蕴含的君子接世等人生理念。体悟其教子智慧,自励修身养性。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感体悟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1.猜猜“他”是谁
【投影展示】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设计意图】懸念式的对联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其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同时,也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一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领会其家书中蕴含的人生理念作铺垫。
2.作者简介
【投影展示】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教师引言:诸葛亮是千古良相,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后人眼中,他更是智慧的化身。这样的一位历史名人,这样的一位智者,他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诫子书》,聆听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对我们也将会是一种启迪。
【设计意图】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其思想观念基本体现了中国先人的思想传统,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但本节课堂中,对作者仅适当介绍,不求深入。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所感知,重在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导入身份
板书课题“诫子书”,提醒学生注意“诫”字的写法。
1.解题
(1)诫:告诫、劝勉。也指警告,劝人警惕。
(2)子:古代指儿女,现在专指儿子。文中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3)书:字典中的含义很多,这里指信。
“诫子书”就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带有警告性质的信。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坚持板书,在于凸显语文学科的语言文字本色。对于文言文教学,特别关注字词的音、形、义。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解题的阅读习惯。
2.背景链接
教师引言: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报效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请朗读投影中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儿子的情感。
【投影展示】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①,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②。”
其年③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注释:①地名。②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③建兴十二年。
【设计意图】简要引言再次让学生感知诸葛亮“君子接世”的一生,加深印象,为后续教学环节领会文本作铺垫。朗读背景资料,一是了解这篇文章成文前后的情境背景,二是给学生创设接触古文的机会,培养文言语感。
3.植入身份
教师引言: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了。写此信时,他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接下来,我们首先以当时诸葛亮的身份介入阅读,以期更准确、全面地领会诸葛亮家书中蕴含的人生理念,体悟其教子智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定位身份角色,增强身份认同,从而使其跨越时空,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其中的精神内蕴。
(三)写家书
教师引言:请同学们以诸葛亮的身份,用正楷字或行楷字,把《诫子书》认真规范地写一遍。书写时,请矫正写字姿势。写完后,同桌相互纠错评析。
【设计意图】一是落实“新课标”第四学段的写字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二是换位诫者,亲手书写,增强责任意识,直面家书文字,从而感知文意。三是让学生在矫正写字姿势、认真规范书写的过程中,陶冶心性。
(四)读家书
1.默读家书
【投影展示】
阅读方法提示:
默读之圈点勾画法。这是古人读书的一种方式,用在字句旁边(古书为竖排)加圆圈或点,表示语句精彩或重要。建议用波浪线画出富有文采的句子,用横线画出关键语句,用问号标出不理解的语句,用三角号标出关键词语等。
【设计意图】一是教学生进一步学习默读,做到“三不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眼到、手到、心到。二是学习训练圈点勾画的读书方式,学会默读。三是为后续教学环节作铺垫。
2.读准字音
教师引言: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还年幼。请同学们以诸葛亮的身份,给诸葛瞻准确读读家书。
学生自由朗读后,“随机”(有意识关注个别误读的学生)抽学生朗读,并相机正音。如“夫”字用在句首,是文言发语词,引发议论或表示判断某事,读作“fú”。明确以下生字读音:泊(bó),淫(yín),躁(zào),遂(suì),庐(lú)。
【设计意图】在“披文以入情”的默读基础上,让学生出声读,既能夯实文字基础,也可以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达到情动而辞发的效果。并且,让学生以诸葛亮的身份朗读,旨在增强朗读质量的自重感。
3.读好停顿
教师引言:其实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且是从右至左竖式排列的。因此,读准字音仅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出于理解的需要,我们还要读好停顿,也就是学会断句。现在,老师将课文中的所有标点都去掉,请你挑战自我,以诸葛亮的身份来正确断句。试试吧!断句时,请用“/”标示。
(1)学生个人尝试断句。
(2)学生互说断句依据。
(3)教师相机指导归纳断句依据。
预设断句依据要点:①借助特征,巧妙断句,如发语词“夫”、语气词“也”等。②注意句式,辅助断句,如四字句、对称句等。③凭借语感,自如断句。④勤加练习,熟能生巧。
【设计意图】明辨句读是读懂文言文的起点,是洞悉古典文化的前提。在断句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同伴效应”的积极作用,让生生交流、碰撞、共振,以进一步理解文意。
4.读清层次
教师引言:为了进一步理解古文内容,我们还要将断句中的分隔符号“/”替换成标点符号。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三种标点符号(逗号、句号、感叹号),请大家做好替换,并替诸葛亮说明理由。
(1)学生个人尝试替换。
(2)学生互说替换依据。
(3)教师相机指导,理清文句内容、关系及语气等。
预设指导要点:①内容的完整与否。②论述的角度、层次。③前后的逻辑关联。④情感语气的强弱。
(4)学生根据研讨体悟,自由练习朗读,力求把握节奏,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标点符号对于学生梳理文言脉络、把握文化意蕴极为重要。通过文下注释、工具书和作者身份,让学生自由自主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借助标点这种学科性教学资源,感受标点情感,学断句、知意脉、明章法,得其滋味,获其精髓。
5.读出语气
教师引言:经过前面的“四读”,家书文本已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以诸葛亮的身份,给诸葛瞻声情并茂、语重心长地读读家书。读之前,请你揣摩一下,应读出作为父亲的诸葛亮的哪些语气?尝试读出这些语气,反复体悟。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投影展示】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学生个人展示朗读,生生、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在之前由表及里、层递推进的“四读”基础上,学生出声涵咏,这既能使其感知、体会文本中多用对偶句式、语言整饬精练的特征,更为下一教学环节的意蕴提炼、情感内化作好铺垫。同时在生生、师生互评中,反复玩味、体悟蕴含在文本中的人物情感。
(五)解家书
教师引言:有人评价说,《诫子书》短短86字,开家训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是修身养性之准则,实为千古之绝唱。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对儿子的期盼,浓缩在这86个字中。请你作为诸葛亮的代言人,说一说,其中有怎样的叮咛和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给诸葛瞻做一个解读。
1.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划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志”与“学”的关系应如何理解。
3.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投影展示】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先提出观点,再作阐发,接着正反论证的“起承转合”式的逻辑说理思路。二是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解诸葛亮的人生智慧,启示学生惜时勤学,明确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社会、为社会所用,即“君子接世”的人生理念。
(六)背家书
教师引言:刚刚我们以诸葛亮的身份比较全面地学习了文本内容,收获良多。接下来,我们再以诸葛瞻的身份来接收这封家书,进一步帮助他准确领会《诫子书》的意蕴。在领会家书之前,为了对其内容了然于胸,我们与诸葛瞻一起先把家书背读下来。
【设计意图】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并熟读成诵。背诵文章,也是为了增强积累,逐渐增强文言语感。
(七)记警言
教师引言:在熟练背读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炼一下文本内容。请你以诸葛瞻的身份,从这封家书中提炼出四字詞语,作为格言,铭记于心,也抄写在积累本上,自勉自励。
【投影展示】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以广才志以成学励精冶性君子接世
【设计意图】在整体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将古人的警言妙句化为今人格言。这既是对文本精华的积累,也是对文本意旨的提炼与内化。
(八)感至理
教师引言: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这封家书,只用了短短86字,但是对于为学做人有精简而且具体的忠告。有人认为,这封家书能让人在人世中安身立命,在逆境中找到力量,并总结出十大力量。请你与诸葛瞻一起,也来找找其中蕴含的至理。可尝试用一个词概括,并简要说说对你的教益。
【投影展示】
如“宁静”的力量:忠告我们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静的环境。
预设:“节俭”的力量:忠告我们要节俭,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以培养自己的德行;“计划”的力量:忠告我们要计划人生,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学习”的力量:忠告我们宁静的环境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对学习大有帮助,会事半功倍;“增值”的力量:忠告我们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速度”的力量:忠告我们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地掌握要点;“性格”的力量:忠告我们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时间”的力量:忠告我们时光飞逝,意志力会随着时间消磨,不要蹉跎岁月;“想象”的力量:忠告我们要懂得居安思危,才能够临危不乱……
【设计意图】进一步凝练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哲理,将其与现实生活接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教益,可以将文字的力量转换为生活、成长的力量,融入其价值观中,培养正能量的时代新人。
(九)悟亲情
教师引言:据史料记载,在家书写作时,诸葛亮54岁,儿子诸葛瞻年仅8岁。请你帮助诸葛瞻仔细揣摩,体悟父亲诸葛亮劝诫的语气、语调,领悟其中蕴藏的父亲厚重的期待。
1.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先个人在组内自由体验读,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读。
2.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分享表演朗诵,并说说每一句的语气、语调,同时谈谈你的理由。
3.教师根据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情况,适时点拨指导。
(1)预设语气语调指导:首句读出铿锵、慈爱,次句读出诚挚与劝诫,第三句读出严肃而郑重,第四句读出告诫与警示,最末一句语重心长,谆谆教诲,慈怜有加。
(2)预设双重否定句效果指导:双重否定,加强语气,要读得意味深长。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了重要性,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对儿子的深沉告诫与无限期待。
(3)预设文言虚词效果指导:宜把虚词语调弱化一下,读这些虚词停顿一下,读轻一些。如去掉,则说教的意味就很浓,甚至还有命令的口气,体会不到慈父的一片苦心。
【设计意图】通过换位阅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语气语调、句式选择、虚词运用等细微之处,在反复诵读、审美欣赏中更深层地理解诸葛亮的舐犊情深,从中体悟到他不仅仅是一位神机妙算、忠心耿耿的丞相,更是一位仁厚慈悲、智慧通达的父亲。让学生在语言的触摸中感受语言的温度。
(十)传家风
1.榜样的力量
教师引言:这篇《诫子书》不仅是对儿子的嘱咐,也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诸葛亮活到了54岁,27岁前的诸葛亮在隆中静心研读、博览群书,修身养性、静观天下,可以说是他人生的准备阶段,也可谓是践行他的“君子之行”;后27年,他积极入世、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其人生的奉献阶段和理想实现阶段,也是践行“接世”思想的体现。
2.子孙的传承
教师引言:因為有诸葛亮这样的长辈的影响,因为有这样的优良家风,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也成了卓越之人。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邓艾出袭阴平。诸葛瞻率军抵抗,后退守今天的绵竹。邓艾派人来劝降,意欲封诸葛瞻为琅琊王。被诸葛瞻大骂,斩除使者,并与其儿子诸葛尚率军抵抗,后均英勇牺牲。请自由诵读投影展示文字,感受诸葛家族三代忠义的品质。
【投影展示】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毛宗岗:“诸葛瞻父子受命于大事既去之后,而能以一死报社稷。君子曰:武侯于是乎不死。盖战死绵竹之心,亦秋风五丈原之心也。使当日甘心降魏以图苟全,则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家训,不其有愧乎?故瞻、尚亡则武侯存。”
3.后世的影响
这篇《诫子书》成为诸葛家族的家训,也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业的名篇。
【投影展示】
还有无数个“诸葛瞻们”——
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我们!
【设计意图】激活文本中的“文化”因子,不断推进学生的精神生长、生成,架构起民族文化过去和现在的桥梁,让学生在跨越文化的时空中同生共长,从而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当然,适切引入古文、古诗以及先人的故事,也是将培养文言语感贯彻始终的体现。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
(一)积累:反复诵读成诵
(二)课外探究
诸葛亮是“君子接世”的典范,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
【设计意图】“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设置课外探究,意在让学生课下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十、教学反思
一字立骨一体四面
一堂课要有一个灵魂,并且要靠这个灵魂汇聚起课堂的精气神。对于《诫子书》这篇句句经典、满目精华的文章,经过反复取舍、审视、分析和考量,笔者力求紧扣文题,以“诫”为解读文本的切入口,一字立骨,串联起文本的知识点、能力点及核心价值。
“诫”是告诫、劝勉的意思,也含警告、劝人警惕的意思,也就必将有“诫”者和“受诫”者两方。为此,我们结合“诫”的双方,分别导入身份,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认同,从而使其更好地跨越时空,身临其境,由此更易于理解文本内容,体悟精神内蕴,同时将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有机潜移渗透。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以诸葛亮的身份完成“写家书”“读家书”“解家书”等三个由表及里的环节,在明确学习者的身份定位的同时,以尊者的自重感、使命感提升学习效率;而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以“受诫者”诸葛瞻的身份完成“背家书”“记警言”“感至理”“悟亲情”“传家风”等五个由浅入深的环节,强化了学习者的身份定位(作为后辈学生,无疑更是“受诫”对象),以晚辈的身份铭记感念、咀嚼感悟、践行诫言,从而传承文本的核心价值。
同时,文言文教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在平常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死抠字眼,逐字逐句串讲,课堂死气沉沉,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昏昏欲睡,效率低下。王荣生教授就曾经指出,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
因此,本教学设计力求摒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主动渗透“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的学习理念,把文言文当作整体来教,不陌生化,不零碎肢解,力求教出经典,教会传承。
其一,“文言”学习理念。我们摒弃八字真经的前提,是肯定“文言文教学”属于古文教学,所以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应是文体教学的本位,必须引起重视。只是在教学这些文言知识的方式上,不能简单机械系统地灌输文言知识,以致零碎肢解文本。因此,本教学设计将重点词语(实词、虚词)的释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有机地渗透在文意体悟的各环节中(主要集中在“读家书”环节)。在学生运用文中语句应答时,教师相机解惑释疑,潜移默化地完成文言知识的讲授。
其二,“文章”学习理念。《诫子书》全文仅86字,文下注释就有19个,涉及文中40多字,几乎占全文篇幅的50%。这就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教这样浅易的文言文,完全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教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如本设计各环节都力求凸显文章的整体意识,还将文本的谋局布篇思路等文章写作的整体意识渗透在“解家书”“悟親情”等教学环节之中。
其三,“文学”学习理念。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是功能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本教学设计将“文学”学习理念有机贯穿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一方面重视诵读的指导,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汉语的语感。通过熟读和背诵,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为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文学的感染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另一方面,教师相机渗透“诫子书”这类家诫文的主要特点:一是求“真”,说真话,用真情。父辈对子辈加以教诲,用不着摆出假面孔。诫子书类文章应该是古代最不可能掺假的文字,每一篇都是掏心窝的真话,洋溢着“父欲令子善”的真情。二是尚“简”,文字简洁,形式简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诫子书大都朴实无华,文笔明快。三是用“比”,运用对比手法,表明去就取舍。
其四,“文化”学习理念。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文章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文言文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本教学设计在重视文言知识、文章整体、文学熏陶的基础上,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聚焦文字背后传递出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特别设置了“传家风”的教学环节,在让学生树立“读文更要读人”的文言文学习理念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文化的传承性。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文言文具有“一体四面”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自觉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虽任重道远,但行则将至。
十一、参考书目
1.郑国民:《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语文学科能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2.刘勇:《“三味”渐进读文言——<诫子书>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第4期。
3.向浩:《借诵读共生依“静”字悟意——<诫子书>教学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7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