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案例对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1-04-19傅小凤
傅小凤
【摘 要】乡土案例运用于教学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结合“产业转移”教学实例,列举了利用乡土案例创设情境从认识区域范围,区域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区域认知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区域认知的方法四个角度,提出了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
【關键词】乡土案例;区域认知;高中地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要求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区域认知素养也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和品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区域认知的意识,培养区域认知的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尝试运用乡土案例,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逐级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乡土案例来自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学生很熟悉,有亲切感,乐于接受,也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产业转移”一节内容的课标学习要求是“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对教材进行创新设计,引入乡土地理的案例,给学生提供以及让学生自己实地调查本区域材料数据来源,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事,身边事,掌握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调查与实践等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区域特征,解决区域人地关系问题。
一、以乡土地理案例来定位,由部分到整体,正确认识区域
《产业转移》这节内容教材在阐述产业转移的概念时,在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列举了我国东部地区的青岛、北京、深圳三地三家境外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不同,以此来说明在我国和世界广泛存在的产业转移现象,学生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有一个明显的障碍,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对这三个区域认识不够,区域位置定位不准,因此就没法去分析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区域的位置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而区域认知是建立在区域的位置和区域特征分析之上的。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区域定位,让学生对区域有一个具体的感知,笔者在教学时引入了乡土案例,南京市溧水区是学生的家乡,它属于中国东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地带,该区域的产业转移现象也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产业转移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首先观看江苏城市频道对我区两家企业建设投产的报道视频。【引入乡土案例创设情景,转换区域尺度到身边熟悉的区域】问学生:这两家企业都是溧水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展示创维集团和AO史密斯公司发展历史以及部分产品生产地区变化示意图等资料。然后问学生: 这两家公司原生产地和现生产地有什么变化?这是一种怎样的经济现象?它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现象在中国甚至全球是否具有普遍性?【由乡土案例这个点扩展到全球范围,由特例到一般状况,启发学生思考产业转移产生的原因】教学时利用身边典型的案例,给学生提供相关的一些资料,将地理事项置于特定熟悉区域中加以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辨识区域,并由身边熟悉的区域去探索其他区域,从而理解区域部分与整体、区域动态发展变化问题。
二、以乡土地理直观的资料和生活经验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强化区域认知思维能力训练
区域认知思维指的是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和能力。这种思维品质和能力就是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判的能力。对区域认知思维进行训练,首先要了解区域空间位置与特征,然后从空间-区域尺度、比较区域特征、发现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收集区域发展的条件,为后面解决区域问题,提出发展方向决策提供关键的依据。在高中地理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于乡土地理直观具体的材料,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分层次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本地区的问题,归纳出原理,然后引升迁移到能结合给定的复杂地理事项全面评析其区域发展决策的得失,以此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维。笔者在讲授《产业转移》的原因时是这样做的:先展示了一段网上下载的乡土资料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本区在积极引进创维和AO史密斯公司等高端制造业的同时,本土的服装生产企业“陶玉梅”“名鹰”等却在积极“走出去”,向安徽以及我国西部内陆省份甚至东南亚地区产业转移,这些服装生产企业他们希望寻求什么样的区位?【用乡土案例引出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请班上一个同学朗读了其在课前采访了自己在“名鹰”工作的爸爸的一段对话:“学生问:爸爸,你为什么下半年要去安徽工作了?爸爸:我们名鹰公司一部分生产车间要搬迁到安徽,作为公司技术人员,我要去新的工厂指导工作。学生:你们工厂在溧水经营的好好的,为什么要搬走啊?爸爸:这几年溧水的服装企业生产成本太高了,公司利润降低了,公司为了发展下去必须要搬迁一部分生产车间去其他地区,以后可能还要搬迁到东南亚某个国家去。”然后让学生比较中国南京地区和东南亚缅甸的工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差异,对“名鹰”企业产业转移的合理性做出评判,归纳总结出产业转移的可能影响因素。区域认知思维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即“区域”的思维品质,对于高中生而言具体生动的情境有利于其一步步从简单分析到复杂评判区域认知思维的养成。
三、以乡土化的案例为路径,由具体到抽象,培养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的意识与习惯
区域认知素养不仅指的是能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周边地理环境的一种思维能力,更是一种思想意识,要培养高中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的一种意识和习惯。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种意识与习惯的养成需要有一个外在或内在具体的刺激,让神经系统自动进入某种模式。乡土案例来自于学生生活周边,生动又具体,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产生良性的外在刺激。乡土案例运用于教学还能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到我生活的这个地方也是地球上的某个特定区域,这个区域具有和其他区域相似或相异的地理问题,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去分析它,并可以尝试提出解决的措施。教师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长期坚持引用乡土化案例教学,渗透区域的意识,学生将会逐渐形成区域认知的意识和习惯,而且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对他今后一生的发展都将意义重大。笔者在讲授《产业转移》时引用了本地网站上一段新闻:“2018年3月3日南京市溧水区集中签约19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629亿元。总投资达200多亿元的23个项目当日集中开工。”问:21世纪以来,在中国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南京溧水有何独特魅力,成为海内外客商竞相投资的一方热土?【通过乡土地理具体材料,诱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索】然后又展示了一幅图片“溧水市民之家”的照片,配文“2018年9月17日溧水市民之家”正式运营了!这意味着溧水市民正式迎来“进一道门,办所有事的时代!”又摘录了一段新闻报道:刚来溧水两个月的陈先生对溧水启用不久的市民之家赞不绝口,“这里不仅环境好,服务更好!”他说,原来在山西运城开装修公司的时候,办理营业执照需要两周左右,然而这个月刚在溧水注册了一家公司,当天中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几乎就是一天时间把所有手续办完”。这些生动具体的乡土案例的运用为培养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的意识与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为平台,由感性到理性,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
区域认知的方法有区域观察法、区域调查法、综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区域关联法等。在一般教学的过程中,区域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和区域关联法运用较多,而区域观察法和区域调查法需要进行区域地理实践才能运用,因而较少使用,学生掌握的较差。区域调查和观察是我们获取区域第一手材料的起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引用的乡土案例材料有些我们可以让学生实地调查观察通过亲身体验去获得,通过筛选整理分析获取的这些信息,然后推理预测。区域认知的方法的掌握不应该是学生被动学习而获得,而应该是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过实践体验内化而习得。教师将乡土地理作为学习的载体,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实践获取身边生动的、复杂的、具体的区域材料过程中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笔者在讲授《产业转移》一课时,课前布置让学生做了一个分组调查活动:1.调查了解溧水开发区目前有哪些主要企业?通过访谈了解这些企业员工大致的收入水平?根据产业在生产活动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进行划分它们分别属于哪些类别?2.了解近三年我区新引进的企业有哪些?3.走访一下学校附近刚刚营运的“溧水市民之家”,了解它对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学生在完成这些乡土地理实践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利用了区域地理调查、观察等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李云娇,白舟.浅议区域认知素养培养及其策略[J].地理教育,2017(S1):11-13.
[3]丁生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