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逻辑
2021-04-19李斌毛升
李斌 毛升
[摘 要]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具有独特的建构逻辑,体现在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建构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之中。政治立场建构是前提和基础,集中体现在话语内容和话语标识的鲜明立场建构之中;理论体系建构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话语范畴和话语基础为依据,呈现科学性和统合力;话语表达建构要以准确性、生动性、主导性、规范性为必要条件;传播体系建构要充分体现话语传播的融合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感性,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表现力;价值体系构建要彰显话语核心和话语发展的价值性、导向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发展力,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基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21)02-0033-10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影响力、阐释力、支撑力、表现力、传播力、引领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直接关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的强弱。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需要通过建构强大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生成与发展逻辑,也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从系统性看,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过程是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系统化集合体系;从层次性看,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从不同层面科学回答站在什么立场说话,科学理论依据何在,思维方法如何,怎样准确表达,如何有效传播,价值引领效果如何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要系统回答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逻辑和基本规律问题。实事求是地说,影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是多样且纷繁复杂的,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既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依据,也是我们探析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内在规律及其方法论的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和方法论遵循,我们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厘清基本关系,把握内在规律。具体而言,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有机统一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逻辑,反映着理论指导的科学性和方法论遵循的恰适性,其建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言之有声”“言之有道”“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法”“言之有效”,进而牢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一、政治立场建构
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角度和所持有态度的总和,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思想行为的集中表现。无论立场建构自觉与否,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基于一定的立场、价值及利益关系作出判断和进行评价的。马克思指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1](P82)。立场不同则利益诉求的判断标准不同,所持的态度必然不同,思想和行动的价值取向也必然存在差异。可见,立场是价值判断、思想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立场建构也就无所谓价值判断,更难有行动上的自觉与坚定。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立场关系价值判断,立场影响思想行为,立场决定话语依据和底线。
第一,政治立场建构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立场建构需要明确回答话语体系建构出发点何在、立场何来、如何确立、怎样保持、底线何在的问题。应当说,政治立场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认识、总结、判断、选择、确立、坚守的结果,或者说是伴随人的认识实践活动过程始终的必然结果,实质上就是一个政治立场建构的过程。显然,政治立场建构具有显著的渐进性、实践性、发展性特点。渐进性意在说明政治立场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次演进的过程,既不可能“自然天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实践性意在阐明政治立场建构过程中实践的决定性意义,政治立场的形成与确立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政治立场建构的本源。发展性则说明政治立场建构过程的开放性,政治立场建构必然是伴随人们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是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笃定的过程。顺应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首先需要建构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在于确立政治立場。这是由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性所决定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阶级、利益集团所持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的集中表现,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政治立场是立足于一定的阶级、利益集团反映其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政治立足点和出发点。政治立场集中反映了阶级利益,体现了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建构政治立场解决的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代表谁的利益”的站位问题和“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立场问题。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政治立场建构核心在于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价值取向的显著标志。只有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价值立场,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话语体系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确立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多元价值交锋中保持政治定力。如果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政治立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成为无本之木。特别是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中的价值博弈和话语对抗更加复杂激烈,网络不但成就了多元价值并存的图景,也深刻地影响着网络行为主体的价值选择,保持政治定力,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不迷失方向,没有稳固的政治立场建构显然难以为继。
第三,政治立场集中体现于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建构。话语内容是话语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政治立场的显性表现,集中体现了“为谁说话”“说什么话”的话语意蕴。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当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为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真实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这应当是政治立场的集中表现。政治立场从来不是空洞的、抽象的、隐性的,而是实在的、具体的、显性的,需要鲜明的、生动的、具体的话语内容体现和表达。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中体现“为人民说话”“说人民的话”的话语内容,核心在于体现人民性,关键在于站稳人民立场。体现人民性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情怀,反映人民期待,滿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话语体系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至上就是最大的政治,是政治立场的最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话语内容的核心要素和核心价值表达。
第四,政治立场建构要求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话语标识。话语标识是话语体系独特性和针对性的显著标志,也是话语体系政治立场的独特性表现。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最为鲜明的话语标识。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表达体系、思想阐释体系、价值引领体系,必然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遵循、制度确立、文化优势的独特性和针对性。话语标识的独特性和针对性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政治立场,来不得半点犹豫和隐晦,也不需要丝毫迟疑和讳谀。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鲜明的中国立场、人民立场,不断彰显话语体系的展示力。
第五,政治立场建构具体体现在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话语主题的建构过程。话语主体是话语的言说者、话语信息的传播者、话语内容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科学论断雄辩地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历史,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话语,人民是所有话语体系的创造主体,也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建构主体,话语体系由人民创造,必然要为人民服务。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最为显著的政治立场标志。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话语主体作用体现在政治立场建构的主动性、参与性,是以政治立场笃定力为支撑的。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赋予网络政治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主体意识的强化性。客观上为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保证。站在人民的立场,充分发挥人民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中的主体作用,既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本质要求,也是政治立场建构的具体表现。但政治立场的确定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持之以恒的话语内涵认知和话语价值认同,是话语体系核心内涵内化为基本政治认同乃至外化为自觉政治行为的过程,是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支撑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通过话语主题的政治性、思想性呈现的,是以政治立场的鲜明性体现的。不同的话语主题反映不同的政治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旨归,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体现着不同政治立场,因而话语体系从来不是“去意识形态化”的,一定是政治性和思想性话语主题的集中体现,也一定是政治立场的集中表现。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含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内核,通过鲜明的“人民中心”“人民至上”话语主题呈现。
二、理论体系建构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3]。意识形态表达及其价值阐释的载体是话语,话语表达与价值阐释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并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呈现。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建构。马克思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的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4](P34)。显然,意识形态与语言(话语)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意识形态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是由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等意识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以一系列反映社会利益分化中形成的观念、概念、话语、思想和价值为表现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总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术语乃至话语体系来叙述自己的观点、思想,表达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阐释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叙述、表达和阐释需要借助一定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自然需要与之相自洽的科学理论体系支撑。
第一,理论体系建构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表达、阐释、传播和价值引领体系。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在于表达、阐释、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经由话语体系表达、阐释和传播才能凝聚基本价值共识。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5](P8)。面对“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任务使命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激变形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话语体系建构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实现理论内涵的准确表达、阐释、传播,进而不断提升理论体系的影响力,增强理论认同、理论自信和价值共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决定话语体系的阐释力、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行动上的自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决定着话语体系建构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机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其科学性源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验证性,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必然性的阐释,能够系统深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能够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科学引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社会谋发展”的价值共识,因而具有强大的阐释力、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然需要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必须在科学的理论体系支撑中完成话语体系建构。
第三,理论体系建构需要以话语范畴的特色性、涵盖性、示范力为支撑,呈现话语基础的学理性、实践性、支撑力。独特的话语范畴规定着话语体系建构的本质和内涵,坚实的话语基础奠定了话语体系建构的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外延、性质、特征、价值、关系、思维的话语范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理论源泉、实践探索、价值取向、道路选择、制度创新独特性的揭示决定了话语范畴的特色性,涵盖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6](P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优势、文化价值的示范引领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理支撑,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基础,也是经过改革开放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学理基础的科学性、实践检验的正确性、价值引领的共识性支撑,也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奠定了话语基础。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非凡理论勇气、高超政治智慧、历史担当精神、时代大势把握、人民至上情怀、深化改革思维、人类命运期待、治党治国治军理念、内政外交国防方略等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理论建构奠定了坚实的话语基础,提供了独特的話语范畴,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体现了话语基础的学理性、实践性和支撑力。
三、思维方法建构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思维活动成果,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需要通过特定的话语体系表达。思维活动离不开话语表达,又相对独立于话语体系生成。话语是思维的工具,伴随思维活动始终,承载着思维活动过程和成果,思维活动需要通过话语体系呈现。思维方式直接决定话语体系的形成、表达和效果;话语体系的表现力、阐释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从形式上看,话语体系是由相互关联的感觉、认知、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反映了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从内容上看,话语体系是一个融合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表达系统,体现了思维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历程。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的系统性、条理性、规范性直接影响话语体系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阐释力。
第一,建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离不开话语思维方法建构。思维方式不同则思维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思维方式构成了思维对象、思维活动相互联系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和实践成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系统性反映,必然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
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作为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实践者为思维主体;以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为思维基本准则和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历史方位为依据,进而系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选择逻辑。另一方面,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人类社会步入网络时代的客观现实。将话语体系建构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之中,反映时代特征,顺应时代发展现实,主动适应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将网络时代发展所特有的话语语汇和话语范畴自觉融入话语建构体系之中,使话语体系建构能够反映新时代特征的发展脉络。
第二,思维方法建构需要以话语逻辑的严谨性、恰适性、阐释力为支撑。话语是思维的产物,也是思维逻辑的必然结果。思维方法与逻辑不同则话语建构呈现的结果各异。思维方法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思维方法的严谨性具体体现在话语逻辑的严谨性之中。在人类认识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思维方法的范式多种多样,但形成基本共识的方法无外乎归纳与演绎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抽象与概括方法、比较思维方法、因果思维方法、逆向思维方法等。无论何种思维方法,归根结底均在于阐释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思维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究其根本,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其核心要义和根本方法论。对于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而言,本质上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运用于话语体系建构的全过程,自觉运用问题思维、底线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式考察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话语逻辑的严谨性、恰适性印证着思维方法的合理性,彰显着话语逻辑的科学性,凸显着话语体系的阐释力。
第三,思维方法建构需要通过话语思维的辩证性、统一性呈现统合力。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它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科学方法论基础。辩证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对立和孤立,而是强调全面、整体、联系的必然性。习近平指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7]。辩证统一性原理是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根本遵循。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始终坚持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既强调话语逻辑的严谨性、恰适性和阐释力,又关注话语规则的主导性、规约性和规制力;既强调“说什么”和“怎么说”,又强调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实现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言据统一,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思维统合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价值追求。
第四,话语体系需要建构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不断强化思维方式的整体性和合规律性。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话语体系建构的实际效果。这是由于系统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强调整体性,是人们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地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坚持系统性思维,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抓住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和一般规律。科学性思维则是人类认识事物基本规律的思维方式表现,直接关系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合规律性,具体体现在认识活动的逻辑规则,既包括以归纳推理为主要内容的归纳逻辑,也包括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内容的演绎逻辑,还包括话语思维的辩证统一性,其核心在于强调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和合规律性。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系统和科学思维方式为依托。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8](P244)。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关乎全局,涉及长远,需要从整体上关注并正确处理全局目标与局部目标、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综合分析、科学研判时代背景、机遇挑战,回应各方利益诉求,离开战略思维显然难以周全。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方法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质。辩证思维是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强调辩证思维,就是要从话语体系发展的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中,从影响话语体系建构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以便从整体、本质上完整地认识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避免静止、孤立的形而上学思维,“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做到“抓两点”与“抓重点”有机结合。底线思维强调以事物发展可能出现的最差后果为底线,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意识形态斗争,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更加需要時刻清醒认识和坚守国家核心利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和红线,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始终保持战略定力。
第五,话语体系需要建构严谨性与恰适性相统一的思维逻辑,不断增强话语体系的阐释力。思维是社会中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总是同社会实践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和恰适性直接影响话语体系的阐释力和说服力。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否能够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和恰适性。思维逻辑的严谨性意指思维过程的递进性、推理的合理性、理据的客观性、内涵外延的同一性。思维逻辑的恰适性更加强调思维活动的针对性和思维方法的适用性,只有严谨性与恰适性相统一的思维逻辑,才能产生精准且无歧义的话语表达,这是由思维与话语内在关系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涉及话语主体多元、话语语境复杂、价值取向多样、阐释理解差异,脱离了严谨且恰适的思维逻辑,伴随思维呈现的话语体系或者导致“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言过其实”,或者引发“漏洞百出”“难以自洽”“不攻自破”,进而导致话语歧义、语义误判乃至价值冲突。
四、话语表达建构
话语表达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也是实现话语体系基本功能和主要目标的实现载体。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所蕴含的理论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需要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话语表达展现,话语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直接关涉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话语表达的主导性、规约性,直接关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规制力。现实中,我们常常纠结于“声音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或“传开叫不响”等多重话语困境。究其原因,并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含的理论体系、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本身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主导性和规约性,也就是话语表达如何能够实现准确表达、生动表达、主导表达和规范表达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是话语表达方式与表达规则问题。这是因为,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性、认同性,话语表达规范直接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规约性。准确且生动的话语表达方式有助于解决话语体系“有理说不出”的话语困境,主导且规范的话语表达有助于解决“话语有歧义”等话语体系规范性表达困境问题。
第一,话语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必要条件。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体系、理论体系的完整呈现,蕴含于具体有形的话语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能否为受众所认知和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体系的表达力和呈现力。准确且生动是话语体系功能实现的具体体现。准确的语义表达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生动的话语表达是得到受众内在认可的前提基础。在信息时代,话语表达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形象化、数字化等特征,受众是否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内涵和价值取向,不单纯看“说什么”,还要看“怎么说”,更要看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的价值取向与个人利益诉求的契合度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符合度。因而,利益表达是否准确、发展方向能否吻合、语义表达是否准确、话语呈现是否生动,直接关涉社会成员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判断,直接关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呈现效果。
第二,话语表达的主导性、规范性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基本功能实现离不开话语表达的主导性和规范性。主导性强调的是话语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规范性强调的是“言之有法、言之有度”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强调话语体系构建的规范性。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行为主体的自主性、话语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不排斥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规范性。话语表达的主导性有利于引导受众的认知与认同,话语表达的规范性有助于消除歧义与误解。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以核心价值体系准确表达为规范是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标准。换言之,话语表达形式可以生动,话语语义表达不能妄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需要顺应网络时代话语表达的基本特点,但不能突破话语规范的基本底线。
五、话语传播建构
话语传播力决定话语体系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效力,意识形态主导权和影响力需要强大的话语传播力支撑。提升话语体系传播力、增强话语体系影响力需要建构强大的话语传播体系。话语传播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多元且复杂,既有话语主体、客体因素,也有话语介体、环体因素。话语主体强调的是话语的言说者、传播者的重要作用,话语客体强调的是话语传播内容和对象的客观性,话语介体主要指话语传播的媒介和载体的积极作用,话语环体则强调传播环境和生态的重要影响,各因素的地位不同作用各异,它们共同构成了话语传播体系。只有各种因素协调统一,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和传播效力的最大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离不开话语传播体系建构,意识形态基本功能总是在话语传播的具体实践中得以实现。
第一,建构话语传播体系是强化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时代,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影响力和话语权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网络既为在更大范围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和载体,也一定程度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削弱。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传统话语传播格局带来深刻影响和冲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更广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發生整体性重塑。话语主体的多元化突破了传统话语主体的局限性,“人人都是麦克风”式的自媒体时代凸显了多元主体的自主意识;新技术平台赋予“话语内容”更为复杂的数据内涵与功能外延,传统的话语内容生产意识、内容结构模式与内容传播策略,给“内容为王”的理解赋予全新含义,“内容为王”未必产生必然的话语传播力;“眼球效应”“爆款思维”“流量追逐”的话语思维改变着话语传播生态。直面机遇和挑战,主动顺应信息时代提升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力的客观需要,构建立体化话语传播体系成为强化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影响力和主导权的必然要求。
第二,传播体系建构需要实现话语传播的融合性、有效性,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承载着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价值的基本功能,既需要准确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价值的科学内涵,更需要不断拓展其传播范围和覆盖面,使之成为社会成员普遍的价值共识。特别是在大数据、区块链、媒体融合的助力下,媒体生态与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意识形态传播正在朝着全媒体融合方向发展。网络传播以其强渗透与场景附着、社交增能及传受时空关系重构等传播特点,拓展传播范围、形成价值共识需要通过话语传播的融合性和有效性实现,通过不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体现。融合性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整合与引领,有效性意味着通过话语体系传播使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有准确认知和广泛认同。如果没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准确认知和广泛认同就没有话语传播的实效性,缺乏对多元社会思潮的统合与引领就会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迷失,从而失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第三,传播体系建构需要体现话语传播的多样性、可感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力。面对信息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表现和日趋多样的话语呈现样态,以怎样的话语传播方式、载体、形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就成为建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播方式、被动接受的信息交流方式、各自为政的传播载体及单一化传播形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客观需要,必然需要实现从单向度到多维度、被动式到互动式、单一化到立体化的话语传播创新性转化。机械生硬的话语传播方式必然需要被生动的、可感的话语呈现方式取代。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力的客观要求。
六、价值体系建构
价值体系是国家、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社会所特有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体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社会存在及其属性在价值取向、标准、规范、效用上的集中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作为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又是通过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呈现的,是通过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实现的。换言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具体体现在价值表达与价值引领等价值体系建构过程之中,实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基本功能,就必须构建起一整套能够表达和引领社会意识的价值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离不开体现价值性、导向性和引导力的话语核心,离不开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发展力的价值体系引领,即通过价值体系明确回答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目标和价值导向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反映、体现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阶级、政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深刻认识,是对自身发展道路和目标任务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自身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达。社会意识形态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益诉求、发展道路、价值取向、理想目标,实质上就是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就是说,核心价值体系是揭示阶级、政党、国家的核心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的价值体系,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没有成熟的、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没有社会成员在实际行动中的价值坚守和行为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集中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目标,深刻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本质要求,从而保证话语体系建构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价值体系构建需要彰显话语核心的价值性、导向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充分表达意识形态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追求,具有独特的话语核心。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话语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本质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表达体系、思想阐释体系、价值引领体系,必然需要鲜明地表达时代主题、阐释思想体系、引领价值导向,也必然需要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性、导向性和引导力。彰显价值性体现在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价值目标的先进性表达和阐释中,话语体系建构过程需要阐释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
第三,价值体系建构需要体现话语发展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凸显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发展力。意识形态的核心目标诉求在于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追求,而利益诉求、价值目标并非话语体系能够全面表达。价值追求总是与不同时代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目标密切相关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的核心价值目标,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价值取向则必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取向。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需要蓬勃发展的实践历史进程,也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意识形态话语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蓬勃发展进行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必然伴随其中。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觉的实践,自觉的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迫切需要以强有力的价值体系引领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体现为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
七、结 语
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概言之,没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就没有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没有强大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没有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对于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和话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构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须关注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要在话语范畴、话语基础、話语思维、话语逻辑、话语表达、话语规则、话语传播、话语形式、话语核心、话语发展等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探寻其内在逻辑关联,在政治立场、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话语表达、话语传播、价值体系有机统一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强大的话语体系,以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中架构和把握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规律。实事求是地说,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必然有其新的独特内涵和表现形式,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建构逻辑和价值意蕴,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8,(7).
[3]韩庆祥.话语建设的核心首要是理论建设[J].理论视野,2018,(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7]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王 篆
Abstract:The discourse system of network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its unique construction logic. It is embodied in the fundamental logic of the unity of political stand, theoretical system, thinking method, discourse expressio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olitical stand is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It is concentra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content and the distinct stand of the discourse mark.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should base on the scientific discourse category and discours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present its scientific nature and integrity.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expression should take accuracy, vividness, dominance and regularity a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should fully reflect the integration, effectiveness, diversity and sensibility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d constantly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express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value system should highligh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penness and innovation of discourse core and discourse development, highlight the guiding power and development power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n firmly maintain the initiative and ensure we have our say in the realm of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etwork ideology, dis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fundamental log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