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精神成为更多劳动者的“刚需”
2021-04-19
今天,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应局限于传统产业工人队伍,而应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群体。工匠精神已不仅仅是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标配”,它应是更多领域的劳动者抓住时代机遇、实现个体价值的“刚需”。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关劳模工匠群体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有代表委员建议在国家层面为工匠群体设立“中国工匠日”。联系之前杭州在全国首设“工匠日”,还有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上海工匠馆”的开馆,可以说,崇尚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正在深入人心。
五年前,“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各类工匠推选活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这些都旨在加快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設步伐,培养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谈起工匠精神,从几十年从事火箭发动机焊接、多次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世界级难关的高级技师高凤林,到从“小砌匠”成长为国际大赛获奖者的“95后”建筑工人邹彬,一个又一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刷新了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在全社会层面对工匠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推崇。“大力营造尊重劳模、崇尚劳动、培育工匠的浓厚氛围”“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成为劳动群众中最闪亮的群体”——全国总工会向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的题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引领广大劳动群众在实施“十四五”规划中建功立业》的大会书面发言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如果我们从这样的层面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那么,今天,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应局限于传统产业工人队伍,而应扩展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群体。尤其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匠精神已不仅仅是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的“标配”,它应是更多领域的劳动者抓住时代机遇、实现个体价值的“刚需”。
眼下,各行各业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无疑需要全方位、实实在在的支撑。只有创造更多条件、搭建更多平台、提供更多路径,才能让工匠精神在更大范围、更多角落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