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熬夜”背后,是怎样的心理在作祟

2021-04-19集结

科学之友 2021年4期
关键词:开春综合征人群

集结

“敷最贵的面膜,熬最深的夜”“一时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当我熬到两三点,才觉得真正拥有生活”……一到晚上,有人宵夜吃不停,有人追剧补漫画,有人游戏打到手酸,有人一边“剁手”一边买买买,不熬到半夜两三点,根本不舍得睡觉,这是如今年轻人“硬核养生”的真实写照。

青年才俊因熬夜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熬夜对身体危害之大众所周知,长期熬夜堪比慢性自杀。

道理很多人都懂,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和通宵加班、上夜班、失眠等被迫熬夜不同,有些人选择主动熬夜。他们明明可以晚上10时之前就睡,却要么刷微博朋友圈抖音,要么追剧看网文听歌尬聊,哪怕就是发呆放空,也迟迟不舍得睡,磨蹭到半夜三更。

事實上,熬夜也有从年轻人向其他年龄段人群扩展的趋势。前不久,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状况。结果显示,尽管睡觉时长增加了,但零点以后睡觉的比例显著上升;面对“如果睡不着会干什么”这一问题,61%的人回答“玩手机”。电商数据显示,近年来,助眠产品销售火爆,有的人“边熬夜,边养生”。心理学专业人士指出,选择主动熬夜是出于过度补偿心理机制,即个体为了克服某方面的缺陷,采取过度行动以求解脱。不少人在忙碌一天后,无视身体疲惫信号,似乎只有到了夜深人静时悠然独处,才能缓释焦虑。

这种晚睡综合征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在作祟?

为什么不肯睡

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肝脏肾脏受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高、肠胃功能紊乱……长期熬夜对身体的危害非常大,甚至有猝死风险。

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如果人们每晚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那么存在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因子的人群,患心脏病或者中风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两倍。

有不少人明知道熬夜是在慢性自杀,却仍对其上瘾。

刷一遍微博、点赞朋友圈、逛逛淘宝天猫、追两集新剧、看几章小说、听一张专辑……依依不舍要睡下了,天却亮了——这是很多晚睡综合征人群的真实写照。明明很累很累,却仍强打精神,拖着精疲力尽的身躯和耷拉着的眼皮将晚睡进行到底。

究竟是手机太好玩,还是剁手血拼太爽,让他们不舍得入睡?事实上,具体怎样消磨深夜时光和晚睡关系并不大,而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荷兰心理学家克劳尔·克鲁塞在2014年就关注到睡眠拖延现象,并将其定义为“不在规定时间内睡觉,但没有任何外部环境阻止人们这样做”。

和失眠不同,晚睡综合征并非一种生理逼迫,晚睡综合征人群是自愿选择不睡,是一种心理需求。

选择熬夜,往往是主客观因素叠加的结果。除去被迫熬夜的加班族、育儿族,在信息无远弗届、无所不在的媒介环境下,很多人熬夜是沉迷于手机、受困于信息茧房。热搜话题瞬息万变,网剧综艺争奇斗艳,短视频包罗万象……刷不完的精彩,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有专家解释,一些人明知熬夜不好却仍“身不由己”,是心理资源不足的表现,白天自制力用完了,夜晚便“缴枪卸甲”。另外,研究发现,熬夜是拖延症的一种表现,有睡眠拖延症的人做其他事情也容易拖延。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雷开春博士表示,“睡觉,意味着今天的结束,是一个时间上的仪式,是今天和明天的分割。只要还没睡觉,心理上会觉得第二天还没来,而迟迟不肯睡,其实潜意识里是希望第二天不要那么快到来,想留在今天。这主要是因为对今天不满意,虽然不知道怎么让自己满意,但就是想留在今天弥补一下,这是一种对空虚感的补偿以及缺乏存在感的表现。”

陷入恶性循环

无论是看似被迫熬夜的加班,还是看似主动选择的刷手机,其内在逻辑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

雷开春认为,在如今这个时代,空虚感无处不在,强烈的空虚感需要有东西来填充,“理性且比较有自制能力的人会选择加班或者学习方法来填充,而自制力差的人会选择刷手机、玩游戏、追剧等方式来回避、隔离现实,通过非现实的东西来感受‘我的存在。”

晚睡综合征人群通常自认为今天的生活没有价值感,对今天的过法并不满意,所以才想通过熬夜来抓住今天最后的尾巴来弥补,但是这样往往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雷开春提醒:“越是晚睡,状态越是不好,第二天状态不好就越觉得空虚。不仅仅是睡觉,甚至有些人严重到觉得吃饭都是浪费时间,想要通过不吃饭来挤出更多时间。事实上,这种通过压缩最基本的身体需求挤出来的时间,未必能被合理使用,相反往往会被浪费,这只是一种自我欺骗。”

对“今天”不满意

雷开春指出,对“今天”产生不满意,归根结底是对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的不认同。晚睡综合征人群往往无法从今天所做的事情中感受到意义来支撑起这一天时间的价值感。

比如,一个新手妈妈花了几乎一整天时间带孩子,晚上等孩子睡觉了,夜深人静,精疲力尽的妈妈并没有立马洗洗睡,似乎属于她的一天才刚开始。

“明明已经累到透支,她也能感受到身体迫切渴望休息的信号,但却迟迟不肯睡。她会选择打开电脑工作、从朋友圈第一条更新刷到最后一条,又或者边想心事边暴食垃圾食品,甚至就是单纯地发呆,这背后其实是带娃这件事不足以支撑今天这一天的价值感,她需要用独处的时光做一些能刷存在感的事情。”

雷开春指出,其实拖延的本质就是不想面对、不愿去做,但是睡觉是人的本能,晚睡综合征人群拖延的并非是睡觉这件事本身,而是想通过不睡觉来拖延明天的到来。

因为明天意味着无法让自己获得价值感的事情又要重新开始做一遍,“如果一个母亲很认同自己的妈妈角色,把带孩子作为一天最有价值感的事情,那么在一天结束时会有一种成就感,觉得一天的任务圆满结束,她会带着疲倦的身体踏实入睡。”雷开春指出。

同样的道理,有些上班族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不满意,觉得无意义,感受不到价值感,于是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并不想立马洗洗睡,而是吃一堆垃圾食品或躺在床上刷手機。其实并不是手机有多好玩或者零食有多好吃,而是因为这些最唾手可得的道具,能拖延明天的到来,不想那么快就一觉醒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缺乏安全感

事实上,“不肯睡”还和安全感有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催眠师管安吉认为,“从出生开始,人们就把睡觉当成分离,是和父母的分离,所以儿童时期就有很多孩子表现出明明很困却不肯睡觉的现象,那是不肯和父母分离,担心分离后不知道出现什么情况,担心分离之后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担心父母从此消失。”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和威特在1969年提出了著名的安全依恋的试验——陌生情境测验,测的就是安全感,不同孩子对分离的反应各不相同。

管安吉称:“安全感越差的人面对分离的反应越严重,比较健康的反应是分离时会难过,但一段时间可以适应,重逢时会高兴。应用到不肯睡觉这个场景我们就可以类推,小时候不肯睡是不敢、不肯和父母分离,长大了不肯睡是不肯和自己分离、不肯和自己看似有掌控的现实世界分离。安全感好的人折腾一会就睡了,醒了元气满满;而安全感越差的人就越不肯睡,醒来会难受。”

睡不好该怎么办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花在了睡眠之上,可见睡眠对我们的重要性。有人提出睡眠是属于遗传基因的“后遗症”,当然这是一个有趣的猜测。根据睡眠研究,生长激素刺激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氨基酸的摄取,在SWS(睡眠慢波)期间达到分泌高峰。睡眠能够让人体获得功能恢复,规律睡眠可以让青少年在合适的年纪正常生长。研究显示,睡眠也与抑郁症相关,良好的觉醒和入睡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表现。嗜睡、失眠、睡眠不好是抑郁症的一个标志。

重估睡眠的价值 无论在虚拟空间遨游了多久,快乐、放松、平静等精神状态,终究还是以身体健康为前提。科学研究证实,人体内存在着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生物钟”确实存在。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熬夜会加重焦虑。当前,人类正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在病毒面前,健康体魄自带的免疫力是抗击疫情的重要防线。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调适指南》强调“规律作息”,正是因为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增强免疫功能。真正重视睡眠,努力实现良好作息,有效减少熬夜,才能守护身体健康。

重建对时间的感知 如果说工业社会生产了区别于农业社会的“标准时间”,人们对时间的感知趋向精确,信息社会则使时间变得碎片化。随时随地、永远“在线”,继而发展成熬夜,可以说是应对“信息过载”的某种调适。然而,信息流无休无止,时间和注意力相对稀缺,只有找到平衡点、学会按下“暂停键”,才能为自己节省出休息时间。不妨尝试借助软件控制手机使用时长、固定休息时间等方法,增强对时间的把控力。

“夜深了还不想睡”的理由有很多,比如,生怕会错过什么。然而,熬夜玩游戏、刷视频、追剧,也许会错过更多——譬如清晨的一缕阳光,抑或精力充沛的美好一天。让我们学会掌控时间,找回健康的睡眠,把握自主的人生。

猜你喜欢

开春综合征人群
春天
考前综合征
谁打裂了酸菜缸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财富焦虑人群
开学综合征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