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盛世窑火中涅槃重生
2021-04-19
珐华,是以多种釉色为基调的低温彩釉陶瓷,是在琉璃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上承唐宋三彩余韵,因其华美庄严,得名“珐华”,源出佛教经典《大乘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据《饮流斋说瓷》中记述:“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窑。”也就是说,珐华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明代北方陶胎珐华彩主要烧造于山西南部地区,大致在高平、阳城、蒲州一带。
最初的琺华器多为宗教用器,其彩以蓝紫色著名,早期的纹饰以璎珞纹为主,象征高贵与圣洁。后世珐华器逐步由庙堂走入民间,多为华贵的观赏器物。坊间也有“法花”“粉花”之称,概因其所涵立粉工艺而猜度。
历史上的山西珐华
民国著名收藏鉴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对不同产地所烧造的珐华的特征作了详尽论述:“蒲州一带所出者,系元代末年之物,其胎纯系土定胎;潞安、泽州一带所出者,系明代初年之物,以透花瓶罐等件为最多,其胎有江沙、白沙两种,其胎质极糟,其性极糠,以刀刮之,其屑即落,其釉亦系玻璃釉,为各色较元末略灰耳;平阳、霍州一带所出者,系明代中年之物,瓶罐等件多不透花,其胎半缸半瓦,其釉略混,其黄釉之处亦略薄,其蓝色略发紫,其底与里之绿亦略黑,其釉虽系料釉,仍略透亮……”
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确定,珐华最早出现在山西,那么山西为什么会成为珐华的源起兴盛之地?追溯珐华的历史,我们不得不走进那场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发动了对金国的进攻。当时,山西是金的属地,蒙古铁骑南下,直入山西大同,夺武州(今神池县)、朔州,进而南下忻州。
1217年,蒙军征服太行以南。从蒙军入晋到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人带给山西人民的战争之苦持续了数十年之久,山西全境州县,无不生灵涂炭。据晋城泽州《大阳资圣寺记》所载,“郡城失守,虐焰燎空,雉堞毁圮,室庐扫地,市井成墟,千里萧条,阗其无人。兵火以后,晋城居民荡析,乡井荆棘。山西大批民众出逃,有些一去不返。城邑四野,一片荒凉。特别是晋东南的泽州府,人口由原来的五万九千四百一十六户,减少为九百七十三户。”这些人口锐减的地方,后来成为山西珐华的兴起之地。
忽必烈即位后,为确保赋税征收,开始整顿户口,确定民籍,采取“检括查禁”措施,使得大批在逃的山西人返回晋地。同时,朝廷积极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大兴寺庙,对境内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礼遇的态度,为琉璃和珐华的烧造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当时,琉璃工艺已经突破了用作建筑构件的限制,大量与宗教有关的法具器物出现。珐华器正是在这一阶段脱胎于琉璃制造工艺,与琉璃法器在庙堂上并驾齐驱。流传至今的珐华器,多是佛、道题材,正是旺盛的民间信仰在那个压抑时代的突然绽放。
明清时期,珐华器彻底与琉璃分离,独秀于各种陶瓷艺术之上。作为小众化的高端艺术品,它以奔放灵动的色彩,不仅应用于寺庙供台,也逐渐走进皇宫官邸,成为宫廷贵族们的观赏之物。
清雍正年间,官府不再让民间烧造珐华器。烧造珐华的民窑全部被关停。珐华不再是乡野草民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而成为王公大臣的御用之物。这或许是后来珐华日渐沉寂的一个客观原因,但珐华消失的真相,近300年来,并没有真正被揭开,它或许永远都不可能被揭开。
从清朝末年开始,不断有南方人和外国人来到山西南太行,在晋东南民间低价收购琉璃和珐华器。在太行山里生活困顿的农民没见过世面,把家里收藏的珐华器或寺庙里的琉璃都拆下来卖了钱。
著名设计师、收藏家于山在一张照片里看到过广州的一个寺庙里,堆放着满满当当的山西琉璃,排成一条一条的长队,望不到边。他还在许多国外的博物馆和拍卖会上见到过那些美得让历史无法漠视的珐华器,那些外国人面对珐华器时的惊讶、激动和欣喜的眼神,让于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深深的遗憾和困惑当中。他知道,我们流失的或许不仅仅是几件文物,流失的是传统文化的养分。
现仍存世的中国珐华艺术遗珍只有少部分被收藏在山西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博物馆,大多数珐华精品流失到了海外,现珍藏于东京富士美术馆、大英博物馆、苏格兰国家博物馆、法国集美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博物馆等世界各地。
向世界宣告中国珐华复烧成功
古老技艺的复兴,是对先贤智慧的礼敬,让珐华重新被人们认知、让珐华烧造技艺再度复兴,对重唤珐华艺术的回归和推动中国陶瓷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来自山西高平的“朝元窑”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进程中,在数百年前珐华诞生的晋东南大地上应运而生。
“朝元窑”在创始人张勇勇的带领下,从2009年开始潜心研究珐华复烧工艺,于2017年5月,珐华釉色调制成功,珐华复烧取得突破性进展。同年8月参加了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简称“山西文博会”),将研究成果进行展出,取得了轰动的社会效应。
在2018年,“朝元窑”烧造的珐华器第一次亮相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时就被选为了国礼,这为2019年的复烧成果发布会埋下伏笔。在2019年安徽蚌埠举行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上,“朝元窑”举行了“传承与创新——珐华技艺复兴成果发布”发布会,“朝元窑”主要成员之一的于山亲自担任发布会主持人,向世界宣告失传近300年的中国珐华釉烧制工艺成功复原。
一夜间,题为《中国珐华从蚌埠走向世界》的消息出现在国内外各大新闻媒体上。这条信息同时惊动了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他当即向有关部门询问珐华复兴的情况。
2019年12月5日,“朝元窑”再度携珐华艺术品亮相第四届山西文博会晋城展区,引发了媒体和观众的聚焦关注。楼阳生书记在巡视文博会场馆时说:“珐华器、推光漆、澄泥砚是当之无愧的‘山西三宝,我们不仅要把传统技艺打造得炉火纯青,还要不断创新,追求更高的技艺价值,通过展示、拍卖、鉴赏等手段把‘山西三宝推向国际,进一步弘扬传承传统文化。”高平珐华器随之被提升到了“山西三宝”的文化战略高度。
当一件件精美绝伦的珐华艺术品向世人揭开神秘的面纱,宣告着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近300年的珐华釉烧制工艺成功复原,珐华艺术品再度耀世重现,中国珐华正式从山西晋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珐华像被时间的长河淘尽沙砾之后,留存在河床上的金子,在岁月之光的照耀下发出迷人的光彩。珐华那令人祈祷和慨叹的色彩,神秘的身世和高贵的气韵,深深吸引着一群具有家国情怀和艺术追求的年轻人。他们怀着无比虔诚的心,寻找迷失在历史烟尘中的那根文明的线头,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努力,续接起珐华之魂,让这一沉寂了近300年的国之珍宝,重新绽放出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