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成一束光

2021-04-18一朵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旧书摊小乐大山

一朵

【導语】人生就是一次次跋涉,会沐浴阳光,也会遭遇暴雨。其中,等待我们的是痛苦的蜕变。不惧怕,才能走得更坚定;不放弃,才能笑得更灿烂。活成一束光,照亮脚下的路。

【选读一】

蓝天上的一株草

石兵

那是一株与众不同的草,碧绿葱翠,自内而外蓬勃着生机,露珠没有压垮它的腰身和头颅,凉风吹过也只能让它微微点头。

林小乐的家在高高的山上,每天上学放学他都要走一段长长的山路。山路弯弯,处处都有林小乐的足迹和笑声。

很难相信,在大山那个小小的村子里,只有林小乐一个孩子还在上学。在村里,他的同龄人很少,他们都早早地辍学回家,帮爹娘打猪草、种庄稼,从白天忙到黑夜,只有林小乐每天跑长长的山路去上学。

同学们都没去过林小乐的家,偶尔问他家在哪,林小乐便用手一指远方高耸入云的大山,说:“我家就在山顶上,就在蓝天上,云彩在脚下,星星一颗比一颗亮!”同学们听了林小乐的话,一个个懵懵懂懂。

回到村里,小伙伴们偶尔来找林小乐,林小乐给他们讲从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讲数学图形、讲音乐诗词,往往是林小乐讲得津津有味,大家却听得索然无趣。他们说:“这些东西有啥意思,还不如看我家的庄稼抽芽长穗好玩呢!”

后来,林小乐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在学校,他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回到村里,他说的话别人不愿听。他只有在来往学校的路上说话唱歌,唱给弯弯的小路听,说给芬芳的花草听。他常常想:自己大概也是一株小草,平凡普通,却长在蓝天上,能看到脚下的白云,能与夜空的星星对视,还能唱歌给大山听。

林小乐的爹娘都在村子里干农活,好几代人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看到这个孩子这么喜欢上学,爹娘心里有些忐忑。他们听说,上学越久,孩子就会离他们越远,初中要去乡里,高中要去县里,大学要去大城市里。

林小乐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觉得书上的一切都亲切有趣,就连那些方块字都一个个各有性格,就像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如此独一无二。

一天,林小乐在上学路上看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草。那株草碧绿葱翠,蓬勃着一种自内而外的生机,青草身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它没有被压垮腰身,也没有低下头颅,而是一直奋力挺拔着身躯,就连凉风吹过也仅仅只能让它微微点头。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株草,林小乐感到无比亲切。那天,他与这株草对视良久,第一次上课迟到。

后来,林小乐每天上学放学,都会来看看这株草。他没有对这株草设置任何的保护措施。他觉得风雨吹倒、牛羊啃食是草的命运,但自由生长也是草的命运。林小乐这么想着,渐渐长大了。

父母的忐忑后来成了真,林小乐果然越走越远,成了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大山在外面世界扎根的人。

村里人说,这孩子天生就是富贵命,脑子聪明胜过手脚麻利。林小乐并不这么认为,他还是经常回到村子,与伙伴们攀谈,答应带他们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他每次带着孩子们下山时,都会长久地停留在一株碧绿的青草面前。

林小乐对他们说:“其实,在一株草的视野里,世界并无不同。你们看,天空那么蓝,大地那么远,但是它们都是一样辽阔、一样生机盎然。我们身在大山,却也是身在蓝天。我们都是蓝天上的一株小草,不必好高骛远,只需盈满内心、丰富视野、放飞理想,生活中的美好自然就会纷至沓来。”孩子们似懂非懂,却还是一个个躬下身来,与一株青草对视良久。

林小乐知道,高山顶的小村落里,还将诞生无数株平凡的小草,他们往往只看到脚下土地的贫瘠,却没有发现自己也是蓝天的孩子,心中也可以拥有无数纯洁高远的理想。自己虽然走出了村子,但根还是扎在高山上、扎在蓝天上,自己的使命大概就是让这些蓝天上的青草拥有与自己并肩而立的勇气与智慧吧。(来源:《南方农村报》2019年5月25日)

【赏析】本文通过与“一株草”的对视来写少年的成长,既彰显出平凡之美,又突出了抗争的力量。开篇先交代那株草与众不同,再写林小乐的成长过程,不仅叙述有条理,而且以草喻人。虽然生活在大山深处,林小乐却没有放弃追逐梦想的脚步,最终改变了命运的走向。在写法上,本文将“现实之草”与“想象之草”完美结合起来,唱响了草的赞歌,使人在平凡中坚定自信。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株草,无论生长在哪种环境中都不能放弃自己。学会努力,也许就能拥抱蓝天。

【选读二】

书香永在

冷江

余光中曾说:“一首诗,曾经是瓜而苦;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其实,一本好书,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皖南的山川文化向来重耕读传家。小时候,家里贫寒,买不起书,可对知识的渴求却与日俱增。母亲便在劳作之余,四处捡旧报纸。

这些旧报纸拿回家的时候,或纸张发黄,或版面残破,或沾染上了污物,母亲细心地掸去灰尘、用胶布粘、用湿毛巾擦,再一页页展开,放阳光下晾晒。

很多时候,等不及报纸晒干,我就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那时候,我正上小学,能认的字并不多,家里唯一的一本《新华字典》,常在我们兄弟之间来回争抢。

即便读过的报纸,也舍不得扔,好一点的用作了课本的书皮,残破一点的往往被我当作草稿纸。这些旧报纸成了我开启阅读人生的最早启蒙。

念初中的时候,家里条件有所改善,一个星期能有五毛零花钱,可交完饭票钱,几乎没有任何剩余。这难不倒一个热爱读书的孩子。离学校两里路,镇上供销社有一个卖书的柜台。那里面除了大人爱看的杂志,还有很多孩子们喜欢的连环画。每天放学后,我总是一路小跑赶到供销社,抢在供销社关门前的最后半个小时,站在柜台前,两眼放出闪亮的光,盯着那些五光十色的书的封面,久久不愿离去。

暑假,我终于有机会和父亲去了趟县城。在新华路的旧书摊前,父亲慷慨地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五毛钱交给摊主。那个下午,我坐在路边的小马扎上,捧着一本本连环画,看得如饥似渴,看得如醉如痴。最早的《隋唐演义》《岳飞传》《杨家将》都是在县城的旧书摊上相遇的。要做一个像李元霸那么勇猛、像岳飞一样忠诚、像少剑波一样智慧的英雄,这些质朴的梦想就在那时在少年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贫苦却快乐的日子一直伴随我整个学生生涯。初中毕业为了早日出来工作,给家里减少负担,我放弃了进入池州一中就读的机会,选择了离家好几百里的江北一座小城,读中专。离家远了,储备的知识也更多了,唯一不变的是对书的热爱。每个周末,上街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逛旧书摊。平时在学校舍不得打肉菜,省下来的零花钱,都花在了旧书摊上。等中专毕业,父亲来接我,将我三年里积攒下来的所有旧书打成捆,用一根扁担,从江北挑到了江南。《天安门诗抄》、美国的《读者》英文版选集、《张治中学生时代日记》——那么多珍贵的旧书,带给了我至今都永难忘怀的最美好的回忆。

对我而言,读书的岁月,是求知和成长的岁月,更是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小心怀揣梦想、不断滋养人生的岁月。

讀一本好书,就像藤上开花结果,瓜熟蒂落,由苦而甘;任凭岁月沧桑、任凭花开花落,唯有骨子里的那股子书香沁人心脾、久久不灭。(来源:《辽沈晚报》2020年6月30日)

【赏析】本文围绕“读书”来写与命运抗争,不仅条理清楚,而且感情真挚。那些与书为伴的日子,深深地刻在作者的记忆深处,成为一份宝贵的财富。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专,读书一直是作者的兴趣所在,从中汲取的知识也一直滋养心灵,使“我”学会珍惜与感恩。在写法上,本文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却在平铺直叙中写出少年对读书的强烈渴望,以及抗争带给自己的收获。往事悠悠而去,书香却永久留存。

【选读三】

窗外的希望

石兵

世界很大,但他的世界很小。

因为身体不好,他从小无法出门,日夜居于斗室,只有一面窗可以让他偶尔看看外面的世界。每天,母亲都会把窗玻璃擦亮,让他可以坐在窗台前看街上人来人往,听窗台前一棵大树被风吹得叶子“哗哗”作响,感受到阳光的炽烈与月光的轻柔……

但是,外面的世界再美,也不可能与他产生关联,因为,他们之间隔着一扇透明却坚固的窗。在他的心中,窗玻璃擦得一尘不染,却不如室外漫天的灰尘可爱,窗户能挡风遮雨,却给不了他如在风雨中奔跑的孩子那般的自由和欢乐。站在窗前,他有一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尴尬,有一种求之而不得欲追却无力的无奈。

时日久了,他开始厌恶这扇窗,却又总在执意远离时,不自觉地望向它,似乎心中有个声音在悄悄对自己说,窗外的世界没有抛弃你,你也不要抛弃这个世界。世界确实没有抛弃他,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医生、老师和不同的但面带相同微笑的人来看望他,他能感受到一种亲切,和他们帮助他的真诚。他们告诉他,他与众不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学习更多的东西,但一定能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渐渐地,他长大了,学会了识字读书,听懂了音乐与诗歌,只是那扇窗仍是心病。他想去窗外看看世界。他试着偷偷地打开窗,可窗棂四周都被封得死死的。

他患的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多达数百种物质会使他的身体过敏并导致可怕的后果。

十四岁那年,他从书上得知了自己的病情。他吃惊地想,难道自己就像玻璃一样易碎吗?可许多年来,窗玻璃坚韧如初,甚至连位置也丝毫不变,为他挡着风雨,隔绝外界的过敏物质。

看到他在窗前紧皱眉头,时笑时愁,母亲悄悄地来到了他身旁,轻轻地说,封上窗户是怕风会带来病菌,会带来让他过敏的东西,不拆除窗是因为,窗外有光亮,有光就有希望。他轻轻地擦拭着窗,突然在玻璃隐约的光影中发现了母亲那闪着光的白发和已经佝偻弯曲的腰。他知道,这些年来,母亲也像这扇窗一样为他挡着风雨,带来了温暖和光。

十四岁,在熟悉的窗台前,在熟悉的母亲面前,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应该长大了。他的世界很小,但这个世界里,有爱他的母亲,有带来光的一扇窗,这已足够光明与温暖了。今后的日子,自己也该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多年后,在谈起十四岁那年自己许下的那个心愿,谈起那扇窗,谈起自己的母亲,谈起那些微弱却又坚定的光时,告别严重过敏、已变得自信自立又事业有成的他总会微笑着说:母亲说,窗外有光;我想说的是,窗内也有光。我们看到光的时候,就看到了希望,当我们活成了一束光时,希望就会来到我们眼前。我们是光,我们有希望,还会害怕那些所谓的黑暗与寒冷吗?(来源:《新民晚报》2020年3月29日,有改动)

【赏析】本文以“窗”为切入点,来写一个男孩与命运的抗争,揭示了“心中有希望,世界才光明”的主题。一张窗隔着两个世界,这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企盼,而隐藏其中的母爱,也成了他战胜疾病的强大动力。文中,作者将“窗外世界”与“窗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男孩在煎熬中燃起希望的火种,最终改变了命运的走向。另外,结尾以反问来引发人们思考,起到了深化主旨的作用。

猜你喜欢

旧书摊小乐大山
春天的大山
爱逛旧书摊
开了五百年的露天图书馆
开了五百年的露天图书馆
开了五百年的露天图书馆
古灵精怪的小乐弟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猫三狗四
毛小乐·一举两得
毛小乐.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