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探析
2021-04-18李绚
李绚
摘要:文章在分析兰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兰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十四五”时期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领域,文化产业也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效益水平显著提升,为全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整体发展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相对有限,亟待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
1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
1.1总量规模稳步扩大
2018年,兰州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70.76亿元,增速10.98%,占全市GDP比重2.59%,占比较上年提高0.06%,呈稳步提升态势。见表1所列,兰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甘肃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71%,总量全省第一,增速全省第二。法人单位数不断增加,吸纳就业能力得到增强。2018年兰州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5585家,比2013年增长1.13倍,其中经营性企业法人5014家,比2013年增长94.04%。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2万人,比2013年增长9.24%,其中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万人,比2013年末下降9.66%。
1.2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2018年,兰州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49.25亿元,见表2所列,从行业结构来看,兰州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等6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8.1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79.16%,占比较2013年增加8.2%;文化产业相关层(文化辅助生产、文化装备生产等3大行业)实现营业收入31.11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20.84%,占比较2013年下降8.2%,文化产业核心层主导地位逐步显现。
1.2.1传统优势行业平稳发展
2018年,兰州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中,文化传播渠道、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内容创作与生产等传统优势行业保持平稳发展,实现营业收入108.6亿元,占全市文化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72.76%;文化相关领域中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元,占全市文化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16.4%;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图书批发、珠宝首饰零售、其他广告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5个行业营业收入过10亿,5个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47.2%;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等23个行业营业收入过亿;其他广告服务、图书出版、雕塑工艺品制造三个行业利润超千万;新闻业、文艺创作与表演、专业设计服务三个行业亏损严重。
1.2.2文化服务业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2018年,兰州市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85家。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企业单位1980家,从业人员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55.7亿元,占全市文化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37.3%,占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对兰州市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1.2.3企业集聚性较强,发展优势明显
兰州文化产业单位主要聚集在城关区等近郊四区,四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4610家,占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82.5%,从业人员4.6万人,从业人员占全市的88.5%。
1.2.4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规模同步增长
2018年,兰州规模以上文化单位99家,占全市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的1.97%。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98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59.62%,从业人员1.3万人,占全市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30.95%,资产321.9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企业资产总计的58.96%,全市规上文化企业优势突出,引领作用显著。
1.3主导引领持续稳定
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起到了示范带头引领作用。兰州文化产业发展多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比重三分之一,兰州市已经牢牢占据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充分发挥出了省会城市带头引领作用。2018年,兰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0.76亿元,较2013年增加39.97亿元,增长73.47%,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71%;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营业收入149.2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65.59%。兰州市文化产业各项指标总量和占比持续保持第一,兰州市的首位地位突出,主导引领作用持续稳定,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继续显现。
1.4效益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來,在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兰州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生产和创新能力,推动全市文化产业与科技等各行业由一般性融合向纵深融合发展。2018年全市48.1%文化产业单位实现盈利,实现营业利润1.6亿元;全市62.6%规上文化产业单位实现盈利,实现营业利润1.1亿元。2018年全市文化企业中资产过10亿的企业达10个,资产过亿元的企业达50个,骨干文化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全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5文化产业园建设效果显现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区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园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飞天文化产业园、煜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住区企业达到200余家,2018年底实现营业收入10亿元,已初步形成了动漫影视制作、工业设计咨询、文化演艺三大产业为主导,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创意产品开发、艺术品交易、艺术培训等产业为辅助的产业体系。为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园区的辐射力,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升级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创业孵化集聚区A9创意国际项目落地见效。
2兰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遇到的困境
2.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低
2018年,兰州市文化产业完成增加值70.76亿元,占GDP比重为2.59%,同期国家文化产业占比达4.48%,兰州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经济没有发挥出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小,离带动兰州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大于等于5%)相差甚远。同时,兰州文化产业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是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国内发达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约10%的比重相比,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兰州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相对有限。
2.2规上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少
从单位数来看,全市规上文化单位数少占比偏低,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小,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不高。2018年末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9家,仅占全市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1.97%。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新标准来看,文化产业行业目录涉及9大类,43个中类,146个小类。兰州市规上文化企业只涉及37个小类,占25.5%,其中13个小类只有1家企业,规上文化企业单位少,涉及行业面窄,直接影响兰州市文化产业规模和速度的提高。
2.3文化产业单位分布不均衡
兰州市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文化产业生产体系,在文化产业9大类146个行业中涉及113个行业,涉及面达77.9%,虽然我市文化产业涉及面广,但行业问发展不平衡,54个行业单位分布数个位以下,重点14个行业单位分布数过百,重点行业单位数分占文化产业单位数的68.3%。如图1所示,单位分布呈现集中不均衡现象。
2.4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全市文化产业分涉及工业、商贸和服务业,其中文化制造业涉及23个行业252个单位,行业和单位比分别为15.75%和5%,营业收入11.78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7.89%。如图2所示,文化制造业行业门类覆盖面较低,文化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和低端产品占比较大,大多是书、报刊印刷、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等传统行业,产品供给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科技含量还不高,其中本地许多行业需要的中高端包装装潢印刷产品,都来自外地企业生产,本地企业无法提供所需产品。文化制造业产业链延伸度不够,产品低端化是制约我市文化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短板和弱项。
文化批发和零售企业共3722家,实现营业收入63.35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2.45%。其中:文具用品批发业271家,实现营业收入5.57亿元;图书批发业171家,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34家,实现营业收入17.96亿元;珠寶首饰零售51家,实现营业收入13.59亿元。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中,珠宝、首饰批发零售共实现营业收入31.55亿元,占全部文化批发和零售营业收入一半,音像制品、电子和数字出版物零售、艺术品代理等、艺术品、收藏品拍卖等行业发展不充分。
2018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共4292家,74.12亿元,占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比重达到49.66%。其中,其他广告服务、建筑设计服务、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等传统文化服务业占比超八成,版权和文化软件服务、互联网游戏服务、电子出版物出版、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新兴文化服务业发展滞后。
2.5文化资源开发程度不高
兰州文化资源丰富、渊源较深,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落后,文化资源与发展规模不匹配。大文化、大旅游、大市场的发展观念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还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缺乏产业化的规划和落实措施,没有形成一个配合密切的产业链条,基本上处于一种有资源没效益、有行业没产业、有市场没商品,有项目没资金,有管理没人才的状况。一是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文化产品数量有限,文化产品不成规模;二是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较少;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水平较低,资源优势尚未向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现有的一些文化产品和服务品味不高,管理经营粗放,与其他产业联动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2.6文化支柱产业优势不明显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普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图书批发零售、珠宝批发零售、广告服务、建筑设计服务、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等传统文化领域,传统文化行业营业收入占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八成以上,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点多、面广,优势产业不突出现象,类似读者集团、飞天文化传媒等文化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少。《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里涉及到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达到105个,但从总体上来看,缺乏能起到领军作用的大项目大产业,文化新兴业态相对较弱,特别是缺乏国内一流的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动漫制作、文化科技企业,也缺少知名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大型网络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乏力,兰州市文创品牌——兰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面临经营困难,规模不达标的窘境,类似的问题在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存在。
2.7文化消费有待加强
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环节,文化消费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平均每人用于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3999元,同比增长2.1%,占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0%,占比较上年下降2%,占比降幅较上年提高1.6%。城镇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低速增长,占比的下降与文化娱乐消费相对乏力有关,如何开发和释放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效益,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兰州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其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兰州市要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契机,突出“黄河文化”“都市现代文化”“丝路文化”的战略定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导,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共同协调发展。
3.1制定目标明确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按照发展惯例来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即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2018年,兰州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这预示着兰州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到来,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期。行业主管部门要紧盯“黄河文化”、“都市现代文化”、“丝路文化”发展方向,研究全市文化产业的覆盖范围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加以推动,确立文化产业在兰州的支柱产业地位,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兰州GDP 5%以上为目标,重心放在文化“产业”上,特别要发展能大量增加就业、创造利润和税收的实体产业,如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争取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的重要推动力量。
3.2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现代都市文化产业
兰州市要充分发挥文化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抓手,利用兰州在西北地区拥有交通、科研、文艺、网络、金融等优势资源,发展现代都市型文化产业,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市场完善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巩固和提高传统出版、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媒体、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演艺、文化会展、网络文化服务、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等新兴文化业态,突出兰州文化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体现兰州市文化产业的首位度和示范性。
3.3夯实基础深入挖掘现有文化优势资源
牢固树立以“都会城市、精致兰州”为魂的文化发展理念,以兰州特有的红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之都文化为基础,着力打造文化“高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宝库。改造提升黄河风情线大景区,提升城市形象品位,打造集黄河漂流、休闲观光、养生娱乐为一体的水上乐园,讲好“黄河之滨也很美”的故事,将黄河风情线打造成兰州独具韵味、魅力四射的国际化大都市靓丽名片,力争将黄河风情线、兰州树屏丹霞、兴隆山三大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发兰州区域红色旅游线路。加快建设以省政府确定的河口黄河风情小镇、青城历史文化小镇、什川梨园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
3.4培育壮大本土特色文化品牌
实施项目支撑助推产业发展。依托兰州市特色文化资源,策划一批具有長远发展前景及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工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发展一批类似《读者》具有兰州地域特色、符合国内外需求的文化品牌产品。加强对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等新园区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及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新兴文化产业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如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现实增强(AR)、大数据等相关行业税收进行减免。有目的性地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绿色环保领域发展。完成开发反映丝路文化和兰州特色文化的大型实景演出《丝路花雨》,加大《大梦敦煌》、《大河魂》等优秀文化产品和特色文化产品的国内外展示力度。积极引进省外电视节目中的精品栏目来兰制做节目,通过与此类节目的合作,促进兰州电视节目特别是综艺类、纪录类节目水平的提升,树立品牌形象,丰富市民文化消费领域。
3.5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文化消费增长
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加大文化产品生产和供给,密切关注群众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创新商业模式,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引导居民由主要关注物质消费向更多关注文化消费转变、文化消费由消遣娱乐向提升个人素质、实现精神享受转变,逐步在社会上形成愿意文化消费、享受文化消费的良好氛围,引导居民自觉进行文化消费活动。加大力度全力推进兰州市创建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提供更多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适应消费者购买能力的项目,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增强文化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3.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进专业文化人才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第一资源。积极拓宽文化产业人才选拔途径。重视现有的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全和规范人才流动管理机制,针对人才特点使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优势,积极引进有管理才能的人员,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建设。重视文化产业工作者的培养和培训。一是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新创意性人才;二是培养能把握市场经济规律、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人才;三是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此外,通过完善交通、教育、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构建文化产业人才良好的工作设施和优质生活圈。
3.7搭建融资平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加快文旅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成立推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司,加快兰州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实质化经营,通过PPP等方式,启动民资、招商引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收费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行业、跨区域采取投资经营、联合经营、组团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打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加大政府财政金融支持,政府财政投入要优先考虑并统筹文化产业资金,出台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完善文化企业奖励补贴政策,调动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协调落实每年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