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植物芬芳的印染技艺
2021-04-18
广西位于我国南部边疆,这里居住有壮、汉、瑶、苗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大多山高林密,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妇女很早就能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各种染料给布帛染色。天长日久,这些染色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印染工艺,如靛染、蜡染、扎染等。
靛染是利用蓼科植物中提取的染料对织物染色的一种方法。蓼蓝,简称靛、大靛,民间俗称蓝草。靛染的织物,以蓝色为主,颜色由于染的次数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蓝色。靛染原料获取容易,提纯简单,工艺方便易行,所以南方少数民族都有靛染的习俗。许多民族种植蓝草,靛染技术非常普及。
蜡染又叫蜡缬,是采用蜡防染技术对织物染色的一种印染工艺。方法是:将加热的液态蜡涂在织物需要花纹的地方,待蜡冷却后变硬形成蜡膜;染色时,由于染料不能渗透蜡膜,故被蜡覆盖的部分仍保留原来的色彩,其余地方则被染上颜色;染好后再放入沸水中煮,去掉蜡膜,就得到色彩对比鲜明的图案。蜡染过程中的固态蜡会产生裂纹,染液顺裂缝渗入织物纤维中形成自然的冰纹,这是蜡染的独特效果。
扎染又称绞缬、扎缬、撮缬,是采用缝缠、打结、捆扎等防染技术对织物染色的一种印染工艺。它分为“扎”和“染”两个工序。“扎”,就是将布料按一定要求在花纹部位缝缀、扎结。然后再放到染料中染色,最后拆去缝线。由于捆扎部位不易被染液渗透,于是就形成一定的花纹图案。
瞧,扎染的床单图案真好看!这么好看的扎染床单,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河池市天峨县百塘村一位姓农的壮族妈妈给我们介绍,一张扎染床单的制作比较繁琐,具体步骤有:纺纱、梳线、织布、画图案、挑花、编穗、染色等。床单的主体部分为棉布,呈长方形,用蓝靛扎结染色。床单长198厘米、宽120厘米,一侧有吊穗色晕效果和丰富的肌理变化;主题纹饰为“蝶恋花”,即中间一朵绽开的大花朵,四周分布三只蝴蝶和两只鸟,外侧装饰二方连续曲水纹。
这张扎染床单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缝绞法”。
缝绞法指的是扎染工艺中的对折和四折缠缝绞工艺。
对折缠缝绞,就是将织物对折后,沿折边取所需宽度行针走线,以缠绕针的形式将对折边缠绕拉紧。扎染后效果正面为断断续续的小白线组成略细的线条,背面则是一条细小白线,用于相对细微之处。
四折缠缝绞就是将织物对折后再次对折,沿折边取需要的宽度行针走线,以缠绕针的形式将对折边缠绕拉紧。扎染后效果正面为断断续续的小白线组成略细的线条和一条小白线,二者平行,背面则是一条较宽白线,用于略粗之处。
再看床单的吊穗编织。吊穗部分用蓝靛染棉线以“平结法”编织排列组合而成,经巧妙编排形成二方连续的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不同的几何纹,呈现出有与无、实与虚、多与少、厚与薄的组合变化,保持了编织特有的镂空感和立体感,灵动轻盈。
什么是平结法呢?它是以4根线为一个单元,中间两根线为“芯柱”,外侧两根垂线编织起结——一根从“芯柱”上方搭到对侧,另一根从下方搭到对侧,二者在“芯柱”两侧相互交织;下一组则上下反之,循环编织。
扎染工艺中的“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靛染。这张床单是单色扎染,用的是“蓝靛染色”,最后圖纹以蓝底白花的形式呈现。
一直听说“蓝靛”“靛染”,那么你见过蓝靛草吗?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常用的植物染料之一,蓝靛在传统染织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朝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制靛的描述是:“叶者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农妈妈制作蓝靛膏的方法与《天工开物》的记录基本一致:将植物板蓝靛泡在水里半个月,待自然腐烂后去渣;用木棍不停搅拌,会出现大量泡泡,此时放入石灰,二者结合成蓝靛膏;蓝靛膏会沉淀,溢出多余水分倒掉,即可得到染色用的蓝靛膏。
染色时,将做好的蓝靛膏用水稀释成染液,装入染缸,再将扎缝制好的床单放入染缸浸泡。浸泡一两天后,拿出来清洗晒干,就可以了。如果需要加深颜色,则需要再次浸染,直到染出满意的效果为止。最后一步是解结解缝,将染好色的床单解开,剪除缝线,就大功告成了。
无论是扎染,还是蜡染、靛染,都个性鲜明、源远流长,质朴的美感,体现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些手工艺术的自然之美,并将它们传承、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