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的科巴尼女孩
2021-04-18张昕宇
张昕宇
在历史上伊斯坦布尔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君士坦丁堡,号称“史上最坚固的堡垒”,还有另外一个别称来证明这座城市的伟大:新罗马。
走在伊斯坦布尔的大街上,在地缘上我们从亚洲抵达了欧洲,而实际感受上我们更像是一群从旧时空穿越而来的原始人,竟有些不适。在这里不用再时刻担心周围的环境,不用警惕每一辆从身边驶过的车辆,不用揣测别人看我们的眼神里的用意,甚至,我和梁红终于可以手拉着手出门了。
在回酒店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跑过来,伸手向我们乞讨。这个孩子七八岁的样子,不像我们见到的其他难民那样安静,性格比较活泼。我们和她聊了几句,她说自己是难民,家在叙利亚。我说:“科巴尼?”
小女孩听到这儿笑了,伸出手给我们比了个“V”:“科巴尼。”
这个手势一下子激起了许多的回忆,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那个废墟之城,想起了那个城市里一个个笑着对我们比出“V”形手势的人。
看来小女孩的家也在科巴尼。我们给了她一些零钱,小女孩可爱地一笑,说她去给妈妈买吃的。我提出,是否可以去她家里看看。小女孩把手往旁边一指:不远处一个便捷超市门前的角落,半卧着一个穿着黑色裙纱的女人:“那是我妈妈,我妈妈就是家。”
这话特别让人心酸。梁红牵过小女孩的手,她带着我们往“家”走去。在角落里的妇女,见来了客人,面有歉色地坐起来打招呼。原来逃难的时候她受伤了,现在已经没法站立。
我们询问了她的一些情况,这位妈妈非常友好,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家的遭遇。他们一家原来就生活在科巴尼,在一次空袭中她的丈夫被炸死了,随后科巴尼全城都成了战场,她带着女儿和其他难民一起,逃到了土耳其。
母亲特别平静地讲述这些,不谙世事的小女孩也像在说一些平常事一样,给我们讲她和妈妈这两年的乞讨生涯。没有不平,没有哀伤,因为从她记事起,她的生活就是这般模样。
此时,另外一个牵着孩子的母亲叫嚷着走上前来,近前就开始抢我们的摄像机,情绪激动,嘴里一直在大声说着一些话,我们听不明白,翻译上来才知道,原来她也是一位来自叙利亚的难民,她在责问我们,为什么我们要采访这家人而不采访她,为什么要给她们钱而不给她。
翻译告诉我们,这个女人和坐在地上的那位认识,是一起从叙利亚过境来到土耳其的,也带着女孩儿待了两年。她可能疯了。翻译让我们离开。
听完这些,我似乎理解了她刚才有些“神经质”的举动。失去了家园和家人,成为难民,来到别的国家,没有住的地方,没有食物吃,没有工作……这样的状况已经持续两年了,这么长的时间,她的精神已经崩溃了。
我们也给了她一些美元。拿到钱后,这个女人停止了喊叫,突然就安静了,然后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此刻我們才发现,光鲜的伊斯坦布尔,在夜幕下,依然存在如此多的艰难。
走完那条长街,我们发现了灯光照射不到的各个角落里,蜷缩着许许多多这样的难民“家庭”,一个女人带着一个或几个孩子,窝在角落里,无助地看着过往的行人。
他们或许在期待着一些食物,或许在期待着明天情况会好一些,或许在期待着来自祖国的好消息。他们都在等待明天,等待能够回到祖国和家乡的时候。他们很多人或许什么都等不到,随时可能会崩溃,随时可能会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