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旧农人结合问题的思考

2021-04-18丁刘慧子吴则东倪洪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农农民传统

丁刘慧子,吴则东,倪洪涛

(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80)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来的战略[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是固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2]。在新时代,农民将成为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农民在现代更多的应该作为一个体面的职业而永远存在[3]。优秀的农民能够借助最少的外部资源,最大限度成本内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统筹规划植物、动物、建筑、水利。他们具有勤劳勇敢,坚韧节俭的优秀品质,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的公共产品——食物,保护了最重要的公共资源——水和土地,转化了最重要的公共资源——阳光,孕育了最重要的公共产品——种子。因此新时代对农民这一职业的要求非常高。

1 新时代新农人的内涵

新农人是农业发展到新时代的产物,他们一般有较高的学历背景,是对新时代农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视角,对农村和农民有情怀的群体。是推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重要催化剂。其区别于传统农民的关键在于素养。这种素养主要体现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解与责任感上,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1 知识技能

新农人群体除了具有涉农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知识,能够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还有相当一部分跨界的高知分子,将先进的管理经验,互联网技术以及市场销售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

1.2 发展眼光

新农人对传统农业的新发展有着独特的眼光。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生产,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经营。新农人对农业的新发展有着自己的考量和思维,他们将市场需要的东西找到,把控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实现农户与市场的对接。而如何顺利实现这一产业链,新农人需要有敏锐的市场眼光,高度的统筹规划能力,以及对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1.3 情怀态度

新农人作为农业新发展的领头羊,最重要的是能够爱农业、爱农村和爱农民。新农人群体中不乏出生农村,返乡创业的知识分子,对农村和土地有着强烈的热爱与期待。新时代的农民更除了承担传统的生产任务之外,这一职业更多的连接着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

1.4 服务意识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应有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意识。新农人往往成为乡村致富的领头人,并且面对与传统农民的沟通与交流问题。前期必然面临较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新农人能够对深入了解乡村现状和历史,深入了解农民的心态和困难。从实际的乡村困境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2 传统农民的困境

传统农民是乡村振兴中的最基础也是最特殊的群体[4]。传统农民对振兴乡村的愿望最为强烈,希望能够在祖祖辈辈生活的青山绿水中创造出金山银山,获得富足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也最低。农地分散性、乡村失序性、农民被动性诸多原因都使得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

2.1 小农分散性使得农民无法有效对接市场

农民的分散性生产面临市场风险。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小农户为基本单位,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使得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不具备价格优势[5]。传统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主要是满足自给,只有少部分能够成为商品。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资本化对小农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自为政的家庭分散经营下,生产决策往往取决于经验,农民在难以预测市场行情,其局限性使得农户在市场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6]。分散的家庭又缺乏经营的手段,无法提升产品附加值,农民很难生产需求对口的高附加值产品。加之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化信息化的挤压使得传统农民在市场中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传统农民农业生产的低商品率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成为限制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

土地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土地分散生产无法获得规模效益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使得农业劳动力流失和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留守农村的种粮大户和种粮能手属于少数,加之并无雄厚的资金资本,难以支付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费用。市场配置下的土地经营权往往流向了实力雄厚的工商资本,资本的逐利性往往造成非农化和非粮化,导致农民利益造成损害[7]。土地流转政策推进下促进了农村利益格局的再分配,少数种粮大户等群体成为受益者,多数的失地农民的全能被消解,成为弱势群体[8]。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给农民带来的引导和组织力度难以抵御市场的风险。

2.2 乡村的失序性使得农民无法有效对接国家资源

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乡村都是独立于城市之外的共同体,大量的村民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原本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共同体出现了缝隙[9]。乡缘关系弱化使得乡村具有较强号召力和凝聚力的村民自治委员会丧失了原有的中心功能。基层自治组织对于农民的组织力弱化,对接国家资源的力度弱化导致了组织与农民沟通和治理的成本不断增加,进一步的削弱了自治组织与国家资源的对接,由此乡村的失序性越来越严重。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的流失也进一步削弱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力量[10]。自治组织管理队伍对于国家资源和政策的缺乏了有效的利用和科学的解读,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国家福利下乡的效应。

2.3 农民的受动性使得农民无法有效对接现代化

农村的“官位体”和传统的小农思想使得农民往往主观的将自己划为政府和组织的附庸[11]。没有对乡村振兴的独立思考和参与意识。除了受限于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之外,在思想上对于自身角色主体性意识的缺失和模糊是一个重要的受制因素。农民们倾向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他的事情与己无关。我国早期实行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人为的将城市和农村分开,通过户口标识来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和福利制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12]。城市中心主义思想的大行其道使得农村成为了落后与贫穷的代表。农民与农业、农村以弱者的身份等待“救赎”,长期思想的偏差让处于旋涡中心的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等待政府和企业救赎的弱者意识根深蒂固。

3 新时代新农人与传统农民结合的必要性

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攻坚阶段,而仅仅靠国家政策的推力和传统农民的自身发展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如果没有技术、劳动、资金等要素的投入,三农问题难以攻克[13]。新农人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才需求契合。建立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加工、经营体系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走出一条生产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发挥新农人的引领带头作用,改造传统农民,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是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一招。

3.1 农业现代化生产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多要依托农业科技技术来实现,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掌握科学生产知识和机械技术是必不可少的[14]。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这样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农民必须加强科学生产知识和机械技术的学习,将农民从传统的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

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改变,对农产品也提出了绿色,有机,无公害等高标准的要求[15]。目前我国市场上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绿色农产品占比较低,价格较高。大部分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上一味追求产量,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粗放式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满足企业收购标准和消费者的需求。在从事绿色生产的农民也有可能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消费者的逆向选择,出价低于生产者的理想价格,从而迫使生产者放弃绿色生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涉及土地、水源各个自然要素。传统的农业生产产生的农业污染俨然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16]。深入治理现存的农业环境问题,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构建生产与生态和谐的绿色发展方式迫在眉睫。这就需要转变农民单纯的逐利思想,引领农民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现代农业生产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现代农民需要为社会大众提供稳定高质的农产品,需要平衡生产高效和生态友好,需要展现时代农业的良好发展面貌,而在生存问题上挣扎的传统农民无法承担这一责任,需要具有科学知识储备和责任感的新农人领头示范。

3.2 农产品现代化经营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农民

大部分的传统农民对于农业的思想主要还停留在自足的阶段,部分农民虽然有了商品化思想,由于资金,信息和市场眼光的缺乏还不足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和良好的经营模式的产品供给链。平台技术和“互联网+”的经济模式使得农产品的销售和推广引来了新一轮的革命[17]。通过借助平台经济和互联网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新型前卫的网络和平台经济成为培育和引领消费的主战场[18],新的经营模式需要有一定的统筹观和一定的战略眼光。乡村信息的闭塞性和滞后性以及农民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的时间成本都会对农产品的经营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新农人能够将各行业优秀的思维运用到经营体系中,在探索发展模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同时互联网平台不仅可以将农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获得经济效益,这一运作模式也可以促进农村青壮年返乡,改善农村空心化,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也扩大了农村的消费市场。从而为实现乡村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为农村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基础[19]。

4 新旧农人结合的措施探索

4.1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激发农民参与意识

在中国,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方式在历史上就取得了一定的效益,在日本,通过农协实现组织农民,实现农业农村升级创收的案例也非常具有代表性。通过集中农民力量,如今走集体化道路的成功经验仍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20]。只有农民感觉到在乡村振兴中有组织可依靠,能够对乡村事务有参与决策和监督的权利,有话语权,自然而然就能够提高农民的主体性意识。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村民管理机制,走集体化道路是激发农民参与主体性的有效机制[21]。

现阶段,多数的农民合作社流于形式,无法承担起组织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带领农民进行产业升级的重任。不规范的机制和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使现存的合作社无法发挥有力的作用[22]。建立职能清晰的合作社机制,完善内部人员配置,推选中坚农民,本土能士,返乡新农人,按其特长优势进行职能分配,为集体经济服务。

4.2 建设美丽乡村,增强乡村吸引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社会自身发展的吸引力是新农人下乡返乡的原生动力[23]。如何留住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建设美丽乡村,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都是农民,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核心[24]。对于出身农村的新农人,返乡的动力是乡愁,是助力故乡发展的社会责任感。而对于出身城市的新农人群体,吸引其目光的就是乡村本身的潜力。潜力可以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地方特色农产品、或是特色历史文化。发掘乡村特色,寻找乡村独特的经济增长点,避免乡村同质化[25]。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医疗、教育投入,建设有效的福利制度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

4.3 抽选农民代表,先试点后推广

在农业生产中,传统农民被雇佣做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以维持基本的生计[26]。这样的雇佣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部分农民就业的问题,使得农民获得经济收入,但是停留在表面的重复劳动无法真正提高传统农民的生产素质。但这一过程往往面临着较长的时间成本和一定的信任壁垒。新农人在与传统农民的沟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理论技术与经验冲突的矛盾,以及农民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进行主观更改的矛盾等等诸多因素。需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养,从重复做法到悉知原理,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产素质。或者是在引进新技术产品时,农民无法接受价格或者难以操作的问题都阻碍了技术的推广。

因此建立示范小组非常有必要。在从生菜大王马铁民[27],博士渔夫沈杰[28]的创业案例中总结他们培训传统农民的经验来看,先试点让农民看到切实的经济效益后再进行技术推广是最有效的做法。可以先抽选一部分对新技术和产品接受度较高的农民,为其免费提供服务。或者建立示范基地,了解标准化生产的流程。让试点的农民得到效益后通过乡邻的口口相传获得信任度。通过选取德高望重的乡贤或者种粮能手作为示范对象或者通过合作社进行联合推广可以加速信任的建立。

4.4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形成良好的培训体系

建立在政府管理下的各级农业管理机构,覆盖由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利用政府的资金力量和号召组织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统筹协调好与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培训资源的合作,以贴近生产、方便农民、鼓励创业为目标,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29]。通过多部门、多层次,多方面及多参与的方式,形成一套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

4.5 建设乡贤文化,促进新农人与传统农民的融合

建设乡贤文化,对于乡村发展有贡献的新农人和进步农民进行表彰[30]。建立一套评选机制,通过公开公正的选举,推选优秀农人,推选出的优秀农人定期举行村民大会,将先进的生产知识和农业发展的热点与村民分享,使振兴乡村的价值潮流盛行。

5 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农民需要具备一定的智慧和知识,需要统筹土地、水、建筑、种植、农业生态多方面的因素,经营好一个农业项目对农民的要求非常高。在乡村振兴这一背景下,通过新农人的带领作用实现对传统农民的改造,将农民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职业选择。

猜你喜欢

新农农民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新农人时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