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
2021-04-18彭成
彭 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1137)
中药学“长学制”教育源于隋唐,隋代政府正规设置太医署管理中医药“高等教育”,唐代太医署不仅规定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习课程、实习任务,而且还建立了考试录用制度,学制最长九年[1]。药学教育由太医署府、史、主药、药童、掌固进行管理。隋唐中药学“长学制”教育,对今天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借鉴作用。尤其根据国家“双一流”中药学学科建设和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目前中药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分离,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考硕、考博上,人才培养纵向层次递进不系统深入、横向交叉前沿不融通活跃、选拔淘汰分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体系、条件和机制,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1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现代中药学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和开创者,早在1936年四川国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时期,就建立了现代中药学学科的雏形,1959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中药学本科专业,1978年招收了我国第一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我国首批中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招收了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1995年接纳了我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和中国第一位中药学博士、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1996年获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1997年进行了本科硕士七年制贯通式培养,2004年毕业的首批硕士同学,大多数继续进入了博士阶段学习;2008年以来,进行了“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九年制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中药基础基地长学制贯通式培养的学生,已经成为境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的优秀人才、骨干力量。通过改革创新,我们凝练出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是“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明理致用”[2,3,4]。
2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是“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一体化贯通式九年制培养。“一中心”是以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三层次”是指中药学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有序衔接、贯通式培养,“七阶段”是指第1学年为基础通识教育阶段、第2-3学年为专业素质教育阶段、第4学年为实践能力教育阶段、第5学年为集中培训科研素养阶段、第6-7学年为分散培养专业方向素养阶段、第8学年为交叉前沿创新素养阶段、第9学年为游学访学论道阶段。
“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实践,不仅实现了“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连续性和交叉性、前沿性,而且达到了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扎基、强干、造尖的作用。通过本科层次基础通识知识、专业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着重实现了中药学创新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硕士层次集中培训、分散培养两阶段,锻造了掌握系统中药学思想、中药专业精髓和具备科学研究素养的品格,实现了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干的作用;通过博士层次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创新方法的培养和国内游学、国际访学、交流论道的锤炼,聚焦综合创新能力,达到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水平。总之,通过“一中心三层次七阶段”长学制贯通式培养,使之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国学底蕴、哲学思辨头脑、精深专业知识、开阔国际视野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
3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按照“本硕博”一体化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块,体现了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厚基础、精专业、高素养”的纵向层次不断深入递进、横向交叉融通和前沿与时俱进的特征。
3.1 厚基础
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因此,我们构建了系统全面的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块,包括:以立德树人为本的国学与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模块、以科学通识为纲的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基础课程模块、以医药结合为航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模块等。
3.2 精专业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培养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的筋骨,我们整合了中药学专业的骨干核心课程,构建了“系统中药学”的科学内涵“品质制性效用”,凝炼形成了中药资源与品质鉴定、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中药炮制制剂与智能制造、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方向,并按照各专业方向设置整合课程与教学模块。
3.3 高素养
高素养是中药学创新拔尖人的重要品格,其内涵多元丰富。素养是一种心智习惯,是特定行为方式的倾向,是偏好、态度、意图的集合,以及以特定方式体现思维偏好倾向的相关能力[5]。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高素养包括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邃的哲学思维方式、深厚的国学底蕴、精深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求实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良品格。
4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条件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中药学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部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世界“一流学科”中药学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一流专业”中药学、中药资源学、药学等平台,聚集了首届国家教学名师、首届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与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中医药“岐黄学者”与“岐黄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优秀师资,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塑造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品格。
5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十多年来,我们围绕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六大机制。
5.1 生源选拔与淘汰分流制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源于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生源属本科招生提前批次录取,录取分数明显高于高考一本录取分数线。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 号)、《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41 号)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本专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我们制定了中药学基地班分流管理办法,在执行学分制的同时,实行分阶段分流淘汰制。未修满学分或未达到基地班要求的学生,实行分流淘汰,或止于本科学士学位、或止于研究生硕士学位;对中药学基地班邻近学科专业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的优秀拔尖学生,实行流入制,即学习成绩或科研学术能力特别拔尖且符合中药学基地班培养条件的邻近学科专业的优秀学生,通过选拔,可以进入中药基础基地班,按照中药学基地班的要求进行后续阶段学习培养。
5.2 名师执教与全程导师制
学校、学科高等重视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的师资建设和配备,通过实施全球化人才聚集战略,拓展人才引智,聘任诺奖得主、国内外院士、知名教授为“中药基础基地班”讲授交叉前沿课程,全职引进国家“千人”、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通过实施薪火相传师承计划,建立名医名师名家工作室,培育国家“长江”、国家“万人”、国家“优青”、国家“岐黄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执教“中药基础基地班”。学校、学科集中优势教学资源,重点保障“中药基础基地班”教学,专业主干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前沿技术方法课程均由最优秀的高级职称教师授课。按照“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每名学生在第一学年末,开始双向选择,配备有国家科研项目的教授作为学术导师,全程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可根据培养的需求,在高年级时期,在第1导师主导下,可配备校外导师和海外导师,实行全程导师制。
5.3 纵向层次阶段递进制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中药学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本科层次又分为基础通识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三个阶段,硕士层次分为集中培训科研素养、分散培养专业方向素养两个阶段,博士层次分为交叉前沿创新素养阶段和游学访学论道阶段。“三层次七阶段”层层递进,通过本科层次基础通识知识、专业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了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教育;通过硕士层次集中培训、分散培养的方式,实现了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系统中药学知识、中药专业精髓和科学研究素养的教育;通过博士层次交叉学科、前沿技术、创新方法的培养和国内游学、国际访学、交流论道的培养,实现了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和创新品格的教育。
5.4 横向交叉前沿融通制
我们在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个层次中,均设计并实施了“横向交叉、前沿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如本科层次,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设计了国学与社会科学模块、化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模块、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基础课程模块等;在能力提升方面,我们实行了“一思五能”创新能力达标计划和完成“五个一”任务的最低要求。硕士层次,我们采用集中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知识、科研技能,综合培训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博士层次,我们专门设计了“中药学前沿和进展”教学模块,包括生命科技前沿、复杂科学体系、人工智能制造等交叉前沿学科技术方法。
5.5 游学访学论道结合制
为了培养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求实精神、国际视野、综合能力和创新品格,我们在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和药材生产基地、药材交易中心、医院、执法部门等地的游学,通过国际双导师、双学位与境外短期或长期访学,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阐述自己的学术思想,以达到论道的目的。游学、访学、论道三者叠加结合,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国际视野和交际能力。
5.6 本硕博学分累积转换制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全程学分制,即人才培养的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七个阶段,全面实施学分制,每个层次、每个阶段都有学分的要求,修满学分、达到要求,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没有修满学分、没有达到要求,既转出中药基础基地班,转入相邻学科专业学习,或止于本科学士学位,或止于研究生硕士学位。在三个层次、七个阶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分可累积使用,分流淘汰或优秀拔尖学生流入,以及相互认可的不同境内外高校的学分可转换使用。如,分流淘汰学生的学分,可在相邻学科专业学习中按要求使用;转入的优秀拔尖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考核,按中药基础基地班学分管理的要求,转换成相应的学分使用;又如,中药基础基地班的学生,在学分互认的澳门大学、奥塔哥大学及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伙伴实验室等学科学位委员会认可的高校、研究机构所修学分,按中药基础基地班学分管理的要求,可以直接转换为相应的学分使用。
6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效
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培养专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的大力支持,先后获批教育部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药学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世界“一流学科”中药学学科建设高校、国家“一流专业”3个(中药学、中药资源学、药学)、国家“一流课程”4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药用植物学、中医药创新创业)、国际慕课3门(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和科技部中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老师先后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50多篇,牵头主编行业规划教材、创新实验实践教材、双语教材50多部,包括主编国家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学》,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及《新编中国药材学》(第七卷)等,并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1项。学生先后获得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特等奖、一等奖10多项,学生以第1作者的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200多篇,影响因子>5 分的 50多篇、影响因子>10 分的10多篇,最高影响因子54.565分,为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出了贡献;学校先后培养了一批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制药企业的优秀人才、骨干力量,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尤其我们以一流党建与课程思政领航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得到教育部、四川省的充分肯定。学科学院获评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中药炮制与制剂支部入选“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博士研究生支部入选“四川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我校中药学“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国内外高校和同行的高度肯定,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人民网、新华社、中国中医药报、四川日报,进行了广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