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徽州宗族制度对新安医学的影响*

2021-04-17万书言周亚东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新安宗族医家

万书言,周亚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1)

徽州宗族制度是徽州地区以血缘为纽带,维护宗族社会封建统治的有效手段。自汉代以来的4次人口南迁,使不少中原地区的封建士大夫、仕宦迁入徽州地区,他们为维系和巩固宗族凝聚力,便结合徽州当地实际情况,在继承周代宗法制的基础上,逐渐建立了新的宗族制度。明清时期,随着朱熹理学思想的传播,礼法观念的加固,徽州宗族制度也随之兴盛。徽州宗族制度作为徽州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与徽州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新安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对新安医学的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因此,笔者从新安医学的社会文化环境、发展动力、行医准则、传承方式4个方面来阐述徽州宗族制度对新安医学的影响。

1 徽州宗族制度为新安医学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新安医学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地理、经济相关,又与徽州宗族制度相关,宗族制度使徽州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新安医学的形成发展做好铺垫。

1.1 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徽州地处山区,环境优美且鲜少发生战争,所以不少中原儒士、士大夫因为避险或环境宜人想隐居在此而选择迁入,并在当地聚族而居逐渐形成氏族与当地人民融成一体。宗族的产生使徽州逐渐转变为宗族社会,徽州宗族聚族而居,人员众多,宗族内部纠纷不可避免。而此时徽州宗族制度的产生有效地缓和了宗族矛盾,不少宗族都在族规中提出“睦亲族”这一规制,如《谭渡孝里黄氏族谱》家训提出:“族人乃一族所生,彼辱当吾辱,当委屈庇覆,勿使失所,切不可视为涂人,以忝吾族”[1]。目的是为了告诫族中成员,族人本为一体,应相互帮衬使宗族内部团结。而宗族内部的和谐统一,使得徽州社会逐渐和睦稳定,推动着事物的产生发展,新安医学就在这样稳定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

1.2 提供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 徽州世族大家子弟中大多为中原后裔,是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的继承者[2]。他们为徽州本土人民带来了儒家文化,使徽州宗族十分推崇儒学。并且徽州作为文公阙里,格外宣扬朱熹思想,因为他既是宗族制度的维护者,又是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其理学思想就是在儒学的基础上衍生而成的[3]。不少新安名族通过谱牒之修宣扬朱子思想,将朱熹的《家礼》作为宗族行动的指导思想。如《古歙谢氏统宗志》《茗州吴氏家典》《上庄明经胡氏宗谱》中的家法族规大多谨遵朱熹的《家礼》而制定。族规对朱子思想推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朱子思想在徽州宗族内部的渗透。而徽州宗族则在朱子“诗书不可不读,子孙不可不教”和“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下,要求族中子弟从孩童时期就要接受启蒙教育,并设义学、嘉奖苦读等措施鼓励读书。《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四·家训》载:“子姓十五以上,资质颖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党贫乏之子。”[1]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宗族子弟,以兴旺宗族。徽州宗族对教育的重视,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中医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形成之初便融合了诸家思想,正如明末清初的新安医家程衍道所提倡的“如欲知医,必须好学,读书而不能知医者有之,绝未有不读书而能成医者也”[3]。可见想要成为医者,必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这样学风浓厚的大环境下,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人才与名医辈出,新安医家的整体人文素质得到提升,医疗水准得到一定程度地升华,新安医学也在这一时期走向昌盛。

2 徽州宗族制度为新安医学提供发展动力

徽州宗族为维护内部稳定和强盛,格外重视医学,通过构建医疗救助体系、族规鼓励、伦理道德教化等方式推动从医,为新安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内在支撑和持续发展动力。

2.1 徽州宗族制度高度重视构建医学体系 为了维持宗族长久发展,保障族内人丁兴旺,徽州宗族格外重视族人的健康,《武溪陈氏宗谱·卷一·家法三十三条》中规定“立一人学医,以备老幼疾病,需择诸识方脉,医术药性之人”[1],族长通常会在族中选一位通识药性的族人学医并将其设为族医,来为族中成员看病。除治疗方面以外,宗族制度对疾病预防和救助环节也十分关注,各宗族会通过选择健康的住房环境、自然环境等一系列手段来预防疾病,对于族内贫困患者设有义田、义仓等相应的措施救助,使他们看得起病[4]。如此便在族内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既维系了族内成员的健康,又使族人利用内部的医疗资源来应对疾病。这一制度的设立体现了宗族对于社会生命群体及疾病的重视和关注,促使徽州人民更加关注医学、钻研医学。

2.2 徽州宗族制度鼓励宗族成员从医 徽州宗族对医疗体系的构建,使宗族成员认识到医学不但为徽州宗族带来便利,并且促进了宗族内部的团结统一。因此,徽州宗族制度十分鼓励族人学医,一方面当时宗族内产生一位名医是十分荣耀的事情,不仅可以帮助族人应对天灾人祸,也为疫情来临之时有所防备;另一方面宗族推崇将学医作为一种可以温饱的职业。在士农工商才为正业的徽州,随着医者地位的提升,从医逐渐成为徽州地区较为推崇的职业。如《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中道中公语:“昔也藜藿不厌,今二子去儒业医,稍稍得糊口。”[1]当宗族成员家庭贫困没落时,通常会选择从医以自给。又如《吴越钱氏七修流光宗谱·卷一·家训》中提出:“读书而不达,则退而教授乡里,以收笔墨之获,教授之外或习医方,以享仁术之利。”[1]可见宗族将医学列为恒业,虽在读书教授之后,但在百艺之前,医学虽然不如读书入仕那么受推崇,但在宗族制度的鼓励推动和宗族对族中子孙从医的支持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宗族成员的从医,从医人数逐渐增多。

2.3 徽州宗族伦理道德教化思想激励宗族成员从医 族规作为宗族制度的手段,目的是规范宗族成员的言行,主要提倡家庭道德,敦人伦、崇孝悌,并以此作为准绳。以父为子纲原则出发[5],孝作为儒家文化的基垫,被摆到了家庭伦理中的重要地位[3]。所以宗族内便形成了以孝为主要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徽州宗族在族规中大多将养亲孝道放在首位,对于不孝者都有相当严厉的惩罚措施,或被驱逐出族或是进祠堂受责罚。在这样的道德规范管理下,徽州孝子频出,孝亲思想根深蒂固。在“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徽州子弟会在其父母生病时毅然选择从医。如新安名医汪机,因母亲头痛呕吐多年,其父多方医治无效,在宗族伦理道德教化思想的潜移默化下,他便弃仕从医,潜心研究医学,用古方治愈母亲,成为一代名医[6]。还有一部分因亲人被庸医误诊而研究医学,如清代时期的新安医家卢云乘因祖父被庸医耽误病情而专心研究医药和《黄帝内经》。又如明末清初的新安医家程云鹏经历家亲眷属皆因庸医误诊而亡,不希望病患死于庸医之手,因而转行学医[7],并将自身业医心血著成《灵素微言》《脉复》等7种医籍。

3 徽州宗族制度推动新安医学行医准则的形成

徽州宗族制度受儒家思想和朱熹理学的影响,格外重视孝道和教育,因此,新安医学在宗族制度的鼓励、道德伦理的约束和崇文重教的影响下医者辈出,并且树立了重义轻利、仁者爱人的行医准则,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3.1 精益求精,博采众长 宗族制度对于族人和后代子孙从业医学要求十分严格,在宗族族规中“精技艺”作为仅次于“重礼法”的一条重要规制,目的就是要求族人学艺要钻研,《涧洲许氏宗谱》在祖训中提到:“至于地理、医道择吉等事,虽非正业,亦不可为之邪术,第必研究精通,方可为之”[1]。对于学技艺没有恒心和技艺研究不精通的人,都不可随意学医,因此,新安医家不论是在临床治疗疾病还是医学理论研究都秉持“不精则害人匪细”的原则,精研医术[8]。此类族规的制定为新安医家严谨治学特点的形成奠定了敦实的基础。而徽州族规中提倡“当于兄弟行中,择其知识高大,行格端庄者,朝夕与之会聚”[1],“乡里中的贤人君子为一方祥瑞,在比邻要事事亲就,事事请教”[1],则推动了新安医家在乡会和书院集会时与志同道合者不断交流学习,并鼓励学者医家向名师益友请教学习,使医家在学术研究时可以集思广益,学习探讨前人医理,这不仅促进学术思想的融合,而且培养了医家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的能力。如新安医家汪机,汲取李东垣和朱丹溪两家学说的长处,把二者的学说融合一体,又对丹溪学说进一步作了阐发,形成了“滋阴法随丹溪,升阳治从东垣”的临证特色,成为了新安“固本培元”医学学术思想的创始人[9]。又如医家孙一奎,不断拜访名师学习医学,在结合众多理论基础之上,他提出将理学传达太极理论融入医学,并结合道家学说提出“命门动气说”使其成为主要的理论创新,并在汪机的基础上阐发了“固本培元”学说,主张通过培补、顾护元气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但在此基础上侧重肾,使得“固本培元”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10]。

徽州宗族制度间接推动着新安医家在医学上精益求精、追求严谨,在理论上融合采纳、开拓创新,使得新安医学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疗原则和手法。

3.2 赈贫济乏,淡泊名利 因为徽州宗族十分重视功德的积累,将“积阴德”列为族规,秉持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原则,认为族人应多做善事,不求一时回报,但求为子孙后代积累福德。例如《休宁县林塘范氏宗谱》中提到的四务“曰矜弱幼,曰恤孤寡,曰周窘急,曰解忿意”[1]都为生活中的善举,主要目的是希望族中后人能多行助人的善事,宗族族人在族中制度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也就形成了乐于助人、济困扶危的优良品质。许多新安医家对于贫困患者都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医者仁心[11]。如明代歙县医家张守仁,他善济贫寒,经常给患者赠方送药,并给予贫寒病者饭菜或钱财,他的仁心仁术可见一斑。再如清代婺源医家俞仲,每年都花一大笔钱去接济亲友,他精通外科,技艺超群,来诊者门庭若市,不计来诊者所付钱财多少都一视同仁,全力施药。王侍郎曾赠匾“懿行敦风”来称颂他高尚的医德[7]。

除资助贫苦患者之外,新安医家们还在疫病时期自设药局、义诊、施药,以帮助患者渡过难关[6]。这些义举正是受到宗族族规和儒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使得医家们在医疗过程中也无时无刻体现着崇仁尚义、重义轻利的道德风范。这些族规不仅为徽州族人树立道德观,也树立行医准则,为新安医家成为济世良医奠定基础。

3.3 求真务实,理性科学 由于徽州盲目迷信风气十分严重,新安理学家为了反对迷信且发扬朱子思想,提出“求真是之归”[12]的观点。意在反对盲从,并提倡通过自己的思考追求真理[9]。由于徽州人民十分推崇理学,所以“求真”观点在徽州社会迅速传开,逐渐形成了“耻于深信,笃于深求,长于考据”的优良学风[13]。宗族制度深受理学的影响,在族规中反对巫蛊异术,《曹氏宗谱》在家训十则中提出:“凡僧尼巫婆之属,最易蛊惑人心,不可与之入门,小则滋祸福之惑,大则为奸盗之媒”[1]。目的就是为了告诉族人迷信盲从的危害,以引起重视。名医汪机在行医时就极力反对迷信,对于一些江湖之术,提出过严厉的反对和批评。他在治病时从不盲从,对于先人的经验批判继承,并且提倡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些都离不开宗族族规的影响和理学思想的传播,因此大部分新安医家在学风和制度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也就形成了不信邪说、客观理性、不苟同于习俗流弊的医疗作风。

徽州族规、儒家思想、理学观念与新安医家行医准则的树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行医准则为医者的医德医风做好铺垫,为患者带来宽慰,为医学树立口碑,也成为了新安医学一直传承下去的精神宝藏。

4 徽州宗族制度影响新安医学的传承方式

徽州宗族社会聚族而居,格外重视宗法制度,使新安医学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式传承,而宗族对族谱的修缮和宗族子弟对于良师的追求,也使文献传承和师徒传承成为新安医学的主要传承方式。

4.1 文献传承 明清时期徽州各大宗族为纪世希、叙昭穆、辨亲疏而普遍撰修氏族家谱,对刻版印刷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私刻繁多且主要是以家族为主的刊刻机构,不少新安医家将临床经验总结成书传播出刊,方便后辈学习医学的同时对大众进行医学普及。如明代新安医家汪昂,一生著作颇丰,专门设立“延禧堂”及“还读斋”用于刻书出版和医书编辑工作[14]。为普及医学知识,方便学者记忆背诵而编著《汤头歌诀》[6],并著有《本草备药》《医方集解》及《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等书以将其生平经验留存,不仅创新了编撰体系而且推动了其医学理论的快速传播[14]。宗族制度对刻书业的推动不仅使得医学知识得到普及,医学经验广为流传,还有一部分宗族收集医学书籍作为藏书仅供宗族家传,间接影响了新安医籍的出版和传承。据记载,到清末时期新安一带医家编著书籍共800余本,名著众多,种类甚广,包含内科、伤寒、本草、妇科等类型。许多医籍流传至今仍保存完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4.2 师徒传承 徽州《曹氏宗谱》家训中记载:“虽然择师亦要焉,知所尊而不知所择,是欲其子之齐语而使楚人传之也”[1],认为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选择老师格外重要。因此择良师成为宗族制度中的一项重要规制,推动着徽州学医者游走四方只为拜访名医。如明代歙县医家吴昆不避远途,访求名医,先后拜师70多位,只为提升医术[6]。医家在师承的基础上,可选择继续留在老师身边学习或另投名师继续深造,又或者将自身学识传授下去,如此便推动了新安医学的主要传播方式的形成——师承相传。师承相传极大程度地保留着优秀新安医家的医学精华,并且将医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4.3 家族式传承 徽州宗族制度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建设祠堂作为宗族制度的手段,是徽州人民的宗法观念强烈的重要原因。设祠堂拜祖先的宗旨是尊祖,为强调家族传承、子承父志,将先祖传承下来的学问或技能传承下去,使其不失传于后世。因此家族传承的形式也就成为了当时子孙后代的义务与孝心[15]。在严格的宗法制的影响下,新安医学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学术链条传承,并且徽州宗族制度为家族链式传承的稳固奠定了基础,这种传承方式也成为了新安医学主要传播方式和学术特点之一,家族链式传承不仅使得徽州产生许多世医家族,如郑氏喉科、王氏内科和黄氏妇科等,流传至今,并且对医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家族链式传承是以父子、祖孙、兄弟相承等方式传承,对于长辈留下的经验、书籍、医学的文献会有相对完好的保存和传承。这些书籍的保存十分有利于后代钻研医学,使其医术在此基础得到升华。(2)世医家族出身的医家从小受到医学熏陶,对于中医学的理解相对透彻,并且在家族前辈积累的经验上,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才学,在先人的基础上进行继承和超越。(3)世医家族大多钻研一门小科,所谓术业有专攻,其中的医疗技术就要依靠家族后人才得以传承下来,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学专科[16]。

由于宗族制度是封建统治的纲领,使得新安医学的传承方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随着宗族制度逐步瓦解,新安医学的家族式传承受到国民政府提出废除中医政策引进西方医学和高等医学院校统一教材的冲击后,大多数新安医家的后代也不敢公开地学习中医、继承祖业[17]。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新安医学短暂没落。

新安医学在徽州宗族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医籍众多、代代相传、医者辈出,形成了一群医德高尚的儒医群体。虽然受到宗族制度瓦解和外在冲击的因素短暂没落,但并不能掩盖徽州宗族制度在新安医学整体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5 结语

徽州宗族制度对医学的支持与规范,为新安医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源源不断的医德兼备人才,促进了理论的创新发展,更为医学传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正是由于徽州宗族制度为新安医学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使其在明清时期走向繁荣,医家辈出,成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医学。

猜你喜欢

新安宗族医家
新安滩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
从宗族建筑楹联看吉安地区宗族观念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