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021-04-17龚发萍郑鸣
龚发萍,郑鸣
作者单位: 361004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药学部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中吉林省是黄芩的主要产地之一,最早有关黄芩的记录是《神农本草经》。黄芩具有显著的凉血、清热、解毒等功效,归肺心肝、大肠经。黄芩在临床上也可与其他药物联用,如半夏泻心汤、黄芩汤、小柴胡汤等,对加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伴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各类中药的药理作用逐渐成为现代药理学研究的重点。黄芩为一种常用中药,本文旨在分析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 化学成分
1.1 多糖类成分 多糖类成分是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如黄芩粗多糖等。这类成分主要由单糖链接构成。采用不同方法炮制黄芩多糖含量存在差异。其中,炒黄芩中的多糖含量高于炭黄芩。
1.2 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 黄芩中的黄酮及黄酮苷类成分有130余种,常见的化学成分包含黄芩素、查尔酮及二氢黄酮等[1]。这类化学成分与黄芩的泻火清热等功能存在密切关联。
1.3 挥发油成分 与其他中药类似,黄芩也含有挥发油,其相对含量水平高于1%。从黄芩中挥发油成分的构成来看,其中异戊二烯、苯二酸及广藿香烯的相对含量占比较高。
1.4 其他成分 黄芩的构成相对复杂,除上述化学成分外,还包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淀粉等[2]。黄芩中的氨基酸有10多种,苯丙氨酸及天冬酰胺相对含量较高;而黄芩中的微量元素则包含锌、铁等多种类型。黄芩化学成分构成的复杂性,为其丰富的药理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2 药理作用
2.1 抗疲劳 黄芩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在黄芩的化学成分中,发挥抗疲劳作用的活性成分以黄芩粗多糖为主。马爽[3]细化阐述了黄芩粗多糖对小鼠疲劳的影响,结果提示,黄芩粗多糖可增强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加肌糖原及肝糖原水平,延长负重游泳时间,抗疲劳效果显著。
2.2 抗菌作用 近年来,黄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中药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黄芩对多种细菌、病毒均有良好的灭活作用[4]。黄芩中的有效成分可经降低柯萨奇病毒活性这一途径,发挥良好的抗病毒功效。黄芩的抗菌谱较广,可对包含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在内的十余种细菌,形成良好的抗菌作用。上述功效为黄芩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奠定基础。
2.3 抗炎作用 抗炎作用也是黄芩的主要药理作用之一。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等可直接调整线粒体的凋亡途径,并对活化的B细胞、T细胞具有加快凋亡的效果,这是黄芩发挥抗炎、解痉清热作用的关键。现代研究认为,黄芩素可抑制炎性递质前列腺素E2(PGE2)、NO的凋亡,改善环氧化物酶-2(COX-2)蛋白表达水平,且药物浓度越高,抗炎效果越理想。董春桃[5]在120例急性湿疹患者的研究中探讨了黄芩的抗炎价值:给予对照组、治疗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黄芩外用治疗,结果提示,治疗组皮损消失时间(5.5±1.1)d及总有效率96.7%,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黄芩具有显著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郭小群[6]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
2.4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随着临床关于黄芩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芩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逐渐被挖掘出来。在黄芩化学成分中,黄芩素、总黄酮等成分均具备保护心脑血管作用。其中,黄芩素可维持心脏心肌细胞的功能,使其免受病理机制的影响,这类化学成分在改善细胞缺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总黄酮发挥保护心脑血管作用的机制则为:这种活性成分可于较短时间内修复血管堵塞,实现血管再通,而随着大微血管循环再通量的提高,通畅的大微血管有助于促使患者恢复血脑脊液的正常屏障功能,为脑水肿、神经损伤等病变的修复及预防提供良好的支持。此外,黄酮则可通过对机体血管的直接作用,保护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预防脑脊液屏障、海马区微血管等神经功能部位关键区受损。刘玉宏等[7]在研究中探讨了黄芩苷对脑缺血疾病的药理机制、通路,脑缺血模型小鼠的研究证实,黄芩苷可调控G蛋白信号、A2A,且参与信号通路TNFR1的调控机制,可经抗凋亡机制,对脑缺血疾病形成脑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汉黄芩素也可改善甘油二酯等物质的聚集效应,缓解蛋白激酶C磷酸化进程,抑制因脂毒性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死亡,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2.5 增强免疫功能 免疫机制是机体的主要功能之一,与多种疾病存在密切关联。黄芩具有良好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刘玮等[8]的研究探讨了黄芩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给予小鼠注射黄芩素100 mg/kg,可活化T细胞,增强免疫功能。分析黄芩改善免疫功能的药理机制为:经灌胃途径使用黄芩素后,可引发小鼠TNF-α及IL-2表达上调,受到这两种细胞因子(CD4+T细胞)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引发CD8+T细胞因子(IFN-γ及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持续经灌胃途径给予小鼠补充黄芩素,对T细胞因子表达机制的影响不断深入,进而形成良好的增强免疫功能作用。侯阿美等[9]探讨了黄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免疫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分别给予对照组、实验组RA患者常规中药治疗、中药治疗+黄芩清热除痹胶囊治疗,结果提示,实验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浓度差值(3.25±9.50)g/L、超敏C-反应蛋白差值(-22.47±35.10)mg/L、红细胞沉降率差值(-16.10±25.13)mm/h均优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黄芩在纠正免疫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状态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分析黄芩清热除痹胶囊增强RA患者免疫功能的原因为:RA患者口服后,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成分可提升患者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水平,并缓解其炎性反应渗出肿胀状况,随着上述作用的发挥,RA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可逐渐改善。
2.6 抗肿瘤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是黄芩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这类活性成分可对肿瘤增殖、生长等机制产生抑制作用。刘洁等[10]将海南黄芩作为研究重点,经MTT法鉴定海南黄芩中汉黄芩素对宫颈癌细胞、肺癌等的细胞毒活性,给予移植荷瘤小鼠灌胃海南汉黄芩素1周后,这种化学成分对小鼠A549及HepG2等细胞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提示这类活性成分的抗肿瘤活性较强,可为黄芩在抗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提供支持。陈党辉等[11]也认可了黄芩素的抗肿瘤作用,可从黄芩素结构方面入手,分别借助mannich反应、酰基化反应,于黄芩素8位、7位引入胺亚甲基、疏水性基团,结果显示,经上述结构修饰处理后,黄芩素的抗肿瘤活性明显提升。
2.7 抗器官纤维化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人体多种组织均存在纤维化病变的风险,其中较常见的就是纤维结缔组织增长及器官的实质性细胞减少等,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各期间功能结构破坏、衰退越来越严重。而在对人体组织纤维化的病因调查后,大部分医学研究证实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与重构是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需将改善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重构作为重点内容。根据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黄芩中的黄芩素、黄芩苷等在抗器官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黄芩水煎液可显著缓解大鼠肝脏纤维化进程,这可能与黄芩自身的抗氧化能力存在相关性。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黄芩苷可通过增加细胞抗氧化性能、抑制炎性反应等效果实现抗器官纤维化的进程。除此之外,黄芩苷对肝脏与肺部的纤维细胞有直接抑制效果,并且抑制效果与药物浓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黄芩苷可降低FN表达抑制组织的纤维化病变过程[12]。除此之外,黄芩苷也可减少α-SMA表达,延缓疾病发展,并在生物体内的水解反应做转化,抑制器官纤维化发生、发展的进程。
2.8 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黄芩对保护人体的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黄芩水的提取物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大鼠的血脑屏障损伤,并加快因血脑屏障损伤造成的脑创伤功能恢复。其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黄芩素可改善生物体内的谷氨酸(Glu)与氨基丁酸(GABA)的代谢平衡,并阻断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在丘脑核上的表达,抑制Glu的表达,诱导胞内钙增长表达。因此在接受黄芩治疗后,可缓解肌肉震颤,并缓解因震颤主导的原发性帕金森病变。同时E46为核突出蛋白的突变位点,与路易体痴呆、家族性帕金森病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黄芩素可显著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神经细胞PC12线粒体去极化、改善蛋白酶体水平,控制E46K突变位点的聚集情况,消除细胞毒性,因此目前黄芩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13]。除此之外,黄芩苷也可优化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癫痫等造成的脑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加快神经分化,刺激脑神经功能恢复。除此之外,黄芩苷可控制PGE2受体的释放,抑制COX-2表达,进而改善脑缺血问题;汉黄芩素也有助于加快神经前体细胞的分化作用,加快神经大脑损伤修复;也有助于改善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组织PDZ与iNOS的结合,进而发挥保护人体脑神经的功能。
2.9 黄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黄芩可直接影响人的肠道菌群,其中大量研究发现,黄芩苷可改善小鼠血清IL-6与TNF-α含量,并调整肠道内各种微生物的含量与种类。除此之外,黄芩苷也具有保护肠道上皮细胞损伤的功能,改善肠道黏膜结构,缓解消化系统毒素及脂多糖等造成的损伤。黄芩苷也可能优化肠道菌群的结构,抑制某些细菌增殖,恢复正常菌群种类的平衡,在加快肠道炎性反应改善的同时,消除病痛。
2.10 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功能 目前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针对传统西药治疗的诸多不足,中药成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新方向,而黄芩则成为预防、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其中黄芩素可激活P38通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进程,降低糖尿病对人体相关组织的侵害,改善临床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芩苷具有良好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可显著增强人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三酰甘油与总胆固醇水平,改善人体血糖。动物学研究发现,大鼠在接受黄芩苷治疗后,其炎性标记物及心脏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大鼠的心血管疾病危险情况显著改善,表明黄芩苷在防治高血糖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同时汉黄芩素可激活腺苷酸化酶蛋白激酶(AMPK)通路,强化氧化酶增殖受体与脂联素的表达,达到促进葡萄糖代谢的功能。而从现有的药物研究也可发现,黄芩与黄连的联合用药可改善大鼠血浆胰岛素水平,改善大鼠用餐后的血糖水平与糖尿病情况,因此认为黄芩在糖尿病的防治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小 结
黄芩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清热解毒中药,主要产于我国北方地区,如甘肃、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其根部入药,味苦、性寒,具有止血、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热病、湿热黄疸、肺炎等病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草纲目》中有关于黄芩的记载:“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黄芩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汉黄芩素、黄芩素、黄芩苷等被证实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是很多疾病临床治疗的突破口。现代研究证明,黄芩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保肝、抗病毒、抗菌等作用,近些年关于黄芩的药理作用研究逐渐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内容,包括心血管保护、抗肿瘤、抗氧化等,成为医学、制药研究的新方向,并且与其他药物相比,黄芩的毒性更低、药效理想等优势,得到相关人员的广泛关注,相关药物陆续推出,如黄芩苷注射液、黄芩苷片等,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4]。而实际上,黄芩的活性成分种类繁多,除了目前已经被广泛开发的黄芩苷、黄芩素之外,木蝴蝶素A-7-葡萄糖醛酸苷等物质也被认为是黄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医学界对黄芩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种药物的开发还将会越来越广泛,满足临床治疗需求。
综上所述,黄芩的化学成分较多,且具有良好的药理作用。随着黄芩化学成分构成及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黄芩的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抗菌抗炎等作用,逐渐开始被用于各类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为进一步发挥黄芩的价值,应在进一步挖掘黄芩化学成分构成及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加强黄芩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