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安医家罗美学术思想研究*

2021-04-17王居义陆翔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冲脉罗氏内经

王居义,陆翔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8

新安医学是发源于古徽州地区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性的中医综合学术流派,其发端于南宋,鼎盛于明清及当代,八百医家,八百医著,被称为明清中医药的“硅谷”,在中医学七个主要学派中都有新安医学的代表性人物[1-2]。他们中不乏本为经生,或精通儒学,或钻研黄老,或推演周易,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后开始涉猎医学,颇有建树,多发前人未尽之处,清代医家罗美便是其中的代表。于《内经》推衍经义,于方论承前启后,于临证各科遍采诸家,丰富了中医学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医学学术的争鸣与繁荣,也增添了新安医学的历史色彩。

生平简介

罗美,字澹生,别字东美,号东逸,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歙县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后迁居于江苏常熟虞山,自取堂号“古怀堂”[3-4]。本为儒生,考取廪膳生员,对黄老道家、易学也颇有研究,同时兼习岐黄轩辕之术,于《内经》、《难经》、《伤寒》研究最深。罗氏博览众家,上自汉代,下至明清,凡精要之处,手书录之,晚年以医术济人。罗氏与伤寒家柯琴友善,一生著述较多,据藏书家孙从添所题来看,著作本有十二种,现传世可见者仅六种,分别为《左氏春秋便览》一卷、《古今名医方论》四卷、《古今名医汇萃》八卷(其节选精抄本称《名医汇编》共四卷)、《内经博议》四卷、《内经挈领增删集注》二十二卷(未刊,残缺)、《万方类编》(残缺)[5-6]。

学术思想及特色

罗氏现存五部著作中,《万方类编》仅存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残刻本,《内经挈领增删集注》仅存清杏林书屋抄本,笔者未能亲见,故以罗氏另三部医著为代表,探究其学术思想。在学术思想上,罗氏最为推崇薛己,重视先天之肾,强调后天脾胃,于经方一派的喻嘉言、柯琴也较为推崇。罗氏在三焦、脏腑、养生、经络方面颇有见解,在此选取罗氏较富创见的学说或其学术特色,略述一二,以就教于高明。

1 以易、道论医

罗美本为儒生,通经史百家,且精于易理。张介宾曾言“医易同源”,易学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卦爻组合的阴阳辨证观,易纬、河图洛书基础上形成的五运六气,以及以易言医、以易言药等对中医学早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7]。罗氏在《内经博议》[8]中多以易学阐释运气学说,着重探讨了岁气的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病证,在《古今名医方论》一书中亦多用易学卦象来阐发脏腑间的关系,如“取坎填离”、“中宫”、“丙丁之火”、“甲己化土”、“震坤合德”等。同时,罗氏还对道家、佛家有一定的研究,在《内经博议》一书中颇多道、佛家名词及经典,如“泥丸(上丹田)”、“玄珠”(内丹,文中泛指心肾相交)、“月窟”、“瞿昙(佛祖)”、《楞严经》、《阴符经》等。

2 以数术“三”解释医理

罗氏在著作中多次提及数术三,以之解释医理。《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有“其气三”的观点,历代医家注解不同,高士宗以三才之气作注,王冰认为其为天气、地气、运气,张志聪注解为三阴三阳之气。罗氏则举“三而成人”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三而成人,人之成,本气交,则禀天之阳动为气,本地之阴静为精,而有神存乎其间,以立性基,故立人之道日仁与义,此为性言之也。其实有命而后有性,命则精气神三者合而不离也。此所谓三而成人也”[8]74,可见罗氏认为三气应当是指精、气、神。同时罗氏还列举了诸多与“三”相关的数理现象,如《内经》中的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阴三阳、三焦;指出“三者,一之用也,五者,三之成也”,通过数术一、三、五间的关系来联系一气、阴阳、五脏间的关系;还指出少阳居阴阳之间,发挥枢纽作用,类似于“三”的功能。所谓的“三”正是中国古代整体三分观的体现,三合、三元、三才、三生万物,通上达下,包罗内外,耐人寻味。

3 方论特色

罗氏《古今名医方论》[9]一书于后世影响较大,可称为方论专著中一部承上启下之作,秉承“要约简明、日用常行”的原则,选编方剂157首,附医家方论176则,其中罗氏自撰方论13则。在此书之前,有同为新安医家吴崐的《医方考》,载方540首,是第一部全面注解方剂的方论专著,从命名、组成用药、功效、适应证、配伍意义、加减运用、禁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阐释[10]。罗氏的《古今名医方论》一书,在编写体例上与吴氏类似,先列方名,再列主治、组成、剂量、服药方法和方论,但在方论内容上更有发挥。除吴氏涉及的适应证、药性、君臣佐使、经义外,还论方剂使用的“内外新久、寒热虚实”,更有方剂间的比较,使得相互贯通,“论一病而不为一病所拘,明一方而得众病之用”。在罗氏所写的方论中,有诸多精辟论述,如酸枣仁汤方论,称其为“虚劳肝极之神方”[9]10,贴合其主治和功效;如温胆汤方论,对方剂名作出了解释,“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9]26,一语中的;又如仙方活命饮方论,称此方为“疡门开守攻毒第一方”[9]39,这一评判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罗氏方论虽少,却颇为精炼老道,为后世所采纳。在此书之后的同为新安医家的吴谦主持编纂的《医宗金鉴》,其中的《删补名医方论》,就是以罗氏之书为蓝本,进行删补,选方200余首,并加以评论,也因此扩大了罗氏《古今名医方论》的影响力和传播度。

4 主张胃部三焦论

关于三焦形名的争论,自难经之后众说纷纭。任应秋将历代医家的三焦学说归纳为五种,一是无形三焦说,以孙一奎为代表;二是腔子三焦说,以张介宾为代表;三是油膜三焦说,以唐容川为代表;四是三段三焦说,以杨玄操、李东垣为代表;五是胃部三焦说,以罗美为代表[11]。在《内经博议》中,罗氏根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关于三焦的描述“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之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12]49与《灵枢-经脉》篇关于阳明胃经的描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12]29相对比,认为两者循行一致,从而提出三焦为“胃部上下之匡廓”,其中“匡廓”之义为轮廓、范围,并鲜明指出“三焦之地,皆阳明为之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胃之所施”[8]10。对于三焦的气化、行水、腐熟的功能罗氏解释到,“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实相火所居、所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8]10。同时罗氏指出,三焦发挥其功能与相火也关系密切,“故谓之三焦者,为两阳合明之胃,与相火之所职言之也”[8]10。罗氏此说非随意创新,从经文出发,论之有理,扩展和补充了中医学的三焦理论。继罗氏之后的沈金鳌也同意三焦为胃这一学说,进一步补充了上、中、下三焦与胃的分部对应关系,即“脐上五寸上脘穴分,是为上焦;脐上四寸是为中脘穴,即中焦;脐上三寸为下脘穴,即胃下口传入小肠处,曰幽门者,是为下焦”[13],同时增加了三焦的虚实证候病机,强调治法“急当调之,使一气流通”。

5 提出太冲脉一体论

太冲脉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14]3,医家多解为冲脉,而罗氏则认为太冲应是指冲、督、任三脉,根源于足少阴肾,且“五脏六腑之海”不独指冲脉。《素问·阴阳离合论》言:“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14]33,故罗氏先指出太冲脉根源于足少阴肾。冲、督、任“三脉同起于下极,一源而三岐”[8]15,罗氏从一源三岐、起于胞中的角度解释了三者的联系,同时还补充道,冲脉“其后输太杼,其前会气街。太杼在督,气街在任”[8]11,太杼穴为八会穴之一,为督脉之别络,又直通冲脉,任、督、冲三脉通过太杼、气街穴而相互联系。论及太冲脉的生理功能,罗氏写道:“太冲之太者,其盛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皆禀之”[8]11,“是太冲者,以一身之精气上升而言之”[6]38,“人身之气,根本于太冲”[8]38,“太冲腾精气而上,灌渗阴阳”[6]38,可见太冲脉为精气充盛汇聚之处。而其运行,罗氏写道:“其精气分三道而上,其阳者从少阴之后,行太阳夹脊之中道,以统宗诸阳,其名为督。其阴者由前阴地道而上,行阳明之表中,以总统诸阴,其名为任。而中央一道则脉起血海,腾精气而上,积于胸中,为宗气,以司呼吸,其名为冲”[8]15,“常得与三焦营卫之行,合行隧道,而绕周身,亦充皮毛而灌脏腑”,可见太冲之精气分三部分,随冲、任、督三脉输送,亦随营卫之气运行,充泽皮毛脏腑。在太冲脉的生理基础上,罗氏又提出脉气起于太冲的观点,“脉气者,一起于太冲,而出少阴肾,下汇血海于厥阴,上发真阳于太阳,此太冲之精气,能灌溉十二经,得与阳明胃之盛气,同驻中焦,共为宗气,故亦得与营俱行十二经”[8]28。总结来看,罗氏认为太冲脉为足少阴肾、冲脉、任脉、督脉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其功能为运行精气,分冲、督、任三脉向上运行,亦与营卫同行,发挥充盈皮毛经络脏腑的功能,同时脉气亦起于太冲。于临证来看,太冲脉的盛衰通滞与女性的月经、妊娠功能联系密切,在罗氏的观点里,太冲脉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与肾之先天、冲、任、督三脉、胞宫的作用都相互关联,治法上或调理冲任,或温养督脉,或补肾填精,当有所得。由此看来,罗氏太冲脉的观点更加合理和严密,或许更加接近经文原义。

6 倡导五脏五主养生论

《素问·五脏生成论》写道:“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肌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14]48,心本为火脏,为水所克,却言所主,于医理难明,罗氏认为此段经文在强调养生之法。罗氏对此逐一分析解释,心本火脏,阳极而阴生,故其内含阴,水善下而不争,心得水方可持衡;肺金清肃寒凉,易伤元气,唯火之暖可使金不寒不燥,发挥治节的作用;肝木性升,肝左肺右,肺金可使怒者平,逆者敛;太阴脾土常虚滞不能运化,肝之调达可梳理脾之气机;肾为水脏,自然界的水流淌于土地之上,故土可涵养水,又因为土之蓄存水分符合肾脏封藏的特点。罗氏精辟而合理的论述解释了五脏相克却相主的道理,并鲜明指出,“养心者,莫若补肾;保肺者,莫若宁心;调肝者,在于敛肺;扶脾者,在于达肝;滋肾者,在于葆脾”[8]19,对于脏腑养生理论颇具指导意义,同时亦可用于临证处方。这是罗氏深刻体会五脏相生相克,反克为生,反生为克的道理之后得到的启发,诚如罗氏在文后所言,“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故,不能语此”。

7 创十诊学说

罗氏于诊法,基于内经的观点,提出十诊学说。十诊的内容详备,于临证可有启发,分别为诊人、诊脉、诊脏、诊肉、诊筋、诊腧、诊阴阳、诊人情(诊君、诊民、诊卿)。诊人重在察人之体态胖瘦、体质因素;诊脉则察脉之大小、浮沉、滑涩;诊脏重在诊人之精气神、辨外感内伤;诊肉重在察人之皮肉腠理;诊筋察筋骨之大小脆坚,与诊腧穴共同指导针刺灸法的使用;诊阴阳重在宏观把握病性。上七者,重在诊人,除此之外,罗氏指出还应善诊人事人情,身份地位有君、卿、民之不同,君主王公多骄纵;平民百姓则喜怒多变;卿候则有先贫后富、先富后贫的转变,罗氏深刻认识到社会地位、角色、心理状态的不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吻合,要求医学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15]。罗氏于诊病强调人的差异性以及心理、社会因素,这是其对内经心理医学、社会医学的有力注解,强调“病为本,工为标”的个体化诊疗思想。

8 完善君火、相火理论

《内经》在论述自然界五运六气与人体五脏六经相通应时提出君火、相火之说,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14]246。后世医家多有发挥,百家争鸣。罗氏认为君火即心火,“君火建极广明,故主十二官而临照之”,同时指出君火的部位在膻中处,还进一步从易理、天人同构的角度解释道:“天之君火,临于卯,位于午,而于司火不无热人者,以午在夏,正令自热也,人之君火,正于广明,广明之地膻中也,膻中为神明喜乐之官”[16]。而对于相火,罗氏认为胆、三焦、心胞均寓居相火。“人之相火,起于少阳,游行三焦,督属心胞,为阳明胃腐熟水谷之功能,是火之能在少阳耳”[8]11,因为天之君火在夏,应于心,而相火主暑令而长,故与少阳、三焦相应,心胞又代君行事,故亦具相火。罗美的君火、相火学说,完善和补充了相关理论,为后世理解君火、相火的内涵提供另一种思路。

9 强调足六经主用

《素问·热论》中介绍了六经传变的规律,但只言足六经却未涉及手六经。而《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基本上继承了内经中六经的内涵。后经北宋朱肱的发挥,遂有“六经传足不传手”之说,而后世的医家对此观点多有疑惑。罗氏在《古今名医汇萃》[17]一书中从手足六经的循行范围和各自生理特点论证了这一观点。足太阳经从巅顶头项而下,居身之背,至于足;足阳明从额至颈,居身之前,至于足;足少阳从耳后下胁肋至于足。足三阳经遍及周身而主外。足三阴经中足太阴为后天之主,足少阴为先天之主,足厥阴为阴阳生气之根,所以罗氏认为足六经为立人之本。而手六经与足六经相连,且多见于两臂,其所伤之病多由足六经传变波及,为足六经之附庸。罗氏以此来解释内经、伤寒学说仅局限于足六经,并突出强调了足六经的地位和作用。现代顾植山从五运六气,阴阳离合的开、阖、枢方位以及三阴三阳与经络配位的角度也阐释了相类似的观点[18]。

结 语

新安医家罗美在学术内容上多有发挥,除上文所涉及外,还有其他一些创新性的观点。在论治方面,解释了心胃同治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在脏腑方面,论述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驳斥了“肝无补法”;在论及神机时,有神转不回之说,还在经络、阴阳、气火理论方面颇有发挥。从罗美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的启发,限于篇幅和水准,笔者在此仅抛转引玉,其更多更深层次的内涵有待进一步发掘。

猜你喜欢

冲脉罗氏内经
罗氏沼虾越冬养殖试验
成功率超70%!一张冬棚赚40万~50万元,罗氏沼虾今年将有多火?
中医名言拾粹
罗氏诊断新品(上海)有限公司
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
中医名言拾粹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