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交融要在语言相通

2021-04-17魏寒冰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交融民族团结中华文化

魏寒冰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交心首先要交流。语言是交流的重要手段,语言相通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环节。

语言相通是民族沟通的桥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可见,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由于交流交往的需要而形成的,就是为了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意图和目的。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共生,语言资源丰富。各民族如果仅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与其他民族交流,就难以沟通、难以达成理解。因此,要使各民族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必须使各民族掌握一种每一个民族都能听得懂、听明白的语言,这就是我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只有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才有利于全国各族同胞畅通交流,实现语言相通、心灵相通。

语言相通是民族理解的纽带。促进民族互信,增进民族情感,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相理解是重要前提。只有学习和掌握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之间才能进一步相互了解、彼此包容、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深民族情感,增强同心同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意志,凝聚起同心筑梦的磅礴力量。而且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民族地区对外交往交流,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语言相通是民族认同的根源。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思想精髓,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总是在传承前辈文化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前进的动力。对于我国而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筑根育魂的重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首先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首先从语言文字开始。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达,在一个国家中必然有一个占主体地位的通用语言文字,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民族认同的需要。

我们用语言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连接了56个民族的情;我们用语言织就了一条纽带,这条纽带情系了56个民族的心;我们用语言培育我们共同的根,这个共同的根涵养了56个民族的手足情深。

猜你喜欢

交融民族团结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民族团结之歌
真美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