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场内选育的关键点
2021-04-17陈丽艳
陈丽艳
吉林省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洮南 137115
当今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品种已经成为提高养猪利润和促进养猪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种猪场内的选育工作是一项关系着生猪质量与效益的关键性工作,是养猪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组织实施好此项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综合考虑本场的各方面的实际因素,从选育目标的确定,育种群的构建,选配计划的制定,性能测定的组织,遗传评估模型的选择到种猪的选留淘汰各环节,环环紧扣。因此,如何选择符合当今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品种,已经成为养猪业的重要任务。
1 育种目标确定
在种猪育种目标确定时,必须对猪群基础有清晰地了解,明确不同猪群的经济效益差异,如猪场的生长速度、产仔数量、猪肉品质等。我国的生猪养殖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瘦肉型种猪得到市场的认可,且处于相对稳定的养殖状态下。在种猪选择时,应当考量多种因素,进而保证种猪育种的可行性,为后续培育养殖工作开展打下基础。
2 核心群的构建
在核心群建构工作开展时,主要是对种猪的品系与胎龄结构进行分析,在品系选择工作开展时,应当结合养殖市场定位,避免市场中同质化竞争严重,影响到种猪的选育。我国多数地区进行种猪品系选择时,主要选择美系,以保证种猪发育的有效性。为保证核心群建构的可行性,在种猪选育工作开展时,应当主动淘汰与被动淘汰进行同步开展,确保种猪培育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3 选配计划制定
在选配计划进行制定时,应当进行优配优、良配良的工作开展。为实现科学选育种猪,应当将种猪的近交系数控制在0.625以下,以保证种猪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如血液均匀配种、公猪均匀配种等,为保证配种的可行性,需对配种的频率进行合理控制,避免影响到配种质量,不利于后续种猪的选育。一般情况下,在实际配种工作开展时,每周不可超过三窝,且公猪的配种总数,不可超过五十窝,以保证选配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1]。
4 窝选的实施
窝选工作的开展,作为种猪选育的关键点,必须对其工作进行有效控制。笔者认为,在窝选工作开展时,应当在猪崽断奶前,在猪崽转到保育舍后,对种猪进行科学管理,避免猪崽活动空间交叉,影响到种猪的选育。在实际窝选工作进行时,应当遵循以下工作原则,即同窝存在遗传缺陷时,整窝的猪崽不进行选育,避免后续种猪选育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5 性能测定的组织
在种猪选育工作开展时,性能测定的工作开展非常重要。通过对种猪的性能测定,可及时发现种猪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在性能测定组织工作开展时,可利用B超测膘仪器,对种猪的背膘进行测定,但考虑到该类设备的采购成本较高,部分种猪场进行运行时,不愿采购较高价格的设备仪器。为此,在实际性能测定工作开展时,可利用相关设备的配合,计算得出种猪,为消除测量的误差,可进行多次测定,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合理处理,以保证测定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随着育种测定数据的不断增加,将有效增加遗传评估的准确性,保证种猪培育工作开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6 种猪的选留淘汰
对种猪进行选择淘汰时,可每月进行一次,在实际选择过程中,以父系种猪与母系种猪为选择对象,基于估计育种值进行评估。在种猪进行选择时,留种率不可过高。若期望选择较高的遗传种猪,应当在选择种猪时,将母种猪的留种率控制在20%~25%之间,而公种猪的留种率需要控制在3%以下,且在进行选择差值控制时,不可将其处理为负数,影响到后续种猪培育工作的开展。在我国以往的种猪选择规律中,采取物竞天择、见好就留的选择原则,即将发育强壮、产仔量高的种猪进行选留,以保证后代繁殖的可行性。由于该种选择方式,并没有涉及遗传基础,使得种猪的遗传进展较慢,无法保证种猪的持续遗传,影响到种猪培育的经济效益[2]。
7 选择指数的调整
通过育种软件的数据分析可知,在2014年以前,我国主要借用NSR与CCSI的加权值进行管理计算。在2014年以后,我国对生猪的遗传改良工作指数进行调整,如父系种猪的日龄与背膘的指数调整为70%、30%,在母系指数中,将种猪的日龄、背膘、产仔数量的相关重要性指标进行调整,分别为30%、10%、60%。在选择指数的调整下,对种猪的场内选育工作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在我国自主种猪养殖时,必须选择适应于市场养殖环境的相关指数,以保证后续种猪养殖工作的有序开展,避免出现“猪肉短缺”的市场危机[3]。
8 结束语
综上,文中对种猪场内选育的工作要点进行解析,深入探讨了种猪培育工作开展的重点与难点。为保证种猪培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必须对场内选育工作的关键点进行科学控制,消除种猪培育工作的各类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