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邻曹娥江堤脚某泵站深基坑围护方案研究

2021-04-17余建平吴留伟

浙江水利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粉土观测点堤防

余建平,吴留伟,吴 蕾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 杭州 3100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发建设中土地利用与河道、水面保护的矛盾突出,原有自然水系部分遭到破坏,河网水面分布不均,水体循环较差,而区域河道的排涝工程未配套,排涝出口偏少,排涝能力有限,洪水期容易受淹。且近年来,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水利排涝泵站工程是平原和城市“治涝水”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1]。建设排涝泵站,一方面通过打通中心排涝河向外排,加强水系沟通,增强洪水排泄能力;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提高片区调蓄能力。

由于工程布置需要,排涝泵站多建设在河道堤防内侧。建设初期,存在堤防内侧深大基坑开挖问题,为堤防的度汛安全带来全新挑战。堤防是抵御洪水的重要屏障,而基坑开挖对堤防沉降、变形都会产生影响,一旦出现事故,后果非常严重。且基坑围护范围内存在大量粉土,粉土是一种工程性质多变的土类,其物理力学性质介于细粒无黏性土和黏性土之间,工作性态复杂[2]。江边基坑地下水补给充分,地下水位高,再加上粉土渗透稳定性差,抗渗强度低,进行深基坑开挖容易出现管涌等现象,引起土体流失,造成基坑变形过大和邻近地面沉降[3]。此外,在临江深基坑工程中,往往由于止水帷幕的选择不当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地下水渗漏和支护体系变形等事故经常发生[4]。

本文结合紧邻曹娥江堤脚某泵站深基坑工程,在保证堤防安全度汛的前提下,通过对工程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的分析,结合基坑监测数据,对基坑支护和地基中含有较深厚粉土层的降水措施进行研究。考虑施工导流及工程度汛要求,提出主体工程不同区域分2期施工的深基坑围护方案,并取得良好效果,可为紧邻堤防的泵站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2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2.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境内曹娥江左岸,由内河侧护底、泵站(进出水池、泵室、节制闸)、穿堤箱涵、外江侧引河等组成。泵站为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泵室段长10.50 m,宽22.80 m。进水池和出水池分别位于泵室段的西侧和东侧,平行布置,长6.00 m,宽22.80 m。进水池、出水池南侧接内河护底,北侧各自通过6.00 m×3.00 m(宽×高)混凝土箱涵穿过曹娥江堤防后与外江侧引河连接。工程平面布置见图1。

工程紧邻曹娥江大堤,最大开挖深度约13.40 m,地质条件复杂。为保证泵站施工期周边环境及曹娥江堤防的安全,确保工程顺利实施,结合施工导流方案,须在汛前完成泵站主体工程的施工。因此,根据施工组织考虑对开挖深度大的泵室施工区域、穿堤箱涵施工区域采取基坑围护措施。

图1 工程平面布置图

2.2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受断层及节理控制,深部基岩一般为不透水层;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地下水一般受大气降水补给,并向江、河等地表水体排泄。

根据工程地质勘查成果,主要地层特性自上而下叙述如下:①层为素填土,由粉质黏土及少量碎石等组成,厚1.40~2.80 m;②1层为黏质粉土,以黏质粉土为主,厚6.60~7.80 m;②2层为砂质粉土,以砂质粉土为主,厚3.10~5.00 m;③层为淤泥质粉质黏土,以淤泥质粉质黏土、淤泥为主,夹粉土,厚6.00~14.90 m;④层为粉砂,以粉砂为主,厚2.00~3.00 m;⑤层为粉质黏土,以粉质黏土为主,厚9.10~9.90 m。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特性指标见表1。

表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特性指标表

3 工程特点及难点分析

综合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及周围环境条件,本基坑施工具有如下特点及难点:

(1)最大开挖深度约13.40 m,基坑开挖深。

(2)基坑开挖区间分布有厚度不等的砂质粉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具有高压缩、低强度的特点,对基坑整体稳定和变形控制不利。

(3)穿堤箱涵施工开挖过程中将挖穿曹娥江大堤,边坡及基础以粉土及粉砂为主,场地地下水位高于箱涵开挖底高程,粉土及粉砂在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流土、管涌等现象,开挖时须做好降水、排水以及雨季的防水工作,防止坑壁坍塌、坑底流土、管涌、隆起等现象发生。

(4)基坑坑底高程变化大,底高程从-2.60~0.10 m,基坑内涉及建筑物多,有泵站、出水箱涵等,须根据不同建筑物型式,不同底高程,进行相应的基坑围护设计。

(5)基坑紧邻曹娥江,临河侧需要布置围堰挡水;基坑地下水位埋深浅,需加强对水位的控制;基坑堤防侧下部含有粉土、粉砂等,容易诱发渗透变形,需考虑设置防渗帷幕等,对基坑内外地下水进行封闭。

(6)基坑外江侧为曹娥江大堤,因曹娥江大堤汛期承担重要防洪作用,故基坑开挖须在非汛期施工,以减少汛期基坑开挖风险。

4 基坑围护方案

4.1 基坑施工分期及施工时段选择

本工程基坑北侧为曹娥江堤防,南侧为江西路。由于曹娥江大堤为1级堤防,设计洪水标准为100 a一遇,考虑到曹娥江大堤的重要性,结合工程施工难度、导流方案等因素,基坑围护分2期实施。一期基坑为泵站主泵室段围护,施工期间可利用曹娥江堤防挡水;二期基坑为穿堤箱涵围护,施工时间较短,但考虑到穿堤箱涵底部开挖施工以及工程的防洪度汛问题,曹娥江侧考虑采用临时围堰挡水。

根据工程所在地区的水文特征,结合施工进度安排,一期基坑安排在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施工,二期基坑安排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施工。

4.2 基坑围护结构总体方案

工程北侧紧邻曹娥江堤防,不具备放坡条件,同时涉及导流问题,考虑非汛期曹娥江大堤拆除后,基坑周边具有一定空间,为减少垂直支护深度,降低基坑工程造价,在基坑上部土质较好区域采用放坡开挖方案。而整个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开挖范围内土层复杂,且存在淤泥、淤泥质土等深厚软土结构,为保证基坑安全,泵室主体段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加支撑围护方案,穿堤箱涵段考虑部分放坡开挖结合灌注桩悬臂支护结构方案。

4.2.1 一期基坑

泵室左右岸自进口16.70 m范围内先将地面整平至5.00 m高程,然后按1:2放坡至3.00 m高程,边坡底宽8.00 m。从3.00 m高程布置单排钻孔灌注桩,桩径800 mm,桩间距1.00 m,左侧桩长22.00 m,右侧桩长18.00 m。

泵室左右岸自出口7.10 m范围内从地面8.00 m高程左右按1:2放坡至5.00 m高程,边坡底宽2.00 m。从5.00 m高程布置单排钻孔灌注桩,桩径800 mm,桩间距1.00 m,左侧桩长28.00 m,右侧桩长20.00 m。

泵室出口侧靠近曹娥江堤防,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考虑从堤顶10.80 m高程按1:1边坡放坡至5.00 m高程,堤防放坡采用土钉墙支护。从5.00 m高程布置单排钻孔灌注桩,桩径800 mm,桩间距1.00 m,左侧19.00 m范围内桩长30.00 m,右侧8.50 m范围内桩长22.00 m。

排桩顶部均采用冠梁连接形成整体,宽1.00 m,高0.80 m。为控制基坑桩底位移、保证基坑稳定,在钻孔灌注桩中部(3.00 m高程)设置混凝土斜撑,在斜撑中间间隔设置格构柱支撑。

4.2.2 二期基坑

从堤顶10.80 m高程按1:2边坡放坡至2.50 m高程,边坡底宽5.00 m,在7.10 m高程设置一级马道,马道宽2.00 m。在2.50 m高程布置单排钻孔灌注桩,桩径800 mm。左侧桩长25.00 m,桩间距1.00 m;右侧桩长15.00 m,桩间距1.20 m。排桩顶部采用冠梁连接形成整体,宽1.00 m,高0.80 m,均采用悬臂式围护结构。

由于基坑紧邻曹娥江,地下水补给丰富,地层中有粉土、粉砂,渗透稳定性差,抗渗强度低,因此本基坑工程围护设计的关键在于地下水位控制。根据邻近工程经验,本工程采用帷幕截水和基坑降水相互结合的方案控制地下水位,在支护桩外侧设置2道D700双轴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基坑内采用管井和真空轻型井点降排水。

4.3 基坑稳定分析

本工程围护体系侧压力计算根据朗肯土压力理论按砂土层水土分算、黏土层水土合算、分层计算的原则进行;基坑整体稳定验算采用瑞典圆弧条分法;排桩墙计算采用弹性地基梁法,土体弹簧常数采用m法确定。根据基坑挖土深度和周边环境、地质条件情况的不同,基坑共分8个设计剖面(见图2),并对每个剖面不同的工况进行分析。

对基坑整体稳定、坑底抗隆起、墙底抗隆起、抗倾覆等安全系数进行计算(见表2),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

表2 基坑剖面计算结果汇总表

图2 基坑围护设计剖面布置图

5 基坑开挖及基坑监测

5.1 基坑开挖施工技术

5.1.1 一期基坑开挖

(1)对主泵室左右岸段基坑场地整平至5.00 m高程,基坑四周布置砖砌水沟,基坑边坡表面喷混凝土防护,布设井点,对基坑进行预降水,并施工外江侧围堰,靠近曹娥江段放坡开挖至5.00 m高程,坡面挂网喷护,施工土钉,并进行轻型井点施工。

(2)以5.00 m高程为施工平台,进行双轴搅拌桩、钻孔灌注桩、立柱桩、主体结构工程桩等施工,靠近出水池部分区域按照1:2放坡开挖至3.00 m高程后,进行灌注桩冠梁施工。

(3)待压顶梁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开挖到支撑顶高以下0.50 m高程。

(4)施工混凝土支撑和腰梁。

(5)待支撑和腰梁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分层开挖至底板垫层底高程。

5.1.2 二期基坑开挖

(1)将穿堤箱涵左右岸从堤顶10.80 m高程分2级放坡至2.50 m高程,坡度均为1:2,中间马道高程为7.10 m高程。开挖至3.00 m高程后,基坑四周布置砖砌水沟,基坑边坡表面喷混凝土防护,并进行轻型井点的施工;

(2)以2.50 m高程为施工平台,进行双轴搅拌桩、钻孔灌注桩、主体结构工程桩、冠梁等施工。

(3)待压顶梁达到设计强度的80%以后,分层开挖至底板垫层底高程。

5.2 基坑监测及应对措施

施工期监测主要为泵站基坑开挖监测及周边环境监测。基坑施工期监测平面布置见图3。

沉降位移观测点的观测周期为2019年10月30日至11月25日,施工开挖周期为2019年11月15——25日。根据监测资料,基坑围护结构各沉降位移观测点累计沉降为6.1~10.2 mm,位移变化为2.1~2.8 mm,施工开挖期间最大沉降量为10.2 mm;基坑左侧边坡沉降位移观测点累计沉降为8.7~14.2 mm,位移变化量为2.5~2.8 mm,施工开挖期间最大沉降量为13.7 mm;基坑右侧边坡沉降位移观测点累计沉降为7.7~9.9 mm,位移变化量为2.2~3.3 mm,施工开挖期间最大沉降量为8.4 mm;曹娥江侧围堰沉降位移观测点累计沉降为45.1~45.9 mm,位移变化量为13.1~13.6 mm,施工开挖期间最大沉降量为14.8 mm;江西路沉降位移观测点累计沉降为18.0 mm,位移变化量为3.1 mm,施工开挖期间最大沉降量为9.3 mm。桩号泵站0+008.35 m、桩号泵站0-012.00 m、大厂0+011.00 m处支撑轴力应力变化稳定。图4为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变化曲线图, 图5为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曲线图,图6为各观测点沉降变化曲线图。

图3 基坑施工期监测平面布置图

图4 基坑围护结构沉降变化曲线图

图5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曲线图

图6 各观测点沉降变化曲线图

经过分析,曹娥江侧围堰沉降观测点JK-3、JK-4沉降量偏大,因堰基主要为粉土、淤泥,沉降量偏大属正常现象。JK-7为江西路沉降位移观测点,此处基坑采取放坡开挖的方式,主要为基坑内运输通道,且江西路与基坑之间为内河。考虑到基础主要为粉土、砂质粉土,易发生流土等不利基坑稳定的影响,结合观测资料,在江西路侧增加钢板桩支护。实施后,江西路侧观测点趋于稳定。

6 结 论

工程施工期间基坑未发生较大位移、变形以及其他安全隐患,达到安全支护、安全施工的预期目标,同时也满足设计要求。总结本次紧邻堤防深基坑围护设计有几点经验:

(1)在保证堤防安全度汛的前提下,通过对工程地质情况和施工条件的分析,结合施工导流方案,可将泵站主体工程不同区域分为2期施工,确保汛前将原堤防恢复。

(2)由于粉土渗透性较大,易形成流土,因此应加强基坑防渗措施,开挖深基坑时止水帷幕应尽可能深入至相对不透水层。

(3)紧邻堤防的深基坑开挖施工时,须通过监测随时掌握周边土体的变化情况,将监测数据与设计预估值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需要优化,为施工开展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达到信息化施工的目的。

猜你喜欢

粉土观测点堤防
水泥-沥青粉复合稳定粉土的强度及渗透特性
饱和粉土三轴等p应力路径试验特性研究
扎龙湿地芦苇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试析黄河三角洲滨岸某场区粉土工程特性
紧邻堤防深基坑开挖方法研究与应用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堤防长度
沉降观测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堤防长度
河南省2014年已治理达标堤防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