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图像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
2021-04-17纪瑞祥
文 纪瑞祥
《辞源》:“巴者,古国名,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以今涪陵、江州为中心,地跨川、陕、渝、鄂、湘、黔六省市。[1]古代巴人能歌善舞、英勇善战、自强不息,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可以综合为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即巴国文明和地缘文化,反映在图像艺术中就是青铜文化和当地土著新石器文化的融合,堪称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图像艺术。其主要代表为古代巴人工艺美术中的玉器图案、陶器图案、青铜器图案,巴渝舞、巴乡情、巴人风情、巴人神话图像等。
一、巴文化图像艺术符号溯源
巴文化历史悠久,巴蜀图语密码难解,巴人神话瑰丽飞扬,巴国铜器古朴精巧,巴人技艺巧夺天工,巴地乐舞惊心动魄,从艺术学角度对此类图像艺术进行梳理和解读,构建巴文化特有的文脉传承体系和文创研发体系、艺术生产体系,以创新驱动巴地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
(一)巴渝舞图像的解读
巴人是一个英勇善战好歌舞的民族,巴渝舞首先是群舞而非独舞,随着阶级的出现,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产生,巴人的歌舞由最初的群起狩猎舞向战歌舞方向发展。巴渝舞作为原始舞蹈,在人们眼中充满了一种野性的美,当然其最初的目的不是审美或艺术创作,完全是一种祈求和幻想,充斥着实用的目的与需要。
鉴于巴渝舞人数众多,可尝试运用二方连续或圆形、方形团花的形式制作大型设计作品,主题图形为巴人舞蹈的形象,选取古代巴国许多动植物的组合形态和细胞图案中的单体与组织形式,体验并归纳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将它应用于设计图案的基本骨架连接和造型形式。利用达州的市花——腊梅,装点银杏树、铁树和芭蕉树,选取其中的形状和动态进行整理、概括、提炼,分析图案的单元形态,进而进行图案设计。舍其具象图形而取之意象升华,既是对自然万物之美的赞赏,也是对生命崇高价值的肯定。此类设计作品可以运用在帆布袋、抱枕等文创产品之上。
(二)图像创作的可行性分析
巴人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民族,拥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可以对其图腾形象进行美化和虚拟设计,我们从画像石、画像砖中可以管窥一斑,根据其虎崇拜、蛇崇拜的习俗,舞蹈时身着兽皮、头戴羽毛等装扮,可设计其人物主形象,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符号可以很好地填充空白,让画面显得不空。此外,还可以采用象征手法,对图形进行虚构,采用谐音把原本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组合在一起。如山东高密剪纸艺术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金波,就运用剪纸的手法,将鹭鸶、莲花、蝙蝠、金钟、竹子等形象组合在一个画面中,运用夸张、重复、渐变等形式美的规律,创作了剪纸作品《清廉之门》(如图1),代表着廉洁、公正,上面的警钟起警示作用,表示清廉是福,巧妙的构思加之娴熟的剪纸技艺,使此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此外,巴地的山水云雾、建筑亭榭、民风民俗、伟人功勋都可以作为创作对象进行设计,通过作品宣传弘扬巴文化。而要进行作品的设计,首先还是要寻根溯源,对出土文物中的工艺美术图像进行研究。
图1 《清廉之门》
二、巴人工艺美术图案的考证
笔者考察调研了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国城的巴文化博物馆和达州市宣汉县的罗家坝遗址、达州市渠县土溪城坝遗址(宕渠城遗址)。上述几处有着大量精美且充满神秘感的艺术图像,从工艺美术角度对这些图像进行分析,进而探寻巴文化图像的再设计之路径与方法。
首先来看陶器。陶器的纹样有戳印纹、弦纹、刻划纹、堆纹、镂孔、彩绘等,也掺杂有少量的线状纹样。戳印纹最具典型特征,它是由圆形、半圆形、新月形、三角形、S形、虁形、长方形、方形、工字形及点组成的几何图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性。[2]这些纹饰符号和装饰艺术中的符号语言颇为相似,可以运用到剪纸装饰中。剪纸中的圆点纹、月牙纹、锯齿纹以及镂孔手法和陶器的装饰大相径庭。从设计作为文化的意义来讲,图像艺术不仅是美观的视觉对象,更是具有民族、地域、宗教、伦理等多层次功能的产物。
其次是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图像。巴人的青铜器以兵器居多,在戈、矛、剑、钺四大类兵器中,以柳叶形扁茎无格剑和圆刃折腰椭圆銎钺为巴人兵器的代表,颇具特色。其中又以巴式剑出土范围最广、数量最多,铸造工艺最为复杂,纹饰、符号最繁缛而居他类兵器之首。[3]巴式剑的纹饰、符号以模铸为主、加刻为辅,其剑式的主要特征以剑基部位铸上虎纹、手、心纹、花蒂的组合为主题纹饰,再配以其他符号组合与虎皮斑纹。广泛加铸于巴式剑和于上的虎的形象,说明当时以虎为图腾的现象,反映了人们的自然崇拜和神圣信仰。笔者通过运用巴人崇拜的蛇、虎图像,加之青铜器中的柳叶形的运用,设计制作了剪纸作品《龙腾富贵》(如图2)。
图2 《龙腾富贵》
第三是玉器上的图案纹样。选取巫山大溪遗址出土玉器进行分析,有玉璜、玉玦、玉坠等,年代距今约5700年。据陈文武在《三峡美术概观》中论述:“该遗址中最为重要的是双面人物玉佩,中间凹刻人物头像,顶端有双孔是系挂之物,周边刻有太阳与枝叶状纹的装饰线条,该器物两面纹饰不尽相同,表现在鼻子及脸型的微小差别上。”[4]在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有许多虎头纹饰的作品。涪陵小田溪的巴人墓葬群出土的虎配饰,大量出现虎纹、回纹、虎头等形象。
以上精美生动的巴文化图像艺术种类繁多,图式丰富特别,其实用功能应是先民认知事物的能力和特殊民俗活动的体现(如图3)。
三、巴文化图像艺术传承的开创
巴文化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要深入发掘其文化内涵和外延,亟须多学科多专业交叉综合,进行深入研究。一是探颐巴文化图像,结合文旅发展和当代设计应用,从艺术学视角将巴文化图像地域性特征和文化传承体系组成相辅相成的整体,结合图像学、文化学、历史学和现代科技综合运用;二是巴文化图像的教育传承与发展;三是结合文旅发展,创新设计巴文化创意产品。
图3 《石桥火龙》
(一)巴文化图像艺术的传承
历史图像艺术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迫切需要教育传承和创新应用。课题组考察的宣汉县罗家坝遗址和渠县城坝遗址,已列入国家“十三五”大遗址保护规划项目库。足以说明巴文化受重视程度的提高,巴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应用切实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社会转型期,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为巴文化的传承和应用提供了全新路径和创新机制,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通过研究巴文化的图像元素符号和其中蕴含的寓意故事,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巴文化图像艺术的传承可从校园传承、社区传承和社会传承逐级来看。巴文化图像艺术的校园传承分为两类,其一是大众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上的传承,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欣赏巴人精美的图像艺术,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进而设计制作巴文化图像艺术作品。其二是专业传承,主要集中在文学与传播学院、美术学院等,学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的手法和设计美学去设计专业艺术作品,宣传弘扬巴文化。社区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有退休的老年群体和专业兴趣组织,巴文化图像传承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周末课堂,以及以广场舞、社区表演等形式开展。巴文化是川东地区的特色文化,文化意蕴渗透了地区的教育和旅游理念,文旅结合,宣传发扬,主要应用于景观设计中,让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市民和旅游者,让他们耳濡目染,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陶冶作用,促进人们审美意识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学校教学与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
(二)巴文化图像艺术的应用与再设计
图像艺术取之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媒体视域下巴文化图像艺术的传承发展,拓展了巴文化的创新应用,同时深入推进了精准扶贫。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用产业扶贫促进乡村振兴,可设计抱枕、手机壳、鼠标垫、书签、背包、信封和扇子等文创衍生品。巴文化图像特色鲜明,不管是图腾图像还是神秘的巫术符号,都是在古人的劳动智慧中创造出来的,其中凝结着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体现着他们的生活追求和审美诉求。深入研究图像艺术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寓意,采用艺术创新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以开发巴文化特色产品。结合旅游业发展,促进文旅结合,以传统村落特色产业为契机,研究图像创意文化与产业化发展,系统构建贫困人口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服务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
深入发掘巴文化图形的母题与母体寓意,遵循人文创作规律,创作巴文化创意产品,春风化雨般浸润群众文化生活,润物无声地改变人们对巴文化的认同,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全员努力。2018年初达州市委出台《达州市推进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确保将达州建成全国巴文化“考古发掘中心、遗址保护示范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旅游中心”。达州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打造民间手工艺品和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等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巴文化艺术研究可乘借这一东风,大力开发,建立文化自信,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通过探研古代巴人生活娱乐场景和对出土青铜器、陶器装饰纹样的图式化探究,认识形态、了解过程,从而让人们了解和认识巴文化自然的本原,进一步全面认识中华文化。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元素,运用设计学原理和美学修辞进行再创作,进而对巴文化图像进行再设计,为打造文化IP赋能,从而引起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共情,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及其和谐文化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探究人类的起源和生存环境、探究巴人的历史渊源和了解古代巴国的原始风貌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