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化解
2021-04-16谢忠秋杨榕
谢忠秋 杨榕
摘 要:“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互联网+”的生态性、开放性、智能性和交互性融入学前教育过程,树立并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打造全方位开放的课程体系,引入智能化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进一步促进教育生态完善及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课堂革命。这对于学前教育走出当前育人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困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1-0103-04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到2022年,教育信息化覆盖全体教师、学生、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搭建起“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学前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等文件多次提到要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新时代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学前教育”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将大有可为。
一、“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时代特点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并不是近年才有的新兴产物,早在1996年“101远程教育网”在国内正式组建形成[1],就标志着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历史正式开始。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结合主要以“教育+互联网”的形态呈现,重点关注教育信息化引发的量变[2],也就是过去我们提到的信息化教育1.0时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发生了翻转,呈现出新的态势,即“互联网+教育”。该阶段,重在关注教育信息化引发的质变,即“教育系统化”的变革。这种新的结合标志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信息化教育2.0时代,也催生了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一)生态性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提出教育生态观的概念,意在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强调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能动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生态”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不仅指代现实层面的事物,还囊括了虚拟世界的信息。教育的生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环境的生态性。教育信息化1.0变革将教育带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单纯追求量的增加已经无法满足教育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信息化2.0强调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实物资源与信息化资源、专业资源与一般资源、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等。通过对各类资源的深度、全面整合,实现教育环境质的飞跃,打造高质量教育环境生态。
第二,个人发展的生态性。个人发展的生态性意味着个人横向能力层面、纵向发展时长、立体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协调性。其中:能力层面包括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如组织教学活动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素养层面包括职业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素养等,如个人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情感观等。
(二)开放性
“开放、平等、分享”始终是互联网最核心的内在精神[3],而开放性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优势。“互联网+职业教育”从物质和观念两个层面打破了职业教育传统发展的藩篱。
第一,职业教育物质层面的开放。首先,教学资源经历了“学在官府”“学在学府”的封闭之后,凭借互联网信息远距离传输的特性得到了一定的开放,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走出校园后想要获取直观教学资源仍然是一件难事。时至今日,5G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课堂等线上教学资源,彻底打破了教学资源的封闭局面。其次,教学资源的开放进一步打破了教学环境的封闭,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中上课。
第二,职业教育观念的开放。随着资源与环境的开放,人们接受的信息、接受信息的场所也日益丰富,对人才和教育的理解也得到发展。过去强调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工巧匠,今天则上升到大国工匠的高度。
(三)智能性
谈到互联网的发展,绕不开“智能”这一关键词。“智能化”一方面意味着人类的生活越来越高效和便捷,另一方面意味着人的自我实现最大化。这种智能化的发展落到职业教育领域,既表现为教学手段更先进、教学效率更高、教学质量更优的特点,也表现为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其自我实现的特点。
(四)交互性
“交互”强调的是一种融合互动。新时代背景下,各领域、各方面都在强调融合互动,只有互动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深层次的融合。从宏觀来看,职业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与普通教育虽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二者需要在教育体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互动,从而实现和而不同、并行发展的目标。从微观来看,个人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孤立的,个人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仅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显然已经不能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个体的教育教学也越来越强调师生交流、生生合作。
二、“互联网+”时代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培养理念偏差导致培养目标层次较低
从宏观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最大的问题在于培养理念存在偏差。首先,相比其他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无疑是特殊的,它面向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鲜活的、发展中的人。基于这个因素,微观层面上,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要始终围绕“儿童的发展”这一思想展开。其次,当前正值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时期,不少岗位正逐渐被机器取代,未来也必将有更多岗位在时代变革中被淘汰,要保证学前教师不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就需要从宏观层面树立学前教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課程设置封闭导致人才能力有限
首先,通识性课程所包含的政治、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周期较短,学生往往无法通过短时间的学习提升个人素养,且课程所涉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专业性课程包含的教育专业课及学科专业课,其专业性强、课时多,但着重关注量的积累忽略质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耗时长,且效果差。
(三)教学手段落后导致人才发展受限
当前,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手段依旧传统。从理论课教学来看,教师口述、学生笔记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仅仅停留在PPT、视频等层面。从实践课来看,学前教育的实践课多以模拟上课的形式开展,由同学或教师模拟儿童听讲进行授课实践。
(四)课堂互动融合度差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从课堂教学层面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互动性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差。教师在讲台上口授,学生在讲台下倾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难以实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一味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难以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最终导致教学质量和学生主动性都低下。其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探究。余文森教授曾提到“学习不仅是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4],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性不强,学生大多被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其三,学生与课堂环境之间的互动缺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让墙壁说话”,而我们的教室过于强调学生对于黑板、教师、书本的集中,而使整间教室缺乏趣味性,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到沉重、压抑,不利于思维的活跃。
三、“互联网+”时代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路径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生态完善
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的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理念[5]。“可持续发展”从时间纵向上对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即要培养能够终身发展的学前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又从能力横向上对培养目标提出要求,即要培养能够适应岗位流动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统筹学前教育领域的一切因素,从物质到精神、从现实到网络,全方位为学生创造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生态的完善。
(二)打造全方位开放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设置上。第一,课程目标在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之余也要关注学生的一般能力,以保证学生有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包括保育能力、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艺体表达与创作能力等[6]。第二,在关注理性因素之余也要关注感性因素。感性和理性犹如鸟之双翼,只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的课程体系无法培育出兼顾儿童成长与成人的高素质教师。
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第一,要增加通识课的占比,从学习周期、学习内容两个方面加强学前教师的思想教育深度,坚持“立德树人”,使思想教育贯穿其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并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相统一。第二,要高度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以达到精益求精的要求;打破专业课程对学生时间的过度占用,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通识课程和其他领域课程的学习中。第三,拓宽选修课程的边界,不应只限于专业课程的范围,从而为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保障。
(三)引入智能化教学手段,促进人才的自我实现
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开放离不开先进教学手段的辅助,5G技术的问世使互联网信息传输低延时、高速率的特性日益强化,移动数据与日常教学的融合变为现实。第一,依靠网络课堂实现角色翻转,将知识呈现和书面解读等任务交给网络课堂,由学生课前自主完成;课堂中,学生与教师交流观点、与同学合作探究,将知识的学习融入与教师的对话中。第二,依靠VR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真实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知识生成经验的机会,达到沉浸式的教学体验。
(四)加强课堂互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第一,加强师生、生生的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网络课堂和虚拟现实技术等教学手段的革新,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在实践课堂中,运用VR技术搭建出虚拟情景,教师采用问答与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情景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合理分工搜集信息、解决问题。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对话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深层内涵与逻辑,引导学生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第二,加强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学前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只有心中有爱的教师才能够事事、时时都以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开展保育与教学。因此,课堂实施作为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一环,必须时刻注重对学生感性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一方面依靠教师的传授与启迪,另一方面也有赖于课堂环境的打造。课堂环境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与隐性课程,要使每一面墙壁都能够与学生对话、引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潜能,多措并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海波,卫兰兰,孙永康,等.我国“互联网+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J].信息系统工程,2020(5):157-158.
[2] 王运武,黄荣怀,杨萍,等.改革开放40年: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嬗变与超越[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1):1-7.
[3] 王世华,冷春燕.互联网再认识:关于互联网开放性的探讨[J].新闻界,2013(12):56-60.
[4] 余文森,连榕,洪明.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4):103-111.
[5] 曹昱.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育人”模式刍议[J].汉字文化,2019(24):128-129.
[6] 左瑞红,李锋.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2(8):144-146.
责任编辑 王继国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Plus”era,preschool education is ushering in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Incorporate the ecology,openness,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vity of “Internet Plus”into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cess. By establishing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reating an all-round open curriculum system,introduc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it is a way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ducation ecology and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bilities and realizing classroom revolution. This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to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in education concepts,curriculum settings, teaching method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eschool education; Internet Pl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