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
2021-04-16吴雪松周子伦张彬
吴雪松 周子伦 张彬
摘 要: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是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将其与课程的语言技能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机结合,获得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技能。选择同一课程内容进行实验,实验班采用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PPP教学模式,进行并列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式教学模式;英语学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1-0068-06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明确规定了英语专业培养目标,指出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跨文化能力、厚实的英语专业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能适应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英语教学的目的从提高和培养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再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成为英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虽然学习英语多年,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因为对目的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等缺乏深刻理解,很难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外学者已有阐释。如Byram[1]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越文化间的互动交流的个人能力,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张红玲[2]认为,跨文化交际是运用所学技能、知识产生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外语教学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黄文红[3]进行了过程性跨文化教学实验,常晓梅和赵玉珊[4]在教学中进行了学生跨文化的行动研究。孙有中[5]提出思辨、反省、共情、探究和体验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五原则。但课程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探讨较少,实证研究有限。
在对学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中发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水平较低,在意识方面,在技能和知识方面均处于低水平。学生尚不具备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发现其内涵的能力,对西方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知识不足,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强,没有构建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体系[6]。如何在英语课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我们要解决的课题。
二、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将其与课程的语言技能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机结合,培养跨文化技能,获得跨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增强思辨能力,在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该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解释关联的能力,体会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习俗禁忌,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关注跨文化交际内容,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度对比、分析并思考。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探讨如下问题: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PPP)相比,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度哪些方面有影响?从性别角度看,男女生在此教学模式下提高幅度是否相同?
本研究的零假设(H0)如下:
假设1: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PPP)相比,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差异没有显著性。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度的影响差异没有显著性。
假设2:从性别角度看,男女生在此教学模式下提高幅度差异没有显著性。
实验对象为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组织了实验班和对照班,每班31人。实验课程是基础英语,每周课时6节,历时两学期。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PPP模式(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实验班采用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在实验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学通过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的方式,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前测(结果见表2)。课题组采用了Fantini设计于晓晶根据我国国情改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表。该量表包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维度:意识(Awareness)、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量表采用Likert 5分制,0=没有能力;1=能力差;2=能力一般;3=能力好;4=能力很强。围绕跨文化交际四维度每维度设计了11题,共计44题。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和Excel进行分析。
课题组对量表4个维度及整体进行信度分析。四个维度11题可靠性Cronbach a系数值分别为态度0.965,知识0.891, 意识0.708,技能0.873,各维度信度较高。总度量表44题信度Cronbach a系数值为0.936,量表整体内在具有高一致性。
从表中可看出,实验班和对照班跨文化交际能力总水平和四个维度分项的独立样本t检验p值均大于0.05,说明2个班级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四个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四、教学案例
实验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教师结合教材篇章选择合适的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表3是教材篇目和融入的跨文化交际学习内容举例。
以其中課文Company Man为例,具体教学过程展开模式案例见表4。课堂教学目标为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跨文化交际内容,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跨文化交际课堂任务,进行角色代入设计和活动环节。设想自己角色,进行岗位描写,设计问题面试,审视招聘时性别有无特别要求等。
(二)描述
学生在当雇主和雇员之间选择其一,选当雇主男生比例为75%,女生为21%;在模拟就业面试环节(Job interview),注意到4位男生中有2位,还有11位女同学在招聘中有性别歧视现象,选择要男员工。认为女员工要照顾家庭,小孩要请产假(maternal leave),会影响上班;员工选择雇主性别时,男生无性别倾向性,女生有性别倾向的占多数。女生认为男雇主相对宽容,女雇主挑剔,不易相处。
(三)分析,思辨
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找寻深层次文化背景的差异,探讨解决办法。
(四)反思
中西文化中,企业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单位,对其中角色的认知和选择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性别方面,中国文化中有重男轻女现象,当代社会虽已有所改变,但是该观念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选择雇员或雇主的角色活动模拟过程中应有注意其中的性别选择倾向。性别选择倾向行为产生不良公共影响,会被公众舆论谴责,严重可导致犯罪。
模拟职场的活动旨在鼓励同学加强交流,用英语沟通,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在此教学活动中,应尽可能贴近社会招聘现场以提升语言能力,加深理解异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果与讨论
(一)两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差异
教学实验实施一年后,我们再次运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表,并用结果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配对样本t检验。
从表5中可看出,实验班前测与后测在变量维度均分与各维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p=0.00,小于0.05,拒绝零假设,说明实验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水平和跨文化交际各维度都有了显著性提升;而对照班,前测与后测在变量维度均分与各维度的配对样本t检验p值分别为0.10、0.12、0.20、1.00、0.38,均大于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各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下的男女生发展程度差異
从性别角度,我们对实验班男女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独立样本t 检验。
从表6可以看出,除了后测S(技能维度),男、女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独立样本t检验在前测、后测的p值都大于0.05,表明男女生在前测与后测维度均分和各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
针对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对男女生发展作用的区别,对男女生的进步幅度(即前后测差值,该差值放映了学生进步的幅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见表7。
从表7中可看出,除了意识维度差(p=0.74)外,维度均分差和其它维度差男女生独立样本t检验p值都小于0.05,拒绝零假设,表明男女生在维度均分差和知识、态度、技能维度差(提高幅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下,男生比女生进步更大,该模式对男生更有效。从性别上看,这可能是因为在此教学模式下,有很多模仿现实社会的课堂活动,男生数量少,相对获得锻炼机会更多,从而男生进步更明显。
英语课堂使用跨文化交际融入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该模式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四维度都有显著的提高。相比对照班,由于该教学模式提倡集体讨论,团队合作,部分同学大胆与同学交流讨论,克服了自卑心理,有了更多锻炼的机会,客观上提高了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70-73.
[2] 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149(2):2-7.
[3] 黄文红过程性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 38(1):51-58.
[4] 常晓梅,赵玉珊.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J].外语界,2012, (2):27-34.
[5] 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13(3):17-22.
[6] 吴雪松.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7,23(5):51-55.
责任编辑 张栋梁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o integrate the content of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to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it organically combines with the language skill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 so as to acquire intercultur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intercultural skills.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the control class were organized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 in the same course.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dopted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while the control class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PPP teaching mod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