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镜头中的武汉这一年

2021-04-16王煜

新民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封城抗疫纪录片

王煜

100天,100集,用鏡头记录武汉从“封城”到重启的日日夜夜;每一镜,每一景,展现英雄城市涅槃重生的点点滴滴。武汉的纪录片导演程逸飞,为人们留下了关于武汉这一年的影像记录,更引发了人们对武汉精神、中国精神的深邃思考。

一线记录“封城”全景

2020年1月22日晚,武汉“封城”的前夜,程逸飞决定从第二天起,拍摄武汉抗击疫情的纪录片,并且以每日更新的方式在网络上连载,形成《武汉日记:决战江城之巅》。“用我们擅长的影像手段记录下这场与疫情的战争,这是影视人应有的担当。”程逸飞说。而用“日记”的形式,是想让所有人真切地看到武汉每天在发生什么、产生着怎样的变化。

他本计划拉起一个摄制组,但先后问了三个摄影师,都被拒绝。“我能理解他们的顾虑,毕竟在那样的时刻要天天往一线跑,感染的风险很大,他们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于是,号称的“摄制组”,其实从头到尾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扛着镜头到处跑;每天拍好的素材交给剪辑和配音的伙伴做后期,整个团队由三个人组成。

1980年出生的程逸飞,自己的两个孩子年龄也还小。他是一名“武汉女婿”,在他眼里,妻子有着典型的武汉性格:自古不怕死、不信邪、不服周。“她跟我说:如果不是要照顾咱们的两个孩子,我一定跟你上前线!”

“大城小爱”,这是程逸飞为自己纪录片定下的主旨。他告诉《新民周刊》记者:疫情期间在武汉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可能有100多位,有的人会选择连续跟拍几个人,记录下对象一段完整的经历;而他想展现武汉这座城市里林林总总各种人的群像,那就要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人,发现尽可能多的故事。

于是,在他的镜头里,人们看到普通市民、环卫工人、快递小哥、武汉本地和援鄂的医护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各种各样的志愿者……程逸飞说:剪辑成片的只占拍摄素材的十分之一不到,被他的镜头拍摄下的,前后共有一万多个人物。

“他们可能很多都是‘无名之辈,但正是他们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武汉人的性格。”程逸飞说,虽然因为婚姻他把家安到了武汉,但纪录片导演的职业让他常常在外地工作,并非总是在这里。所以这座城市既是熟悉的,又不是“特别熟悉”。这让他在拍摄纪录片时多少拥有一种“第三方”的视角,他尝试在镜头中去重新观察武汉和武汉人。

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程逸飞组织火神山医院重症康复患者参加登山活动。

“我觉得,这部片子首先是要给武汉人自己看的。”程逸飞说。疫情中,不少武汉市民隔离在家,他们也很难知道这座城市在经历什么。他希望能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给当地人力量与信心,也让他们能认识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同时,全世界都在关注武汉,这部纪录片将最真实的影像同步给了所有人,让他们看到中国人民的抗疫壮举。

一开始疫情吃紧的阶段,程逸飞的拍摄面临许多困难。当时街上餐馆和食品店都没有营业,他早上起来在家里煮一大碗面条吃下,常常就靠这些食物撑到晚上拍摄结束回来。“有一次拍摄中途我实在饿得撑不住了,去敲一家便利店的门。当时按规定那家店是不能营业的,但老板知道我是在拍摄抗疫纪录片后,还是悄悄地给了我一些食物。”曾经有志愿者给他送过一箱水,但很多天过去,他只喝掉两瓶。“我拍摄时接触的人太多了,很多都是抗疫一线的人员,我也很紧张,连摘下口罩喝口水都不敢。”

“程逸飞‘满城飞。”这是朋友对他的评价。从繁华的市中心到远郊,程逸飞开着车背着镜头出现在武汉的各个角落。最紧张的时段,他一天大概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但无论工作到多晚,他都坚持在睡前锻炼一会儿。这都是为了能让纪录片真正成为不间断的“日记”。最终,他做到了,武汉封城的76天,他拍出了每日更新的76集纪录片。

百日影像“武汉日记”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程逸飞没有就此停下拍摄的脚步,他决定让《武汉日记:决战江城之巅》进入第二季,也就是继续用每天更新的影像,记录这座城市逐渐恢复生机的过程。

在程逸飞的镜头下,志愿者群体出现得很多,尤其是那些没有什么机构组织、更没有在哪里注册过,完全是因为想要在抗疫中出一份力,就自发聚集在一起的志愿者。程逸飞称这个群体为“野生志愿者”,他们是“烧不尽的野火”。据他观察,武汉“封城”时,这个群体最多时有两三万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他们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很多都想办法隐瞒着家人做志愿者。程逸飞看到,一个小伙子姐姐生病了,他要去帮姐姐买药,但又不想让姐姐知道自己在做抗疫志愿者,他只好到姐姐家楼下打电话让姐夫下楼拿药。

程逸飞不只是一个旁观的记录者。此前,他拍摄过以乳腺癌患者为主题的公益影片,为这个群体争取关注与支持。疫情中,他一边拍摄一边当志愿者,每天出去时,车上都要带上两盒筹集来的口罩,一路发给需要的人。他也尽力提供自己能联系到的资源,来支持志愿者团体的善举。他和拍摄对象并不是简单的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而是成为“共同为武汉拼过命的战友”。

紀录片拍到100集时的杀青仪式。

在他的纪录片里,还有一个“武汉青年说”系列。武汉有约120万的大学生群体,是全球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加上其他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城市青春活力的来源。抗疫中,“90后”“95后”甚至“00后”开始成为保卫这座城市的坚实力量,身为“80后”的程逸飞对此深有感触。“有了他们,武汉才能创造挺过艰难和浴火重生的奇迹。年轻,永远是最美好的。”

2020年6月6日,纪录片拍摄到第100集时,程逸飞和志愿者朋友们一起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杀青仪式。在这第100集里,程逸飞选择呈现了三个故事:汪天公,他的母亲因感染新冠病毒去世,他随后总结万字篇幅的新冠防控心得发到网上;武志城,这个婴儿在疫情中获得志愿者的救助,得以平安出生;青年志愿者群体,他们聚在一起,约定不仅要做疫情时的逆行者,还要一直做身边人的守护者。

逝去、新生与希望,这正是武汉在这100天中的经历。

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他对一年多之前拍摄过的人物进行回访,展现他们当前的生活状态。对他来说,武汉这一年来的故事,似乎永远记录不尽、讲述不完。

城市新生,精神永恒

完成对武汉“封城”及重启的百集纪录片之后,程逸飞在武汉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的现场蹲守了100天,记录下来观展的人们的故事。

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他对一年多之前拍摄过的人物进行回访,展现他们当前的生活状态。对他来说,武汉这一年来的故事,似乎永远记录不尽、讲述不完。

在他看来,一年过去,武汉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有了特别明显的进步。“连我两岁的孩子现在出门都会主动说‘要戴口罩,不然会生病。”切肤之痛带来的警醒,已经让武汉成为在疫情防控领域最让人安心的城市。

他透过镜头看到武汉的企业,也表现出顽强的韧劲,正在强有力地复苏。他的住处附近有一家五星级酒店,城市“解封”之初,为了吸引人气,酒店在建筑前的草地上开起了烧烤夜市;一家在“封城”期间为医护人员捐赠盒饭的当地餐饮企业,最近有了30%的营业额增长……

他的镜头,也记录下一些并不广为人知的故事。他对当时一些新冠重症患者做了跟踪拍摄,他们在出院后到现在都一直在接受心肺功能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同时也有心理援助团队在为他们提供支持。“国家和人民对他们从来都是不抛弃、不放弃。”

患者“海儿姐”康复后,靠自己喜爱的戏曲融入社区,演出获得满堂喝彩,这让他欣喜;一名康复患者回到所在公司后,同事们对他毫无芥蒂,还常常嘘寒问暖,这让镜头后的程逸飞感到惊讶和感动。

他最近在做的一件事,是组织当时火神山医院的重症患者去登山。号召发出,立即有不少康复患者响应。“其实,患者的康复除了身体上的健康,另外很重要的就是要‘驱赶心魔。我希望他们登上顶峰后,可以向远方大喊:‘我康复了!告诉自己,也告诉其他所有人,他们真的已经走出来了。他们的这些影像,又可以鼓励更多的人。”

有人问程逸飞什么时候把《武汉日记:决战江城之巅》剪辑成电影,对此他回答:“我愿意我的片子是所有关于武汉疫情的纪录片电影中最后完成的那一部。”因为他还想对那段时光中发生的人和事、蕴含着的意义做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封城抗疫纪录片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北京:“封城”“静默”是谣言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逗·乐
封城令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