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闪电, 人们更喜欢贾玲的胖脸
2021-04-16肖瑶
肖瑶
2月18日,春节档黑马《你好,李焕英》票房正式跨过30亿大关,贾玲几日前放言的一句“票房过30亿就减肥”,揽聚了比电影本身更多的关注。
2021年初,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女导演由此诞生。十天前,或许谁也没想到过,摘取桂冠的人会是贾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好,李焕英》是悲剧,是反复搅拌人泪腺的那种悲情。有意思的是,从职业性质而言,贾玲可是一名喜剧演员。
一个给大众带来十几年笑声的演员,把自己身上的悲剧拍出来了。这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贾玲,以前因为她的爽朗笑声、肥胖外形,人们更多把她当成身边的普通人,从未想过她身上所蕴含的爆发力。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青年时期的贾玲并不胖。之所以保持肥胖的身形,是为了能当好喜剧演员。独特的外形,的确对她走上职业巅峰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怕失去观众,怕没戏演,她不敢瘦,不敢减。
但这次,她把生命深处最痛、也是最柔软的一角掀开来公之于众了,肥胖,还是贾玲身上不可或缺的特质吗?
“只要不是死亡,都可以解决”
2003年,北京电视台举办了一个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为期10天,比当年的春晚还热闹。嘉宾有潘长江、冯巩等,参赛选手则包括郭德纲、于谦,还有21岁的贾玲,当时她还用着自己的原名贾裕玲。
半个月后,相声赛的结果出来,那个梳着马尾辫、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女孩贾玲拿了冠军。
郭德纲第一眼就喜欢贾玲,这么评价她:“可好看了,个儿挺高,穿高跟鞋,穿一小裙子,长发飘飘,一走道‘得儿答得儿答响。”
去年爆红的新晋喜剧演员辣目洋子,最吸观众眼缘的要数那对小小浅浅的梨涡,甜滋滋的,自带喜庆的视觉特色。
贾玲也一样,梨涡是遗传母亲李焕英的,姐姐脸上也有,这样的姑娘,谁都爱看她们笑。
三十年前,贾玲算是个传统的小美女,五官舒展自然,身材不胖不瘦,性格开朗外向,模仿天赋超高,她照着1991年开播的《曲苑杂坛》里模仿鸟叫、萨克斯和小号,坐下来一动不动,出神入化。
2000年,18岁的贾玲和姐姐独自从湖北一个小县城来到北京,准备报考北电和中戏,毫不意外地被独木桥挤了下去。
贾玲不甘心,不想就此打道回府。千禧年,全国洋溢着新生和希望的氛围,贾玲的偶像刘德华刚拍完自己的第100部电影《阿虎》,然后为自己写了一首歌“寻遍世界只有你的笑/为我抹去感觉无聊”。
贾玲是个感性的姑娘,一听到这些歌词,看到这些荧幕里的真演员,她浑身涨满激情,毅然决然地留在北京,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备考。
这时候,我国相声还沿袭着传统的师徒制,贾玲想当的,是正儿八经的演员。
但有一个人突发奇想,决心前所未有地在中戏开一个“相声大专班”出来,这人便是当时的相声演员冯巩,他初开的这个“大专班”也叫喜剧表演班,2001年正式开始招生,学制2年,预计招生25人,学费一万多。
2001年4月后,贾玲报考中戏表演班时,便看到了后面跟着的一栏“喜剧表演班”,随手填它了一个上去。
几个月后,贾玲同时被戏剧与喜剧表演班录取,招生办老师打电话来家里,叫她从两个里面选一个作专业,接电话的是贾玲妈妈,一口浓重的湖北口音,招生办把“戏剧”听成了“喜剧”。
这一通电话打碎了贾玲的演员梦,带着些无奈与迷茫,她成了冯巩的第一届学生。中国当代历史级别的喜剧女演员,就这样踏上了道路。
上学后,贾玲偶尔接点表演的活儿,有了点小收入,给母亲买了一件綠皮衣,开心地寄回家去。因为尺寸不合适,母亲邮回了北京,让贾玲去换一身尺码。
谁知,衣服还没换,贾玲就接到姐姐的电话,说母亲坐在堆满稻草的斗车上,不小心翻下来,撞到了脑袋,姐姐叫贾玲“快回来见妈最后一面”。
那时候,贾玲没有自己的电话,抱着灌了铅的大腿和一片空白的脑袋,火车上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乘客借她一部手机,她想确认妈妈还在不在。
家里亲戚明明白白地告诉她:人,已经走了。
这便是《你好,李焕英》中催泪高潮的一段场景,它取材于贾玲的真实经历。
多年后,有人问贾玲,你母亲什么样?贾玲想一想会说:“你想看到我妈是什么样的人,你就看我,我瘦的时候长得和我妈很像,有小酒窝。她的性格也和我很像,愿意以周围人的开心为己任。我妈特别爱笑,遇到什么事情都觉得可以解决。”
顿了顿又说:“只要不是死亡,都可以解决。”
搓澡工和花瓶
老话道:“男不嗑瓜子,女不说相声。”
相声界不适合女人,这是老行规。郭德纲也多次劝想学相声的女孩:“中国有相声150年,能说得出来的女相声演员,连10个都没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段子里老生常谈的那句“我是你爸爸”,换成女生怎么说?贾玲也为难,说成“妈妈”便一点也不好笑了。
于是,喜剧演员贾玲毕业后,面临的是四面荒徒的失业境地。去戏园子演出,连女更衣室都没有,她只能躲在洗手间里换演出服。
她形容女孩搞相声就像走错了澡堂子:“万一走错了,又想立足,怎么办呢?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搓澡工。”贾玲暗暗自洽。她愿意当一个搓澡工,想当一个可以出力、能有立足之地的喜剧业“搓澡工”。
北漂有多惨,无数个揣着表演梦的“贾玲”都体会过,2003年毕业后,贾玲住地下室,不敢开暖气,卖刘德华的MP3换取一个月的“咸菜馒头”,冬天用旧报纸当被子,为了7块钱报酬拼命喝酒表演……
好在,通过师傅冯巩的带领,贾玲慢慢脱离了捉襟见肘的生活困境,也在相声表演这行逐渐走上了正轨,生活渐渐殷实起来。
24岁这年,贾玲一下长到了120斤。作为一个演员,她下定决心减肥:“就当是给自己的本命年礼物。”一个月内减了20多斤,没想到,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浑身上下起疹子。
她和肥肉,好像就是天生依存的关系,就是摆不脱,甩不掉。
不吃饭会过敏,紧张也会过敏,医生让她好好吃饭,养好身体,结果一下子又膨胀到140斤。
贾玲感到挫败,懊恼,沮丧中抬起头来,却没想到,自己胖乎乎的样子反而为表演增添了一股意外之喜。
别人对她说的话,从“你别说话了,你像个猪”,变成“你可不能瘦啊!你身上的肉都是财。”
一开始,她的确担心自己瘦下来后不被观众喜欢,于是不敢减肥,在相声的世界里继续艰难而乍现希望地驰骋前进着,一直到28岁。
2008年,喜剧界前辈宋丹丹向观众宣布:“每年排演压力过大,我决定再不参加春晚。”自此之后,春晚舞台就一直想要找一个能顶上的女喜剧人。
两年后,这个人出现了。
2010年春晚,贾玲和白凯南的一档节目《大话捧逗》,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小胖丫头,贾玲的身价也随之增长了10倍。
虽然不舍,但她还是逐渐远离了把自己培养出来的相声,专注喜剧。
然而,“千旦易求,一丑难得”,生旦净末丑,本来各有各的行当,但在被流量洗涤的这些年来,敢于做“丑角”的人,越来越少了。嬉笑怒骂、扮丑搞怪的喜剧人,也似乎总走不出“喜剧之悲”。
瘦了没饭吃
成名后的贾玲吃准了“小胖子”体型,在女扮男、扮丑等道路上玩得越来越欢、越来越野,体重也越来越“万劫不复”。
贾玲从来就是“易胖体质”。还在上学时,母亲去世后的一段时间内,顶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悲痛,男友还要与她分手,贾玲一下子胖了40斤。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叫“压力肥”。
毕业后,长达6年的艰苦北漂,虽然磨砺了贾玲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培养出对喜剧的热情,但平平无奇的外貌,放在演艺圈是看不到出路的。师傅冯巩索性直接建议她:保持增肥,重建个人风格。
胖了,贾玲就不再是一个平平无奇的邻家闺女,而是从女演员中脱颖而出,变成一个自带喜感的“吉祥物”。這让她立刻找到了自己的喜剧天赋。
演喜剧是一种天赋,更是一门学问,就像赵薇说的那句话:“不是所有的演员都可以演喜剧,很多人正剧悲剧都演得很好,但你一让他演喜剧,别人觉得一点都不好笑。但是一个喜剧演员,他演悲剧往往难度不大。”
喜剧演员挑外形。长得太凄苦,不能让人笑,长得太美艳,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当女性在喜剧行业仍然稀罕的时候,外形成为一个重要元素。
陈佩斯说,喜剧演员是用自己的卑贱来赢得观众的笑声。贾玲不敢瘦,不仅因为胖了显得有福气,更因为喜剧通常还有“反讽”的内核。本质上来说,喜剧演员就是“丑角”,不能太漂亮,否则显得不够“真诚”。
沈腾一语道破玄机:“男人不恨她,女人不羡慕她,所以很多人喜欢(贾玲),也不会有像其他明星那样的很多黑粉”。
就像马丽曾在《饭局的诱惑》中坦言的,不敢让自己太漂亮,因为观众会认为“你漂亮了,我们就觉得不好笑了”。
香港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吴君如,也曾在减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接不到戏,但当然,变瘦了的她变得更加自信,并不后悔甩掉“福相”的肥肉。
贾玲不爱运动,节食容易反弹,多次尝试减肥,屡战屡败。20岁出头时,为了能瘦,她一个月没怎么吃饭,瘦了20斤,身体却垮了。这以后,只要不吃饭,全身就会起一层红色的小包。
从“微胖界”跨进“中胖界”的时候,贾玲向好搭档张小斐表达沮丧,张小斐曾在访谈中提及:“我说咱们去买衣服吧,她说算了吧,等我瘦下来再买。”说完后却还仍然一直胖下去。
另外,喜剧演员除了演戏,通常还要分担创作的任务。创作是脑力活动,从事创作的人都体会过思维枯竭时的痛苦,这时候就很想做点什么,比如抽烟,比如喝酒,贾玲则用食物填满这些痛苦时刻。
贾玲参加喜剧竞赛《欢乐喜剧人》时,需要准备11个不重样的新作品,她每天中午起床,召集编剧想点子、磨段子,一直工作到凌晨四五点。
“她有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辛苦,半夜回到宾馆,觉得特别饿,但是又什么都不能吃,她就会觉得人生怎么那么惨,我那么累,我连吃点东西都不行吗?”张小斐透露。
贾玲的胖和圆融,是把许许多多苦都装进了身体里,乐观的天性支撑她走过了前十年最艰难的岁月。无论何时何地,面临何种境况,她都能巧妙替他人自洽,替自己解嘲。
比如,在得知电影票房破30亿的那天,她还是嘻嘻哈哈地自嘲了一句:“早知道我三年前开始减肥。”
“瘦成闪电”的贾玲是否会到来并不重要,观众只期待一个继续保持乐观天真、内心强大的贾玲,一个因为美好的品质而得到上天更多眷顾的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