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的城市共享阅读环境构建研究
2021-04-16许欢罗永航
许欢?罗永航
【摘要】共享阅读的发展是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城市共享阅读环境以知识共享为核心特点,在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全民阅读的推广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云南省书理图书馆倡导建立一种以书籍为基础的新型社交理念,打造充满书香气息的城市。
【关 键 词】共享阅读;书理图书馆;阅读推广;社交环境
【作者单位】许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罗永航,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5.002
当前,如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重要课题。历史学家、普利策奖获得者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曾说:“没有书籍,历史将寂静无声,文学会变得悄无声息,科学也将残缺不全,思想将静止不动。” [1]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我国一直在全社会倡导公众形成崇尚阅读、喜爱阅读的习惯,倡导书香城市的建立。阅读推广被视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推动全民阅读”,并将全民阅读列为“十三五”时期文化重大工程之一[2]。
阅读是求知过程的出发点,不论从事何种职业、身处何地,求知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没有止境的。就像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历险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冒险历程,而在这个历程中,图书馆既是我们的大本营,也是全民阅读推广的主力军。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的施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法以传承人类文明、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立法宗旨,从设施建设、法定条件和预算与人员三个方面明确了政府设立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法律责任,使得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有了法律、经费、资源和人才等保障。公共图书馆法的出台使得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更加规范、有序。我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为全体人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文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共享阅读是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出现的一种阅读模式,是一种区别于个别阅读的阅读形式[3]。共享阅读环境是指以书籍(包括传统图书、报刊、电子书报资源等)为主体形成的社交环境,读者通过书籍的借阅、阅读内容和心得的分享、评价和传播发生联系,最终形成实体的(线下)或虚拟的(线上)阅读环境。共享阅读的发展是全民阅读深入发展的一种体现,本文将以云南省大理书理图书馆的实践为例,探讨特色化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构建。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公共图书馆,因此,本文所谈的城市指的是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
一、 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构成与特点
过去,图书馆是一个供少数人独自学习的地方,如今,它走向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走进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构成
城市共享阅读环境主要由公共图书馆和各类民营阅读空间(团体)构成。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构成主体,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139个[4]。公共图书馆法突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拓展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强化了公共图书馆以形式多样的社会教育方式提高公民素质的职能[5]。在实际运营中,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吸引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分享阅读感悟,构建共享阅读环境。如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从传统的图书漂流出发, 以“以书换书”的新概念打造共享阅读品牌洄游书屋[6]。深圳市南山图书馆举办“悦读有约”分享活动,读者齐聚一堂围绕不同书籍分享阅读感悟[7]。公共图书馆依托自身资源为共享阅读环境的构建提供场所、阅读资源、资金等支持,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参与人数较多,是当前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构成主体。
除公共图书馆,一些民间机构出于对阅读的喜爱自发组织的共享阅读空间(团体),形成了对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补充,是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公共图书馆,这些民间机构规模相对较小,所发起的共享阅读活动影响范围也相对有限。但也正由于规模较小,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面向的人群相对明确,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分享活动,吸引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交流。
2.特点
共享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个别阅读的群体性阅读,注重读者间的交流和分享,具有知识共享、非营利、公共公开、互助和自愿五个特点。
(1)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共享阅讀环境的核心特点。共享阅读环境以书籍为主体为读者的沟通搭建桥梁,促进读者间知识的共享。在共享阅读环境中,思想的交流碰撞容易擦出新的火花,给人以新的启迪,知识在交流中不断升华,知识的附加值得以提升。
(2)非营利。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其所构建的共享阅读环境是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而对于民间机构而言,其构建共享阅读环境的初衷是出于对阅读的喜爱,追求的是通过读者之间的交流分享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是非营利性的。非营利性将一些营利机构排除在外,强调了共享阅读环境精神层面的追求。
(3)公共、公开。共享阅读环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的,是完全公共、公开的。在这一环境中,人们只要对分享的内容有所感,不论其年龄、学历以及所处社会阶层等如何,都可以表达自身观点和感受。
(4)互助。在共享阅读环境中,参与者不仅可以向具有相同阅读喜好的人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优秀作品,也可以分享自己在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寻求他人的解答,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
(5)自愿。共享阅读环境具有自愿性,参与者出于对阅读的喜爱自愿参与,不具有强迫性。
二、 构建特色化共享阅读环境的价值
1.推动城市化的健康与良性发展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大致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到了后期。1949年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总体而言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198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 19.39%,到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60%[8]。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尽管在绝对数值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就提升速度而言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土地的城市化,还是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城市化。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飞快,加之对城市化规律认识不足、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半城市化为目前我国城市的主要形态[9]。城市化和工业化塑造的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让大量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拼搏的人深刻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漠,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孤单和无助[10]。这些异乡人需要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都市丛林中寻找一个心灵的港湾。
城市不僅是累积和交换物质财富的地方,也是文化滋生和传播的土壤。一个健康、良性发展的城市,不仅能为人们的生存提供庇护,还应为其精神家园提供养分。城市共享阅读环境通过书籍构建一个知识共享、公共公开的社交环境,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图书馆开展文化娱乐,交流思想,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新的文化关系,使城市居民通过学习获得其社会角色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 接受与现代化城市社会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使自己不断适应变革中的城市生活[11]。
2.完善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建立的、非营利的、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和[12]。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机构数量不断增多,文化服务类型不断丰富。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民众提供的是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其目的是满足民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城市人口众多,来自不同阶层的人因为各种需要聚集在城市当中,他们不同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需求是多种多样的。面对这种文化需求量大、文化需求类型繁多的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难做到满足每一个人的文化需求。
民间阅读团体是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重要构成主体,具有小型化、灵活性的特点,它们往往由一群喜爱读书且志趣相同的人组成,整个团体的文化需求比较相近,因此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营造所需的共享阅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少部分人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更有效的满足。民间团体营造的共享阅读环境有效弥补了公共图书馆的不足,完善与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如各地的大学生群体自建了不少以阅读传统经典和国学为主的共享性读书团队。北京大学耕读社以“诵读古代经典,学习传统文化”为建社初衷,吸引了校园中喜爱传统经典的学生,他们一起诵读经典,既满足了自身的文化需求,也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相同性质的还有南京邮电大学读书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乡村中国读书会等。
3.提升公民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迎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素养被视为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 Zurkowski) 最早于1974年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掌握对信息的识别、处理和使用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特征之一。
信息时代下,信息的载体类型更加多样,既包括传统的文字、图片,也包括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这要求人们具备处理复杂类型信息的能力。同时,信息的快速增长对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是人们利用一定环境认知记录信息的过程与活动[13],是人们对记录在书籍中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城市共享阅读环境通过营造一种享受阅读、提倡分享的环境,让人们在大量阅读中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而在阅读中获取的新知识也能为人们在信息处理时提供帮助。信息的网络化、碎片化培养了当代公民的浅阅读习惯,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维习惯,导致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常常是浅尝辄止的,从长远来看,这对人的发展是不利的。共享阅读环境通过读者间知识的交流碰撞,引导读者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培养了读者深入挖掘与甄别信息的能力。
4.提升阅读资源利用率
书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然而作为一种实体存在,书籍的流通成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图书馆每年要花费不菲的资金购入数量庞大的新图书,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有限,读者从图书馆借阅的书籍也有限,这就使得许多优质图书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浪费。同理,对于购买书籍的家庭而言也存在这样的难题。
共享阅读环境所提倡的共享理念,既包括知识的共享,也包括知识载体——书籍的共享。在共享阅读环境中,图书馆可以将本馆闲置的优秀阅读资源输送到其他阅读资源相对匮乏的图书馆;读者则可以通过“共建书单”“以书换书”的形式将自己家中闲置的优秀图书贡献出来,换取自己感兴趣的图书。这样一种闲置书籍的相互共享能够有效提升阅读资源的利用率。
三、 书理图书馆的实践
人们不断在阅读中寻找家园,书籍也为人们的家庭生活增光添彩。以阅读为中心的空间被描述为营养的源泉、舒适的领地、品茶谈话的场所、思考和阅读的空间,让人们重温记忆,激发灵感和思想。书籍不仅提供知识和内容,而且它本身就是纽带,把人们联系在一起。书籍从空间上和思想上为我们的世界架设了桥梁,图书馆与其说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不如说是让我们表达的地方,图书馆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在一起。位于云南大理的书理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在探索图书馆功能拓展、推动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尝试。
1.理念
大理是白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着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传统,苍山洱海的地貌孕育了这里独特的生物环境。这些环境吸引了大量对少数民族文化、自然与户外活动感兴趣的旅行者与定居者。如何把大理打造为一个蕴藏多种文化活力的现代城市,实现本地文化与外面世界的连接,不仅是当地政府的规划蓝图,还是每一个关心这片土地的人的责任。书理图书馆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立的。
图书馆的创办人文林是土生土长的大理人,他生长于大理这块土地,因为喜欢阅读,他有机会走出家乡,到世界各地旅行,到北京创业。这些经历让他获得了与相对封闭的小城生活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通过阅读,帮助更多本地人开阔视野,让大家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了解自己的家乡。文林认为,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是双向的交流通道。所以,他计划先以大理古城的书理图书馆建设为起点,在云南建立100个这样的图书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让这些图书馆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和乡村。让图书馆像一个个火种,给每个城市和乡村带来希望与温暖。经过多年的酝酿与思考,文林在2018年正式创立了书理图书馆。
与人们对图书馆的传统认知不同,书理图书馆不仅是一个免费借阅的地方,还是一个以书会友、兴趣分享、文化和旅行信息交流的聚散地。读者能够以图书馆为平台,通过阅读,扩展视野与观念,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世界。对书理图书馆而言,书籍不仅是商品,它还体现了人和人的关系,具有交互性。因此,书理图书馆鼓励读者“以书换物”“以书换宿”,并通过各式各样的阅读活动将志同道合的旅者集结在一起,用書来联结人。书理图书馆帮助更多的人从文化角度了解图书馆,借助书籍为人们打开一个鲜活的世界。
2.资源
书理图书馆践行共建共享理念,由管理员和共建人负责管理运营。
管理员是指负责图书馆管理的义工和志愿者团队。他们都是以志愿和兴趣为凝聚点的同人团队,按工作时长和参与深度又可具体分为长期义工和短期志愿者两种类型。义工是图书馆的主要管理者,主要由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和有公益项目或志愿者经验的人担任,负责图书馆的运营和宣传、资源的募集、活动的策划等;志愿者主要是途径该地的旅行者和附近对图书馆感兴趣的居民,一般具有临时性。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图书馆日常的维护中,进行书籍的分类、上架、环境和秩序的维护。
共建人是认同图书馆理念,为图书馆提供资源的参与者。捐赠5本书以上即可成为共建人,目前已有2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者陆续赠书成为图书馆的共建人。共建人不参与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但他们的存在让书理图书馆形成“书和人交互温度”的梦想落地。
对书理图书馆而言,资源是联结旅者的重要媒介。然而,除了最初收集的一批书籍,书理图书馆既不买书也不卖书,而是希望通过“以书换物”的方式筹集书籍。他们不追求书籍的绝对数量,而是重视随着书籍数量的增加建立起的与旅者的联系。目前,书理图书馆内主要有书籍、电子资源、读者资源三种类型的资源。
书籍主要来自社会捐助,目前有3000本左右。书理图书馆不强调数量的多少,而以精和优取胜。类型主要以社科、人文、艺术为主,都是近年出版的书籍。电子资源是具有乡土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相关视频资料。读者资源是指以兴趣为纽带的同人群,基于兴趣通过线上的活动小组将不同类型的读者聚合在一起。目前已经有将近十多个读者群,如书友会、围棋小组、诗歌读诵、山野读书会等,拥有读者300多人。这些核心读者分布在不同的城市,涵盖不同的职业,主要集中为20岁至50岁的中青年群体。
3.图书馆的特色
(1)创新性的理念。书理图书馆创新性地采用了图书馆共建的模式,通过“以书换宿”“以书换物”的方式为图书共享理念的落地提供了支持,为民间图书馆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新思路。书理图书馆重视读者资源的开发,以图书馆为媒介,把各种人聚在一起,通过人完成价值的传播,使得图书馆成为一个连接个体与整体、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我的场所,是对图书馆功能拓展的积极探索。
(2)丰富且有创意的活动。书理图书馆成立至今摸索出了丰富且具有创意的活动,目前已经有甲马传习馆、山野读书会、艺术沙龙和图书馆之夜4种类型的系列活动。首先,书理图书馆无条件支持有益的相关民间读书活动,为活动免费提供场地与服务。其次,书理图书馆整合各种专业资源,每星期至少举办一次读书活动。例如,针对文学爱好者的小说阅读写作工作坊,针对围棋爱好者组织的围棋与哲学活动,针对心理咨询师组织的苏格拉底提问法活动……类型多样的活动提升了图书馆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能力。
(3)特色的图书馆资源开发。书理图书馆管理员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书籍资源管理者,还承担着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职责。一方面,管理员要深入当地社会发现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向旅行者介绍其价值并赋予其现代意义;另一方面,管理员也要把外面世界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以恰当的方式引入当地,让当地的居民了解。现在的书理图书馆也是白族甲马文化的传习所,在这里,读者不仅可以系统阅读有关甲马文化的专业知识,观看系统制作的视频资料,还能亲自参与甲马的制作。书理图书馆还针对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制作了甲马的挂历,让有兴趣的读者购买或者以书换取。发展特色馆藏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馆藏精品化和服务优质化[14]。书理图书馆以白族甲马文化为中心的特色馆藏建设既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四、 对城市共享阅读环境的展望
借由书理图书馆的实践,我们看到城市共享阅读环境正在塑造一种以书籍为基础的新型社交理念,打造城市充满书香气息的美好未来。在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对物质的追求已经渗入许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质气息过浓的社交关系给人们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欢愉,当喧嚣和热闹退去,留给人们的只有内心的空虚和面对现实的焦虑。城市共享阅读环境构建的以书籍为基础的社交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书会友”的社交理念,它追求的是人们在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契合,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交关系能够使人更加愉悦与平静,也能够给心灵提供更多的慰藉。
城市共享阅读环境所塑造的未来是美好且令人向往的,但它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对于像书理图书馆这样的民间阅读机构而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金。公共图书馆能够依托自身的场所、馆藏资源和财政提供的稳定资金正常运转,而对于那些凭借一己之力参与构建共享阅读环境的民间阅读团体而言,他们需要自己寻找场地、阅读资源等,这些都需要投入不少的资金和人力。但由于共享阅读环境的非营利性,从中获取必要的资金回报以支撑共享阅读环境的长期发展变得不确定。
城市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城市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决定了一个城市必须具备包容性,允许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存在。这些富有特色、充满正能量的民间阅读团体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弥补了公共基础文化服务的不足。对于这样的阅读团体,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政策上,政府可采取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书理图书馆同时开设有民宿,政府对民宿部分的收入可以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在资金上,政府可从财政中划拨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城市发展基金,采用项目申请制,为优质项目提供帮助,用于支持类似书理图书馆这些在阅读推广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的民间阅读团体。同时,民间阅读团体也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针对不同地域特点采用“图书馆+民宿”“图书馆+特色文创”的发展方式,或者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出版社合作等为图书馆的发展筹集资源,增进共享阅读环境的活力与特色。
|参考文献|
[1]Estelle Ellis, Caroline Seebohm, Christopher Simon Sykes. At Home with Books: How Booklovers Live with and Care for Their Libraries[M] . Potter Style, 1995.
[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通知 [EB/OL]. (2016-12-27)[2021-02-
24]. http://www. nppa. gov. cn/nppa/contents/279/1609. shtml.
[3]陈广金. 浅谈共享阅读及其社会意义[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 (7):19-21.
[4]我国将出台公共图书馆法促进全民阅读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EB/OL]. (2017-04-19)[2021-02-24]. http://www. gov. cn/zhengce/2017-04/19/content_5187427. htm.
[5]李国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历史贡献[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 (6):4-15.
[6]吴添意.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洄游书屋——打造共享阅读品牌//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中国知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会,上海图书馆杂志. 2017年全国中小型公共图书馆联合会研讨会论文集(一等奖)[C]. 2017.
[7]南山图书馆举办“悦读有约”总分享会 7家分馆读者齐聚南图分享读书之乐[EB/OL]. (2018-12-03)[2021-02-24]. http://www. sznews. com/news/content/2018-12/03/content_21252746. htm.
[8]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1-02-28)[2021-02-28]. http://www. stats. gov. cn/tjsj/zxfb/202102/t20210227_1814154. html.
[9]王桂新. 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 人口研究,2013 (6):43-51.
[10]龚长宇,郑杭生. 陌生人社会秩序的价值基础[J]. 科学社会主义,2011(1):109-112.
[11]周和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图书馆建设[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4-8.
[12]高福安,刘亮.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6):1-5.
[13]張怀涛. “阅读”概念的词源含义、学术定义及其阐释[J]. 图书情报研究,2013 (4):32-35.
[14]金以明. 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6):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