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今年要完成70%以上
2021-04-16林锴
林锴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外部形势依然复杂,疫情冲击仍在继续。
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广西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杰云表示,“广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必须站在更高起点,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全区国资国企系统要全力推进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成绩,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
2020年,广西在全国较早出台省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冲锋号”,国企改革取得一系列新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广投集团、宏桂集团、北投集团、国宏集团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柳工集团、汽车集团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
——“双百行动”5户改革试点企业深化综合改革,聚焦治理、用人与激励三大机制关键环节发力,催生发展新动能;“科改示范行动”柳工欧维姆公司和广西路桥集团纳入国家层面试点,打造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创新“领头雁”;促进管理与改革创新良性互动,对标世界、全国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全面展开。
——混改与股权多元化稳步推进,广西国资委监管的各级国有企业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达61.20%。
——全面推行外部董事、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制度,广西国资委监管的15户国有企业全部委派了外部董事,5户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11 户企业委派了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全面完成“僵尸企业”出清,企业办教育、办医疗、办社区等办社会职能移交、厂办大集体改革和“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及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2021年我们要确保广西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完成70% 以上。”李杰云说,下一步改革要抓好责任落实,加强董事会建设,加快选派外部董事,进一步规范董事会运作。积极稳妥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设立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推动集团层面实施混改,继续推动一批子企业实施混改。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进“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经营层实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运用更为市场化的激励方式,鼓励企业领导人员担当作为。探索以基金推动转型升级新机制,放大国有资本在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及品牌建设中的效应。抓好国企改革专项工程,着力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狠下功夫,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
壮大科技创新新动能
广西国资委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措施,推动企业把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先配置到这些重大研发任务上来。2020年广西国资委系统企业新产品产值达到229亿元。
“十四五”时期,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充分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李杰云强调说,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针对广西国有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投入不足等突出问题,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明显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广西国资委下一步将突出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国资国企壮大新动能。加大政策支持引导,继续将研发费用全额视同业绩利润,对创新驱动方面成绩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分,企业核心技术攻关研发投入加倍视同业绩利润;开展协同攻关,支持企业联合各类创新主体开展科技攻关,实现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推动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成为新产品、新服务,加快解决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人才激励,指导支持企业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留住用好科技创新人才,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企业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实行工资总额外单列。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
加快形成监管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广西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新格局加快形成,广西国资委监管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70多亿元。
李杰云表示,要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转变职能、强化监管。深化授权放权管理,动态调整出资人代表履职清单和授权放权清单。定期评估授权放权效果,强化“三重一大”决策监督,加强决策前合法性审查,建立健全决策追溯机制。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构建业务监督、综合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监督工作闭环,推动出資人监督与巡视巡察、纪检监察、审计监督等融合贯通。出台评估评价设区市国资国企工作的办法,构建广西国资监管大格局。推进企业总法律顾问专业化专职化,建立健全企业合规管理体系,督促企业完善内审工作评价方法,加大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审计和整改力度。
广西国资委还将做好企业的风险化解和风险资产的清收管理工作,加强债券风险管控和政府债券管理,严防违约兑付风险,严格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强化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做好企业经济运行月度、季度和年度分析、监测、调度,将归母净利润、营收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技术投入比率等指标纳入经营业绩考核,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抓好党的建设,推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多做一些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全力以赴,抢抓宝贵时间窗口,确保一季度起好步、开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