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风浓雨浓情更浓
2021-04-16
心中有光,不惧路长。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来自国有企业的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 一村一村驻点,一户一户走访,一项一项落实,为贫困地区村民架起了一座一座连接理想与现实的桥梁。
致富路上领头人
脱贫攻坚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国有企业扶贫干部来了。一步一步走,一条一条记,一件一件做。他们带领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始奔向美好的生活。
事例一:
王锁军——中建路桥集团驻村扶贫干部当起了农产品推销员
台路沟乡石头囫囵村位于张北县西南部,地处河北高山地带,平均海拔1430米,共有4个村民小组,202户465人,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和养殖。农作物收成不稳定、交通严重闭塞、生态环境脆弱,青壮劳动力短缺是这里致贫的关键。
来自中建路桥集团的扶贫干部王锁军和驻村工作队,为了给这个村找出一条脱贫致富路,遍访村民,广纳意见,彻底摸清村里的发展优劣势,在此基础上,帮助村“两委”起草了脱贫致富计划书。
通过集体大讨论和反复科学论证,王锁军和驻村工作队最终帮助村里确定了一个致富项目——胡麻油生产。有了目标,就有了更大的动力。他们开始挨家挨户宣传种植胡麻的好处。尽管不断碰壁,经受各种委屈与不理解是家常便饭,但一想到驻村帮扶的“初心”,就马上能“忍辱负重”,咬紧牙关坚持。
为形成胡麻产业链,帮助村民不仅能种的好,更能卖得好,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他们还专们做起了推销员,帮助村民联系客户。从2019年初第一批胡麻油产出到现在,产品已在全国多个城市打开了市场。
事例二:
翟志彪——“右玉羊肉”背后的合作社牵头人
翟志彪是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老千山风电场的安全员兼老千山银子咀风电场党支部书记。2019年7月,根据扶贫工作安排,翟志彪到山西省右玉县二三墩村挂职扶贫。
二三墩村位于右玉县西北端50公里,背靠古长城,与内蒙古凉城县接壤。全村在册人数96户211人,其中贫困户21户共38人,人均年收入仅2100元。
还没进村前,翟志彪就知晓“右玉羊肉”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适合打出品牌优势。经过他的调研,发现二三墩村位于两省区交界之地,山大坡多,自然牧坡广阔,水草丰美的独特地理优势,非常适合大规模生态养殖。
村里的“养殖大户”王世英养着30多只羊,种着100多亩地,3个孩子都在上学,一个高中、两个大学,家里的全部收入刚够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王世英很想多养点羊,再放几只牛,增加收入,但苦于没有资金。翟志彪了解情况后,组织5户有同样想法的家庭,协助村支部牵头成立了村养殖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翟志彪积极联系当地金融机构,帮助养殖户办理小额贷款,扩大养殖规模,短时间将散户养殖提升为具有1000多只羊、80多头牛的规模养殖。同时,翟志彪沟通协调集团公司的电商平台帮助销售羊肉。有了稳定高质量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信心,养殖合作社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中,为村民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事例三:
孙玉伟——“蜜蜂书记”采蜜忙
2018年12月4日,孙玉伟作为中建集团派出的扶贫干部,挂职甘肃省康县张家河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孙玉伟立即“问计于民”,主持召开张家河村全体党员大会,寻求致富良方,并通过入户走访详细调研了全村的人员结构、产业现状。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孙玉伟规划了一个以“香菇配蜂蜜”特色产业为主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带动全村精准脱贫。
优质土蜂蜜是张家河村一大特产,因是中华蜂采得百花所酿成的蜜,故称“百花蜜”,质优味美、营养丰富。但以前村里没有销路,导致“酒香也怕巷子深”,只能卖给中间商,利润微薄。此外,张家河村气候温和湿润,常年雨量充沛,十分适合食用菌生长。于是,孙玉伟与村委会商议,决定将蜂蜜养殖与食用菌种植发展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5个大棚2年时间就回本钱,第3年就赚钱。”为了让村民参与到集体经济中来,孙玉伟每天走街串户,给村民讲解食用菌的未来发展前景并分析收益。食用菌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孙玉伟算了一笔账,建造5个香菇种植大棚整体投入成本约13万元,一袋香菇按照市场价10元算,扣除人工费等成本可以净赚4元,五个大棚年产1.5万斤,每年净收入可达6万元。
收益算清后,村民很快就响应了孙玉伟的号召,加入到蜜蜂养殖和香菇种植中来。仅一年时间,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益。看着蜂蜜与香菇特色产品大丰收,村民喜笑颜开,再没有了曾经的烦恼。
事例四:
吕宝龙——内蒙古一机集团驻村书记“点菜式”扶贫,开胃又解渴
内蒙古一机集团吕宝龙是驻包头市固阳县大圐圙村第一书记。自2017年担任大圐圙村第一书记以来,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劳务、农产品等市场结构性需求导向,先后引进生猪养殖等农牧产业,为村民提供数10个就业岗位,不仅解决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而且为村民提高了经济收入,基本形成了“点菜式”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了由“输血”变“造血”。
截止2019年底,大圐圙村由过去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提升到8000元,翻了2.6倍多,從根本上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事例五:
罗明元——让上花村焕新颜的“美容师”
走在贵州省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的小道上,哞哞的牛叫声随处可听见,诱人的三红蜜柚遍布山间,粗壮的大血藤迎风摇曳,累累的翠李绿得喜人,硕大的食用菌朵朵可爱……上花村的产业随处可见,生机盎然。村民都夸:“这都是罗书记的功劳。”
村民口中的罗书记何许人?罗书记,本名罗明元,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贵州省分行的一名职员,2016年被选派到天柱县高酿镇上花村任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三年多来,罗明元把落后的上花村变为先进村。
上花村有13个村民小组699户2761人,罗明元刚驻村时建档立卡贫困户284户104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7.95%,是天柱县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以前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年轻人外出广东、浙江等地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居多,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村民要脱贫,发展产业是出路。”罗明元说。罗明元驻村后的第二件事就是发动村民发展产业走脱贫致富路。2016年,罗明元发动返乡创业青年龙志勇,吸纳社员15人,创建上花村永栋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养黄牛37 头,社员年人均收入4000元;2017年,罗明元发动致富带头人吴育胜流转土地116亩,种植三红蜜柚8000 株,解决村民就业20人,年人均务工收入6000余元;2018年,发动圭大、克烈、良瑞、瑶江、座寨、卜洞、硝洞、春花等8个出列村,整合资金569.5万元,流转土地106亩,种植香菇90多万棒,发展食用菌产业,覆盖8村310户1225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截止目前,上花村的产业有烤烟、大血藤、稻花鱼、食用菌、肉牛、生猪、土鸡、土鸭、蜂蜜等10余种。村民走上了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
金色童年织梦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是教育扶贫。
“扶志、扶智、扶技”。对于受帮扶的贫困村来说,国企扶贫干部是致富领头人,更是帮助村民群众从思想上拔掉“穷根”的织梦人。
事例一:
高锋——“爱心书屋”圆林洞村孩子的梦
高锋是南方电网广东中山供电局派驻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南街镇林洞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是乡村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高峰在了解村民们的需求后,确定以“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为立足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走近村民讲党课,务实事,从文化精神层面及时补位、造血帮扶。
一方面积极提升乡村文化基础建设,改善林洞村的村容村貌,营造农村新风尚。另一方面则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让林洞村的孩子们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文化、教育、科技等与满足村民求知求富求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做到既扶技能又扶素养,既扶志气更扶信心,推动行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爱心书屋的成立,搭建了一个传递温暖的平台,让村里的孩子可以有更多机会阅读到课外书了。”村委委员欧宗庆说。
2020年9月17日, 在高峰的牵头下,由中山供电局为林洞村筹建的“爱心书屋”正式揭牌成立了。该书屋由中山供电局员工自发爱心捐款,集资建设,共计筹得爱心图书1000册,书屋内购置了书架、足球、跳绳、围棋、飞行棋等文体物资,为村民们打造精神乐园,解决村民们“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
“我们很开心啊,以前天黑了就回家睡觉,很少出来。有一天高书记说大家一起来跳舞,我们都不愿意,没想到他先扭了起来,大家就跟着跳了。”跳着广场舞的曾姨对着腼腆的高锋说道,“现在我们经常组队出来跑跑跳跳,身体健康了不少。”
广场上发出滋滋杂音的手推音响播放着舞曲,高锋领舞下的村民们,正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迈着步伐,向着美好生活出发,奔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
事例二:
胡成——在高原上客串老师送知识
胡成是国家能源集团国电格尔木光伏发电公司副总工程师,当他得知集团公司选派扶贫干部驻村的消息时主动请缨,选派到青海省曲麻莱县麻多乡巴颜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
巴颜村距曲麻莱县城240公里,全村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含氧量只有海平面60%,交通客运不通,全村不通电,也没有通信网络信号,是一个深度贫困村。
胡成是个闲不住的人,看到藏族牧民家的孩子学习有困难,他就义务当起了老师,利用周末时间,给学生补课,教他们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培养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拥有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教会他们下载APP,在网上学。恰好这次疫情期间,这些知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客串老师的时候,不管是本村还是邻村的孩子,胡成有求必应,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真正让教育脱贫惠及每个学子。学生才仁巴丁说,经过胡成辅导,物理和语文成绩有明显提高。
胡成还经常到县教育培训中心,与在那里学一技之长的学员谈心。胡成对学习烹饪的村民西尕拉毛说:“政府花费心血为大家搭建了学习的大舞台,国家能源集团每年投入400 万元培训经费,你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有了一技之长就能找到工作,以后一家人生活就不成问题了。”
胡成还给予学成后的村民们就业方向的指导,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爱学好学的热情。他鼓励牧民拓宽增收渠道,说服牧民外出务工,使建档立卡户明白国家补贴只能保证基本生活,不能发家致富,要想过上好日子,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只有靠自己努力。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烹饪的西尕拉毛、学修车的索南扎丁、学裁缝的来措等人都找到了理想工作岗位。
事例三:
蓝波——為安宁村的孩子带来梦想和希望的年轻人
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定点扶贫村是广西省柳州市融安县安宁村,蓝波是该公司派驻安宁村的第一书记。
蓝波在大学学的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妥妥的一枚理工男。初到安宁村时,蓝波的心情有些忐忑。其实,心情忐忑的不止他,还有安宁村的群众:“这个年轻人能给村里干什么?”“我们有事跟他说有用吗?”——毕竟这是一个刚30出头的年轻人。
驻村一段时间后,蓝波观察发现,虽然村子已经脱贫了,但村里部分孩子的状态变化不大,学习热情不高,父母操心生计,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导致这些孩子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
作为一名硕士毕业生,蓝波深知知识的力量,他觉得扶贫工作不能光盯着大人,忽视了孩子。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有了这个想法后,蓝波很快就付诸行动。他先是通过柳州供电局组织了多批青年志愿者一起搭建起线上线下教学平台,义务帮贫困生辅导功课。村里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
但蓝波觉得,辅导功课能为孩子们一时提高成绩,而更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心里种下梦想和希望。为此,他和青年志愿者组织了“圆梦微心愿”活动,定期到安宁小学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我想给奶奶添一件棉衣”“我想听听演唱会”……稚嫩的童声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棉衣、书本,这些城市里孩子们不会缺乏的东西,在贫困地区却是孩子的心愿。”
心愿清单物资很快就筹集完成,但演唱会怎么办?
蓝波和志愿者带上了吉他等乐器,现场为孩子们办!此外,他还联系柳州供电局组织“安宁村小朋友暑期看电网”活动,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到城市里看看。
事例四:
廖文广——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提升教学质量,创造隆安县30年教育史未有之变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有个遍布碎峭岩的丘陵地带——大石山区,这是国家级贫困县隆安县所处的环境,它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治理县。
孤峰殘丘,自然环境恶劣、耕地面积稀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隆安千年贫困的原因。
2017年初,中粮集团员工廖文广接下了这个贫困发生率达18.5%、传统农业贫困县的对口扶贫任务。
作为贫困县,隆安县的教育经费非常短缺,贫困学生相对集中的初中、高中学校存在大量软件、硬件短板。中粮集团将1/3 的帮扶资金用在隆安县的教育扶贫上,通过提升初高中的软硬件建设,间接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廖文广利用帮扶资金为隆安县中学购置了18套“交互式教学一体机”、建设了集合66个云课堂终端的网络教室,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为隆安2800多位贫困学子提供开放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以及海量优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除了软件的提升,廖文广还实施激励教育,激发贫困学生的学习动力,对隆安中学50名贫困学生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另外,用“中粮助学金”资助108名贫困大学新生,手牵手呵护隆安县的贫困学生,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减轻贫困家庭负担。
在隆安县那桐镇初级中学,廖文广针对该校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实施新建教学楼、运动场重建项目工程,为该校新建一幢4层12个教室的教学楼,修建200米塑胶跑道及重建3个篮球场,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环境。
“在教育上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将获得沉甸甸的回报,虽然这些教育帮扶措施回报暂时无法量化,也无法厘清教育帮扶在其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但功成不必在我。”廖文广对隆安县教育事业的点滴进步都由衷自豪,他逢人便说,仿佛自己就是地道的隆安人。
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隆安县中学和那桐镇初级中学的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在高考中,隆安县中学已经连续两年(2019年、2020年) 有两名学生以优异成绩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而考上985重点大学的学生更比往年大幅度增加,这份教育成绩单在隆安县近30年教育史上从未有过。
美丽家园建造人
多年来,在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乡村旅游热了起来。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的农家乐成了乡村脱贫致富的选项之一。
但是,有些地区不通电、不通网,或处于深山老林,或是地震活跃带,有的荒漠化严重,有的饱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干脆就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更不要说发展乡村旅游了。这些因极度偏僻而致贫的地区, 怎么办……
事例一:
王平——白灵山上步履艰,“三顾茅庐”只为村民更好的生活
中国电信盐源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平被派驻到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泡尔湾村担任第一书记。
此前,泡尔湾村的村民大多居住在4000多米高的白灵山上,气候寒冷、交通不便,过着原始的种植放牧生活。白灵山也是县城主要的水源涵养地,为保护水质,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政府对泡尔湾村作出整体易地搬迁到山下平坝进行集中安置的决定。
王平了解到白灵山上杨拉倮等10余户村民不愿意搬迁。为了做通村民的工作,他揣上馒头,背上开水,冒着严寒,沿着陡峭的山路向白灵山挺进。辛苦爬行3个多小时后,衣衫湿透,不料却扑了个空,杨拉倮不在家,家人说他下山给孩子送衣物去了。
经与邻居走访交谈,王平了解到村民跟杨拉倮不愿意搬迁的原因。这里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故土难离,加之山上有自家种植的花椒要照看,也方便放羊。杨拉倮是邻居眼中的能人,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是搬是留,大家都看他的意思。
摸清村民的想法后,王平拿出“三顾茅庐”的决心与韧劲,一次又一次地爬上白灵山,与杨拉倮拉家常,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介绍已搬迁村民的生活改善情况,告诉他搬到山下可以住上新房子,方便孩子就近上学,村里也会帮助找工作,解决后顾之忧。同时,王平还侧面找他的亲戚帮忙做工作。
山上气候多变,上山时是大太阳,一会就遇瓢泼大雨,滞留在山上的王平干粮吃完了,只能刨几个土豆烤熟充饥。第一书记的坚持,亲戚的劝说,最终打动了杨拉倮,他和山上的村民一起搬到了山下的新家,开始了新生活。王平和村两委到县城及周边多方协调联系,介绍村民们到餐馆、工厂打工,或根据时节帮助产业大户采摘苹果、花椒,收割烟叶等挣钱,确保村民生活有保障。
事例二:
和晓宏——进组入户动员整组搬迁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嘎拉博村是中国电信怒江分公司的定点帮扶贫困村,和晓宏被单位委任为公司办公室(扶贫办)副主任,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挂联户帮扶工作,还要完成全单位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
在扶贫工作中,和晓宏经常进村入户,少则三四五,多则五六天,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一起,白天进组入户,开展贫困户人口、收入、产业、宅基地定位等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工作,为农户安装社会扶贫APP软件。晚上回到村委会,整理资料、填写表格、信息数据系统录入,往往忙到深夜才休息。
和晓宏多次入村调研,积极协调嘎拉博村的生产便道建设、农户产业发展等事情。和晓宏负责的4户挂联帮扶贫困户都住在嘎拉博村偏僻的馬古当小组,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涉及整组搬迁。一开始,大部分农户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愿意搬迁,和晓宏与同事们进村入户反复做动员工作,最终,他的4户联系户均已住进安置点的新房里。
不仅如此,和晓宏还及时联系协调有关单位和驻村工作队,为挂联户余学清争取到护林员岗位,为李向东争取到河道管理员岗位,让他们搬迁后,能够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事例三:
肖杰才——江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全靠拼命三郎的“加法”
在江华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中,时任湖南建工集团一公司总经理肖杰才面对15个安置点、近30万平方米的施工任务,提出用“加法”应对,加大指挥调度、加大人员力量、加大资源调配、加大作业时间,并在各工区启动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奖优罚劣,掀起施工高潮,确保整体工期目标全面实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的努力换来了项目进度,但肖杰才却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突发急性重症胰腺炎,出现了腹痛难忍、持续呕吐等典型症状,住进了县人民医院。
入院当日,因病情紧急需转院至湘雅二医院,在途经项目部门口时,肖杰才还示意停车,与项目负责人交代后续工作。转院途中,病痛稍微缓解就马上拿起电话询问工作落实情况。住院期间,他又放心不下项目进度,多次与公司领导、项目负责人交流,叮嘱注意事项。
那次住院,“整整31天,肖总廋了近20斤,手却因打针肿得不成样子,还惊动了家人。”一公司员工回忆说。
无情未必真豪杰。这位拼命三郎,在带领一公司员工摸爬滚打的征战中,慢慢温软起来。
“肖总做事雷厉风行,为人豁达大度,挺会为别人着想。”同事们很能感受到这一点。
在寒风冷冽的凌晨,肖杰才总会领队带着施工人员给每一位晚上坚守在岗位的工人送去驱寒的姜茶,一碗碗热腾腾的面条“加个蛋”,小小举动大大地温暖了每一位员工的心窝。项目赶工期间,由于管理人员增加,在临时租用的民房里没有热水器,他又要求项目部及时提供热水,让大伙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没有生活之忧。
经过两年的大规模建设,湖南建工集团一公司所承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实现了顺利交付,共完成了46个安置点、55万平方米、产值13亿元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使得近4000户困难群众有了温暖的新家,写下了新时代国企担当的生动实践。
搬迁群众住得好不好,房子有没有出现质量问题,肖杰才始终牵挂在心。他常常利用工作间隙走进搬迁户家中,与当地老百姓聊家常、问诉求,特别仔细倾听对房屋质量问题的意见,掌握入住满意度情况。
事例四:
沈先祥——为村民安居,不再一场大雨让房子脱一层“皮”
布拖,在彝语中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位于凉山州东南部,是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半农半牧县。伟木村坐落在距布拖县城65公里的大山之中,辖5个村民小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74户378人,贫困发生率超过四成,属于典型的国家深度贫困地区。
2018年,沈先祥从中国电建成都院监理工程师,转换到扶贫干部角色。来到伟木村之前,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他第一次走进伟木村,便意识到脱贫攻坚的艰巨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
村里到处是用泥、石块和木头砌成的土坯房子,早已破旧不堪,一场大雨就能让房子脱一层“皮”。当地以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天灾年一旦出现,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为了生活,村民选择在外流动,导致劳动力严重缺失,病贫户、老贫户和返贫户在村里相当常见。
目睹小山村一贫如洗的现状,走在梁子上硬生生踩出来的小道上,沈先祥十分痛心。刚到伟木村,驻村工作队租用两间民房作为扶贫办公点。为了迅速进入状态,沈先祥不等不靠,自掏腰包购买了电脑、台灯、桌子等办公必需品。
沈先祥明白,只有沉下心,与彝族同胞打成一片,才能更好精准扶贫。
他记不清走过多少次泥泞的道路,爬过多少回村民赶场翻越的山头,住过多少日岌岌可危的土坯房。夜晚,每当沈先祥记录完当天的扶贫日记,不蔽风雨的土屋总是让他愁绪满怀,扶贫计划的第一步逐渐浮现脑海:安居才能乐业,首先要帮村里建造安全用房。
伟木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地势险恶,山上水源匮乏,建设难度大。“打赢攻坚战不容易,但绝不能轻言放弃”,沈先祥在村中召开的规划选址会上鼓舞大家。即使已是秋天,这里的紫外线依旧强烈,沈先祥忙碌起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脸庞挂满汗水,胳膊晒得黝黑,他无数次爬上半山勘测选址。做工程监理的专业经验,让他在扶贫道路上更得心应手。
“脱贫攻坚,关键是人,核心在行动”,每当遇到难题,沈先祥总是这样激励自己和工作队的同事。通过近半年的筹划和准备,伟木村安全住房、村幼儿园、村卫生室、村文化坝子的建设全面启动。
“丁真现象”推动人
近几年来,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热起来。2020年冬天,20岁的“甜野男孩”丁真“乘风”走红,成为一月吸粉近700万的“顶流”。丁真的爆红,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以及理塘县。某票务公司数据显示,理塘的搜索量因“丁真现象”增加了620%。
正是“丁真现象”,让无数扶贫干部找到了扶贫新路。
事例一:
段玉平——“红色旅游”为改则县带来新生机
2016年7月,中国移动江苏公司盐城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段玉平响应国家号召,前往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对口支援。
到达改则县的当月,段玉平在参观先遣连革命遗址时得知:1950年,由136名官兵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翻越昆仑山,将五星红旗插上改则县。由于高原反应和补给中断,先后有63名官兵壮烈牺牲。
作为分管旅游的副县长,段玉平想结合这段历史规划红色旅游。由于时隔久远,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并非易事。寻访知情人、查找相关资料,一年多时间里,段玉平奔波千里,终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改则县先遣连革命纪念馆。
这段热血历史,也一直鼓舞着扶贫路上的段玉平。进藏后,他记忆力衰退,视神经衰弱,左心房左心室肥大、三尖瓣血液回流……但他说:“有机会在祖国最需要共产党员奉献的地方工作,这是一种特殊的历练。”
他说过的话,都在行动里。组织收购牧民用珍贵草药手工做的藏香,注册商标后销售,打造“麻米藏香”品牌;建设“旅游产品商店”,集中展销羊毛衫、围巾等土特产品。截至2018年底,改则旅游产业盈利超100多万元。说起那里的特色商品,段玉平到现在都如数家珍。他经常向身边的亲朋同事推销改则的土特产品。2020年,盐城国寿、盐城中石化等爱心企业,感动于段玉平的援藏事迹,还主动购买了10万多元的扶贫产品。
事例二:
冯光明、王晓峰——一企一村,北京建工四建牵手延庆下垙村共走致富路
下垙村位于延庆区东北部白河堡水库的南岸,平均海拔在610米,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村子地处生态涵养区,农作物及果品的口感都甘甜纯正,皆为纯绿色有机食品。
在香营乡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当时北京建工四建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冯光明的协助下,积极引进社会资源,于2018年5月份流转土地409亩,其中村里60余个农业户,留下了50余亩的“乡愁”之地,继续延续着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情缘。
从这开始,作为对口帮扶的四建公司的职工们有了口福。第一年,村民们自己种植的谷子熟了,冯光明在村子里一转悠,得知村民们留下自己吃的之外,还剩下1500多斤呢!冯光明心想:要是把绿色有机的小米卖给四建公司食堂,既能让广大职工吃上纯正的绿色食品,还能使村里乡亲们增加收入,岂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说干,就干!冯书记的一个电话打回公司,第二天,两辆面包车就开进了村子里,把大家剩余的小米以有机食品的高价全部收走了,现金当场点清。村民们乐了,吃着下垙村粘稠浓香、口感极佳的小米的四建公司职工也是赞不绝口:“嘿,这才是小米的真味道!”随之带来的是,能不能咱个人也买点,给家里的老爹老娘也尝尝鲜啊!
当这话传到了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李长晓的耳朵里,李主席也是灵机一动,随即与下垙村党支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馮光明进行联系,双方达成了口头“农产品销售帮扶协议”,明年村里接着种小米,余粮由四建公司工会全收购,当作对职工们的节日福利发放给职工。
第二年秋天,四建公司总部和许多京内项目部的职工们不仅在单位吃上了下垙村的绿色有机小米做成的早餐粥,而且在国庆节的职工福利里加上了一袋5斤装的下垙村的小米。掂量着小米的那份手感,四建职工的满足感写在了脸上。
小米吃进胃里,香在心头。这年新任第一书记的王晓峰在延庆区种子站的启发下,又号召村民种上了甜糯玉米。8000多元的种子钱,四建公司按扶贫项目支出给掏了。这不,2020年是个丰收年,四建公司京内的各项目部工会主席们就纷纷开着车到下光村去拉老玉米。配上王晓峰书记在现场的视频直播,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近40000根老玉米就到了广大职工的手里和各项目部的大食堂里,村民们的手里又有8万元现金进了口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居家的村民们在第一书记的组织下,请来了师傅,手把手地教起编织的手艺。村里的大婶、大妈们也是聪明,没两天工夫手工编织的手艺就学到了手。不到一个月,200多双色彩艳丽、花型精美的拖鞋就摆在了晓峰书记的面前。
“主席,公司工会能买咱村的村民编织的拖鞋吗?”王晓峰的电话直接就打给了工会主席。工会主席也正在为女职工们的节日礼物在发愁,双方是一拍即合。三八节,200多名四建公司女神们的脚上就穿上了来自下垙村的“帮扶拖鞋”,这个消息在建工集团内的兄弟单位间传开,下垙村的拖鞋有点供不应求,到五一节,总共710多双拖鞋,陆陆续续地到了集团公司机关、三建公司等单位女工的脚上,4.2万余元的销售款进了大婶大妈们的口袋里。
谈起这两年“一企一村”的消费帮扶,公司工会主席李长晓说:“和下垙村进行结对消费帮扶,既帮助了村民脱低致富奔小康,也丰富了咱们企业职工的福利,这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我们要继续做下去!
事例三:
周丽锋——“带货主播”为黄花菜拓宽销售链
黄花菜的种植,改变了河南省三门峡市北沟村村民以往依靠烟叶种植的单一增收模式。但黄花菜销售问题如何解决,可难坏了北沟村的村民们。
水电十一局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组织驻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完善黄花菜产业购销链条,同时积极从企业内部想办法,采取“以购代捐,消费扶贫”的方式,订购黄花菜干品53万元,有效解决销售难题,确保群众收益。
与此同时,2020年7月1日,一场热闹的“致富黄花、爱心扶贫,水电十一局在行动”直播活动在北沟村文化广场拉开帷幕。
“黄花菜具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的作用……大家放心,我们推介的这些黄花菜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你们多多下单就是对我们脱贫攻坚最大的支持。”水电十一局驻卢氏县杜关镇北沟村第一书记周丽锋变身“带货主播”,为北沟村村民自己种植的黄花菜代言。
“这是我第一次网络直播带货,特别紧张。带动农村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我选择驻村第一书记这份工作的初心。今天又恰逢党的99岁生日,把我们北沟村村民种植的黄花菜销售出去,提高大家伙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就是我送给党的生日礼物!”说到这儿,周丽锋笑开了花。
事例四:
张勇——以订单农业为助推器,当好市场“开拓员”
大雄村,四川省定贫困村,位于开江县讲治镇福临山区,由于基础建设薄弱、农产品销售困难、村民思想观念僵化等因素,一直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导致贫困户难以摆脱贫困。如今,该村入村道路宽敞平整,村民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房,种养殖业发展迅速,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川煤集团派驻的第一书记张勇的辛勤付出,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张书记,你如果能解决我家喂养的熟食猪、跑山鸡的销路问题,那就太好了,这样我们就能安心喂养,没有后顾之忧了!”张勇在一次入户走访时,与贫困户张光祥拉家常了解到。
常居城市的人都知道,熟食猪、跑山鸡一直深受城里人的喜爱,大雄村的畜禽都是用粮食喂养,不仅绿色健康,而且定期防疫,吃着安全放心,于是决心要为大雄村畜禽销售打开一片市场。
2018年5月18日, 通过“ 订单农业”的形式张勇将张光祥家的两头猪卖了去,价格8元/ 斤,比市场价5元/ 斤高出3元,两头大肥猪675斤共计5400元,比市场价高出2000多元。張光祥拿到钱后,非常激动,一个劲的表示感谢。
“订单客户”笑道:“这是你们应该得到的,我们在城里面想买这种猪是相当不容易的,即使能买到,价格也比这个价格高,我们双方都能得到实惠,明年你再喂两头,我们还会在你们家来买猪肉”。
要做好“订单农业”,必须对本村情况底数摸清,于是张勇将各养殖户家中的畜禽数量、饲养周期与川煤集团职工、市场客户购买意向等情况进行汇总分类,按照“订单式”农业的模式,组织供需双方签订购买协议。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不但让养殖户吃上了“定心丸”,而且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8年至今,张勇为大雄村成功签订农产品购买协议60份,订约高山大米16万斤、跑山鸡1830只,羊200头,生猪50头,蜂蜜500斤,实现了“订单式”农业的循环发展。
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了供需双方合作共赢,即使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撤离大雄村,这种合作关系依然存在,要让“订单农业”成为大雄村致富增收的稳定渠道。
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推动大雄村村民自身“造血”功能,因地制宜,深挖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绿色品牌,提高村民收益,让“穷乡僻壤”变“金山银山”,助推大雄村向高质量发展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