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握经济发展机遇?

2021-04-16余淼杰

国企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率经济发展

余淼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两项重要判断:

第一,随着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顺利完成,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迈进了新的一步。

第二,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另一方面,外部环境进一步趋紧,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蔓延,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此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对中国经济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尽管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大于挑战。这主要体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和脱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腾飞,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

以不变价格衡量,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在过去的70年增加了174倍。以美元现价计算,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在2014年就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从人均GDP的角度看,我国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我国2019年财政收入为19万亿元人民币,在过去70年间,实现了年均12.5%的增长。从商品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2019年的商品贸易总额是4.62万亿元人民币,70年间增长了2380倍,位居全球第一。从“引进来”的角度看,我国2020年接受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为1350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二。从“走出去”的角度看,我国2019年对外直接投资将近1400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第三。

在过去的70年间,我国经济常年保持较高的速度增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10%左右。在2001年到2008年的這段黄金时间,中国经济的增速甚至超过了10%。目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外需疲软,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有所下滑,但仍然能够保持在年均6%左右的增长水平。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我国经济表现出了强劲的韧性,率先从全球经济下行中恢复,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率的估计是1.9%,中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

另外,我国每个省的经济规模其实类似一个国家,且省份的经济规模还在快速提高。比如,广东省3年前的经济总量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总量相似,现在与韩国的经济总量相似。治大国如烹小鲜,巨大的经济规模和多级行政管理体制对有效治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反映出了我国经济增长取得伟大成就的珍贵与不易。

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采取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宏观政策。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我国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为建立工业体系,实现民族独立和国防安全,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这恰好符合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人口较多导致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中国经济外需疲软,我国适时调整,转向了以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战略。今年,我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四五”规划说明中对“双循环”进行了多次的诠释和说明。可以说,务实求真和与时俱进是我国宏观政策设计的底色。

第二个方面是我国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曾经占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开放早期,我国通过参与加工贸易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在全球贸易中获益颇丰。20世纪90年代同期的印度,其GDP是中国的8成左右,但由于其错失了发展加工贸易的契机,目前其GDP只占中国的1/5。

加工贸易的进入门槛较低,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以近年为例,我国有8亿人的就业,其中第二产业就业占比为29%,即有将近2.4亿的人在第二产业工作。其中1亿人在制造业工作,在这1亿人的制造业就业中,加工制造业至少贡献了两千万的就业岗位。

第三个方面是我国的汇率机制非常务实。国际金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表明,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独立的货币政策(即独立的利率)和汇率稳定。即在这三项政策中最多只能选择两个,不能选择三个。

换言之,如果选择独立的货币政策时,在汇率制度上有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两种选择。如果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如果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就必须允许资本的自由流动。

我国在2005年以前,选择固定汇率制度,同时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在2005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后,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并逐步开放资本部门。

我国脱贫攻坚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为全球减贫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 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在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是重要的议题。效率是指通过改革开放把经济蛋糕做大,提升经济规模;公平是指通过二次分配、减贫脱贫扶助来降低收入的不平等性。

解放以前,我国有97% 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我国还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义务教育覆盖率等指标上实现了长足的进步。

具体而言,中国经济的脱贫路径是渐减的一条线,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困率在不断地降低。而不像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贫困率就不再下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对脱贫的作用对象和贡献是不同的,但都呈现为正面的影响。

1978年以前,我国的减贫成就主要体现为以教育、卫生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改善为主要标志的非收入性贫困的极大缓解,同时1978年之前的减贫工作为后续大规模的收入性贫困的减少奠定了基础。

1978年以后,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家有能力进行更大规模的转移支付,从而进一步推动脱贫事业的发展。数据显示,1978年到2000年,我国的贫困率从97.5%下降到49.8%。2005年贫困率下降到30.2%,2010年贫困率下降到12.7%。2020年,我国的贫困率降低到0.3%,脱贫事业实现巨大成就。

我国的脱贫经验可以从四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个阶段指197年到1985年,政策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驱动的减贫模式,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市场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来实现脱贫。这一阶段,我国贫困人口从2.5亿降低到1.25亿。

第二个阶段是从1986年到2000年,政策主要关注地区脱贫,通过农业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来实现脱贫。

第三个阶段是国家主导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脱贫模式。

第四个阶段是2012年以来推广的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具有以下5点重要特征: 第一, 实行“ 第一书记挂帅”的集中统一领导机制,从而能够克服条条块块的行政壁垒,保证政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时通过“五级书记挂帅”, 整合政府资源, 克服行政系统内部的摩擦,将资源迅速的转向最需要的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

第二,建立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识别登记系统。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甄别贫困户的标准,确保能够覆盖到每一位贫困户。

第三,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扶贫手段,以确保扶贫效果的精准施策,避免扶贫资源使用的偏离和错配。

第四,创新扶贫方式。

第五,对贫困退出引入了严格的第三方的独立评估,监督保障脱贫攻坚战政策的有效性和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贫困率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经济
现代日本社会收入差距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