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2021-04-16金晓燕任广乾罗新新
金晓燕 任广乾 罗新新
(1.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并形成以外循环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效果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得到进一步强化,无论工业总产值还是出口总额,中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进而带来外需下降,加上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使得先前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了限制。其次是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要素成本不断上升,进而导致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出口优势逐渐减弱,加上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等,都促使我国需要形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鉴于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理论界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进行了重新思考与定位,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营商环境改善等,不断探索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外循环为主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转变[1]。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加剧以及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过程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
在双循环发展模式下,企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中,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关键的战略支撑作用。作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在协调经济健康发展以及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国有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均提出了具体规划,以此保障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成效。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做了明细化和具体化,这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会改变国有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外部条件。当前,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仍受制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国有企业需要抓住发展机遇,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突破的理念,根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要素和环境变化,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效率,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王绛、刘瑞分别探讨了国有企业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以及国有企业在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环境变化时如何应对[3][4]。冯璐、邹燕和张泠然从国有资本差异化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双循环格局下的竞争中性以及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影响[5]。刘勇和李丽珍、文宗瑜分别研究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路径以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驱动因素和竞争定位[6][7]。杜创从声誉、竞争与企业边界的角度探讨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国有企业的重组问题[8]。黄速建等、肖红军从目标状态和发展范式两个角度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界定,并从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重约束性三方面总结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构建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框架[9][10]。虽然以上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以及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但多偏重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制度环境分析或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范式研究,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制度及环境动因如何作用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外部治理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内部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国有企业制度效能和竞争力提升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带来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的发展根植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从市场和制度两个方面重塑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素。黄炎、张平和杨耀武都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改变外循环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将会在新基建、技术创新以及新消费需求等方面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外部机遇和动力[11][12][13]。同时,国有企业的发展要嵌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有企业存在规模较大但竞争力不足、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市场主体活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给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机遇
1.新基建将成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中,投资、消费和出口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先前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出口曾经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深化以及贸易冲突加剧的国际环境下,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显著,其中,新基建投资将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动力。以5G通信为基础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将会构架起整个新基建基础,重塑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新基建投资不同于传统的“铁公基”投资,新基建通常需要巨大规模资金的投入,且见效慢、收益周期长、风险较高,民营企业往往难以承担,而这却是国有企业的天然禀赋和机遇。新基建投资虽然见效慢却往往是百年工程、世纪工程,具有长远的可持续性效益,能够产生赋能效应和乘数效应。从信息基础设施到创新基础设施,新基建涉及的行业和技术往往是基础性的且对国家技术安全具有重大影响,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凝练和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2.技术创新将成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将会被提到历史新高度。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在自主创新与技术封锁的博弈中,我国以资源、规模效应、成本优势等所形成的后发优势及其带来的经济增长动力逐渐难以为继,未来很难通过资金购买或市场换技术等方式获取世界核心技术[14]。因此,国家将会集中大量资源投入到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以打破技术封锁,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这将会影响各行各业,同时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机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将会在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这将为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建设带来资源和条件,塑造创新性的龙头企业,反过来带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同时通过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也将为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赋能,实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3.新消费需求将成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随着需求侧改革的提出,新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基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放缓以及贸易下降的事实,消费作为带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0年后消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且消费规模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新基建和科技创新的共同作用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新消费需求将不断涌现,消费也将迎来新一轮升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为新消费需求提供了助推力,未来随着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新型消费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和在线消费的不断扩容等,都将为国有企业的创新效能和市场空间提供新的动力,并将通过国有企业合理发挥对国民经济公平性的资源分配效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参股以及逆向混改等方式,国有企业将会在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不断提高参与度,在竞争中性原则的引导下,借助市场化机制提升国有企业在新消费需求扩容增效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挑战
1.国有企业竞争力面临挑战
竞争力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首要目标。在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中,受制于体制和制度惯性,国有企业往往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盈利能力和竞争力整体偏弱,与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研发意识、研发规模、信息获取能力、人才资源储备、产品市场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这导致部分央企和地方性国企技术储备不足以及技术吸收能力较弱,加上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模式和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和容错机制,导致部分国有企业长期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在经济转轨以及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管控能力较弱且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激励弹性不足,也成为制约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及内部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企业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精益化管理战略的实施,进而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长久竞争力的实现。
2.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面临挑战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土地、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尚需不断完善,加上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国有企业产业布局呈大而不优的状态,导致国有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低效率,制约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出台的各类政策性文件强调,国有企业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前瞻性和战略性产业以及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影响力,目前国有企业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不断优化和提升。一方面,对于产生过剩的行业需要不断优化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对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需要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形成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以及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带动作用和知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需要不断聚焦主业,实现主辅分离,在分类改革的背景下,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部分公益性国有企业应向公共服务领域和基础设施领域聚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且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进而保障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在产业布局上的优化。
3.国有企业主体活力面临挑战
灵活的运行机制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保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应当确保机制灵活。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国有企业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多,经营机制与经营模式缺乏灵活性,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较弱,尤其体现在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导致国有企业市场意识不敏感,加上经营机制不灵活和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国有企业的动态调整能力较弱。体制和制度惯性使国有企业的学习能力较差,市场化意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的不足造成企业主体活力不足,这将会制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成效。长期以来,由于人口规模红利、出口高速增长以及扶持性政策的优势,国有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应对风险的管理体系都相对较弱,对新领域和新技术的涉足缺乏主动性。同时,受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在经济上行时往往盲目投资,在经济下行时则出现资金紧张甚至陷入困境,应对风险能力较弱,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缺乏自身的活力和主动性。部分国有企业的行政型治理模式也较突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行政化色彩较重,在人事任免、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内部制度僵化,造成市场反应和风险应对迟钝,加上地方政府带来的政策性负担,都制约了国有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和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障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国有企业还面临着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两个方面的障碍。白重恩、路江涌和陶志刚以及陈(cheng)等指出,外部市场环境的完善程度是影响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15][16],任广乾、冯瑞瑞和田野,刘莉、任广乾和孙丰铭进一步指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障碍主要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个方面[17][18]。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郑(zheng)、任广乾等以及任广乾、周雪娅和石晓倩都认为,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分布、董事会运作效率以及高管激励约束机制是制约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19][20][21]。只有不断完善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才能降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
(一)外部市场环境障碍分析
1.资本市场障碍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形成多层次的市场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资源配置功能,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的功能还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推动国有经济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兼并重组以及吸收合并等资本运作方式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调整和优化,受制于资本市场的发展背景和早期股权分置的限制,我国资本市场的并购功能一直受到制约。虽然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资本市场的这一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仍需要依托资本市场并购功能的进一步优化,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这就对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模式或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领域并购重组以及跨境并购等将会促使国有企业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换,这就需要考虑国有资本和非有资本的地位和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兼并重组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资本配置模式,也就对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资本化和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当前的资本市场在此方面还存在种类或手段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在竞争中性原则的指引下,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将会实现公平竞争,市场化引导机制将是国有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提升的关键,因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健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并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等功能,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进而不断放大国有资本在科技创新投入、风险承担优势以及资源优势等方面的影响力,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
2.产品市场障碍
产品市场是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之一,经过四十余年的建设,加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的产品市场逐步完善,但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品市场的发展模式与外循环为主的出口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产品市场原有的运行模式对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阻碍。一方面,在由外循环为主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的过程中,产品市场逐步从出口海外市场为主转向对国内市场的深耕,国有企业原有的市场发展规划和战略可能与新发展格局存在差异,这就需要从整体上调整国有企业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定位,以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运行模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内产品市场的需求层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不仅要调整市场战略核心,在面对国内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时,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来降低或消除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供给的不匹配带来的发展障碍。另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使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中的消费端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内消费市场,未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不断健全产品市场的价值机制以最大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而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和市场主体培育消除或缓解产品市场的障碍问题。
3.劳动力市场障碍
劳动力市场是企业经营所依托的三大市场之一,是和企业生产效率直接相关的要素市场。在过去四十来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受益于人口红利,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形成了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降低,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构成了障碍。一方面,我国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通过市场化机制和配套制度建设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全,不断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以实现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实现劳动力的高效供给,缓解未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从而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基础。另一方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完善劳动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设,对于企业高管人员以及普通员工要有充分的激励措施,尤其是高管人员,除了晋升激励之外,物质激励等举措需要与市场相接轨,以激发国有企业内部的活力。实现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更加合理的配置,从而有效缓解国有企业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代理成本以及所有者虚位而导致的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借助于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促进国有企业高管的利益和企业利益保持一致,以实现激励制度设计的激励相容,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从而提升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竞争力。
(二)内部治理结构障碍分析
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逐渐形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两条主线,其中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围绕产权问题不断探索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上应当存在差异,战略性或公益性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可以占据较大比例,商业类或竞争类国有企业需要借助市场化调节机制,国有股可以适当降低,从而在国有企业内部形成多元股权结构,实现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的有效参与,形成多元制衡机制,以缓解国有企业的内部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另一方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宏观经济背景以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和推进,要求国有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企业从股权结构的逻辑上实现合理的政企关系,尤其是商业类或竞争类国有企业,应减少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塑造竞争中性下的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部制度保障。
2.国有企业董事会运作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是确保国有企业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在国有企业多层次委托代理关系中,董事会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制约了董事会运作效率。一方面,国有企业董事会结构不够健全,尤其是国有独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设置,董事会应由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等构成,而很多国有企业并没有完整的委员会设置,内部结构较为单一。加上董事会成员的任免行政化特点浓厚,并没有按照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法定程序进行选聘,导致内部治理效率较低。另外,国有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在国资监管体系和国有企业独立董事制度之间应形成一个有效通道,发挥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在国有企业监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董事会议事程序还不够完善,从“三会一层”到“四会一层”的治理框架设计只是从结构上实现了国有企业的决策和治理体系,而在实施过程中,议事程序还需要不断完善,实现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为保障科学决策提供制度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然会带来政企关系的变化,对国有企业承担的非经济任务也会产生影响,加上国家不断推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必然带来国有企业董事会运作效率的提升,助推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3.国有企业高管激励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受经济转轨和制度惯性的影响,国有企业高管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以外循环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国有企业不断深化的改革使这种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而带来的弊端被忽略或掩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高管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作用会越来越显著。一方面,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选任或任免方式单一,呈现出行政化特点,并且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成员没有严格区分,这导致国有企业独立自主经营权的弱化,使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被削弱,制约了国有企业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高管业绩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合理,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考核方式没有做出差异化区分,商业类国有企业和公益类国有企业有着不同的职能定位,考核指标和方式应当因地制宜,董事会成员和高管层人员的考核也应呈现出差异,考核指标的设置应体现出国有企业的特征以及双循环发展的需求。此外,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体系还不够健全,年薪激励和任期激励的方式以及指标还不够合理,加上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限界定模糊,这些都构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制度障碍。
四、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根植于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国有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给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加上国有企业所处的环境障碍和自身结构障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建设上不断优化。
1.加大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经济战略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的创新体系将不断完善,创新链条不断延伸,无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还是模式创新都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新的突破,尤其是原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越来越重要,这些创新需要大量的投入且风险较高,这为国有企业参与并承担核心职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一方面,外向型经济的长期发展为我国科技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国有企业在改革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具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这些都为国有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因此,在未来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要聚焦于基础性的技术创新,在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实现优化配置,推动基础性和原创性创新的突破,塑造基础原理到技术应用的经济影响力。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国有企业将会在国家重大经济战略中发挥更大影响力,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国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重大经济战略提供的条件和机会,推动数字化转型,在自贸区和自主创新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发挥中坚力量,借助国家在教育、医疗、文化、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和开放机会,在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合作,充分吸收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不断激发自身创新能力,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塑造核心竞争优势。
2.稳定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整合中的骨干和核心作用
贸易冲突和新冠疫情的影响凸显了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骨干和核心作用,优化和稳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布局和影响力,在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稳定和引导作用。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积极参与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短板环节或缺失环节,塑造国民经济的完整产业链和供应链,增强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确保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运行顺畅,并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国有企业自身拥有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可以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合中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资源优势产生带动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对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引领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合中做优做强,在经济双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把核心资源运用于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基础环节,实现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工艺以及基础装备技术上的突破,构建以国有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挥国有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提升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竞争力水平。另外,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上下游价值链环节,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建设,在扩大和提升自身资源影响力的同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机会,共同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国民经济竞争力提升,同时实现国有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高质量发展。
3.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引领以内促外的经济发展模式
宏观经济周期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产业布局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世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促使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相协调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我国的经济规模以及生产要素条件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国有企业需要根据内部资源环境条件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产业布局上逐渐转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同时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并发掘新的市场需求,提升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引领以内促外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企业自身的经济增长点,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以及区域经济增长。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经济决策,通过产业战略合作实现主业的聚焦,从而根据主业特点突出重点,强化行业内的管控能力,实施专业化、品牌化、基础化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起以主业为核心且前向后向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架构。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可以通过对外引资合作等方式实施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利用引资合作的方式推动技术升级,提高在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另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主辅分离、有序进退等措施不断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有资本的高效流动,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并扩大其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利用资产证券化、资本运作等方式提升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从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国有企业的内部资源、能力和竞争力,适应外部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以内促外和内外结合的发展模式,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
4.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突破口,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要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机遇,从股权结构和内部制衡、董事会结构和运作效率、高管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治理基础。一方面,围绕国有企业的分类治理,借助混合所有制改革,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进而形成国有企业内部有效的制衡机制,强化“四会一层”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决策作用,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三重一大”前置决策机制。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结构和运作机制,健全独立董事或外部董事在国有企业决策中的功能和作用。优化国有企业高管人员的任免机制,探索高管人员任免的市场化机制或模式,激发内部治理效能。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商业类国有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财务投资者之后,逐渐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从而提升企业的决策效率并保障决策科学化。对公益类国有企业要强化国有股权的影响以及外部董事作用,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带来的制度变革优势,通过非国有资本的参与治理,提高公益类国有企业的治理水平,从而能够优化或完善这类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按照现代公司治理模式推动内部制度建设,推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实施和落地,激发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提高国有企业的治理能力和长期竞争力。
5.完善国有企业外部治理环境,畅通外部环境到内部效能的通道
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外部治理环境及市场环境的优化,环境的优化会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改善传导到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效能上,进而提升国有企业发展的治理能力,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不断完善国有企业的外部治理环境和制度环境,为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制度基础。一方面,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在内外环境及形势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方案,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充分考虑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特征及能力差异,结合十四五规划中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点以及近年来“1+N”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体系,通过各类专项工程建设,成功塑造创新型国有企业样板,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从而使国有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畅通治理环境改善向治理效能传导的路径和机制,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跨体制任职、控制权配置、董事会结构优化等内部治理要素的改变,推动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充分融合,发挥国有资本的资源优势和非国有资本的制度灵活性优势,从而不断激发国有企业的治理效能,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路径和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