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2021-04-16刘海勇

新美术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国画专业教学

刘海勇

透过21世纪前20年纷繁多变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作为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重要方面的中国美术教育,也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着相应调整与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世纪高等美术教育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赓续传统文脉与开拓时代新局。这种赓续和开拓,一方面通过知识积累与创新促使学科成长;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学院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助力人才培养体系走向发展和完善。就同时面向传统和当代的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时代的影响和塑造使其在古今中西的张力中既获得了深厚积淀,又似乎演变成时代思想实验地。当代中国画教学绵亘的深度、阔度和复合度,表现出在传统格局下所未有过的种种内涵与外延。

中国画是传承我国历史文化成就、弘扬中华民族美育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文艺与教育系统。自近代以来,中国画及其教学育人体系就在反思和对反思的不断反思中成长,也在对自身学科地位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中自律前行。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新时期我国中国画与中国画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应根据高等美术教育创新发展与人文学科建构的新理念、新定位、新内涵,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起始环节和重要节点上,探索构建适应新时期中国画人才发展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1陈寅恪,《中西学术名篇精读·陈寅恪卷》,蔡鸿生、荣新江、孟宪实读解,中西书局,2014年,第34页。近年来,以学院和地域为中心,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设想与方案令人目不暇接,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艺术教育思想淬炼和教学实践规律的总结升华。本文将立足中国画走进学院百余年来人才培养的沿革,着眼于21世纪新时期中国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路径,力图在世界文化发展背景下,考察21年来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人才培养一系列重要内容的生成、丰富和完善,分析利弊,总结成果,探索与优化众多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尤其是“两端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立论与创新的具体实践,而这种实践的成果,也逐渐为近年来的育人成就所充分证明。

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画人才培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时期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学科发展概况

走进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高校中国画学科也获得了巨大发展,设立了中国画专业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各类型的高校(高等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高职院校)在中国教育总体目标下又制定了特色培养目标,经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各自不同的招录机制、培养模式、督评机制等,教育部有关部门进行的本科质量评估与学科评估,亦对高校起到以评促建式的推动,但是评估与建设中存在的两个核心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是提供数据的切实度与特殊专业评价标准设置的科学度一直是反馈的焦点问题,比如教育思想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文化自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中的体现、一线教风与学风的改良等;二是就业中的行业用人反馈并未被培养单位有效采纳于教改措施,比如中国画行业现状中的“有高原无高峰问题”“中国画西化现象”等。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专业美术院校有8所,综合类院校包括师范类院校拥有美术专业的有百余所,这些院校大多设有中国画专业。随着设立中国画专业的高校增多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画专业的培养人数也是逐年递增。各院校的中国画专业各有所长,亦已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者,其中一部分又成为了新时期中国画人才培养的主干力量。尤其是全国八大美院,历经20世纪以来几十年甚至百年的发展,渐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师资队伍、督评机制等),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近年来也陆续出版了一批名师课徒稿,他们的教学经验与学术成果也开始成为研究对象。新时期,在师资构成上,高学历的比例越来越高,博士已成为基本门槛,以湖北美术学院为例,2010年的数据,该院中国画专业90%以上的教师出国留学、考察、举办展览及参加国际学术研讨活动。2李峰,〈中国画教学:发展中的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载《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49页。各院校不断吸纳高水平人才,丰富自己的学科构成,不仅重视实践类教学,理论类、通识类课程的教师也越来越被重视。

目前国内主要美术院校中国画的培养模式为临摹、写生和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教学构架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明确和强化,3曹庆晖,〈析“三位一体”与中央美术学院第一代中国画教学集体〉,载《美术研究》2010年第3期,第62页。在新时期其意义更是被延伸开来。具体方式上不同院校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一般低年级从中国画基础技法、临习经典开始,过渡到高年级后增加写生和创作的比重。有些院校也开始采取两段的教学模式(中国画基础阶段与专业方向阶段),比如在专业方向阶段将工作室制度引入中国画教学中。各个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等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一是设人物、山水、花鸟工作室,二是设工笔、意笔、重彩等工作室,三是设名家或导师工作室,等等),但通过实践证明,工作室制个性化教育的优势明显4何兴泉,〈中国画专业学生“工作室”培养模式研究〉,载《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第142―143页。,对于传统中国画流派传承来说,工作室制的师资组合大多有统一的学术观念,能够突出各画科、各风格的特色,以助学生深入地吸纳该工作室师资与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在理论造诣和人格修养上也更易受潜移默化。

新世纪以来,社会整体的教育观念、审美水平以及文化自信心的提升,丰沃了中国画的人才培养土壤。国家文化战略规划中特别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逐渐兴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国画的独特性及深厚内涵越发受到重视。体现为中小学对美术与书法教育的不断重视;各类美术培训机构乃至美术培训产业发展迅猛,通过艺考为高校输送美术人才。就2021年而言,八大美术学院招录合计为11785人,另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每年招生240人,总量比20世纪末增加了数倍,有研究者指出,总体上考生专业基本功有提升,但专业拔尖者增量不大,尤其是其中的中国画专业招录质量不容乐观。

新世纪以来,高新科技的生活普及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亦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与教学。新一代中国画专业学子的学习方式与20世纪颇有不同,学习渠道、接受新资讯的方式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元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中国画创作中;凭借新技术手段,中国画的教学条件得以进步,教学方式也得以更新,比如有海量可共享的资源、多媒体线上课程、新的创作媒介等等。

新时期,艺术院校与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亦发生了变化。从国家“十三五”到“十四五”规划以及各美术院校自身规划来看,可以发现新要求从以艺术教育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转向以艺术创造力赋能社会发展;中国画人才培养重返深耕中国画的传统内核,力促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培养视野广阔、艺理兼通的学者型艺术家。

(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中国画学科发展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在新世纪艺术多元化以及新时期一流学科建设的语境下,中国画学科发展尚需达成一个共识:以问题为导向作为中国画专业教育系统思维,并进行周期性迭代。即从人才培养成效现状的三个核心问题:艺理不够兼通、笔墨不够精良、视野不够开阔,来系统设计迭代方案。

首先,“艺理不够兼通现象”反映在对笔墨与气韵、写意与写心、格调与境界等作为中国画传统的优秀内核认识够不清醒。晚清、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种思潮各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画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熟,但在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等方面的争议依然持续。

从学科人才培养产出的中国画作品现状来看,工笔写实远多于意笔写意,精细刻画远多于畅神写心,反映小我世界的远多于大我境界等。

从学科专业教学主张来看,比如关于中国画基础教学应是传统笔墨修养还是素描写实功力的问题。以潘天寿先生和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两种中国画教学理念历经了几十年的实践,在新时期如何对待应以人才培养及中国画创作的成效来检验;又如,新时期中国画教学虽不再信奉全盘西化,但未明确东西方绘画体系在观察方法和表现语言层面之区别,更不明了东西方绘画发端的根基——中国古典哲学与科学之本质区别,造成有些院校依然过分强调以素描(尤其是明暗素描)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其实质依然是以西画写实观念教授中国画,导致学生以毛笔画素描,而进入不了中国画核心——笔法与写意。从学科发展的传承与创新来看,关于如何继承与深挖中国画优良传统,传统如何当代转化,在传统基础上创新的方向与创新的方式是什么,中国画学科如何助力社会发展等问题,急需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梳理与成果推广运用。

从学科师资队伍学养建设来看,一专多能与专一性人才架构比例亟同步进行配给。比如美术学院的教师往往身具画家和教师两种属性,有些院校聘请名画家授课,但忽视了作为教师的教育学知识,教学活动成为画家个人技术经验的传授,不重视中国画学、画史、画论这些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学生的理论素养也比较缺失5参见陈振濂,《国画形式美学的展开:大学中国画艺术形式与技巧的专业训练系统》,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

从人才就业来看,经历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艺考热、高等教育普及之后,本硕博就业问题也愈发突出。

其次,“笔墨不够精良现象”反映在未发挥好招录机制的指挥棒功能与入学后课程体系的调节器功能。

中西方造型艺术的基础在思维方式、观察方式、表现语言、材料媒介等方面皆有巨大差别,招生考试的方式与基础素养要求必然需有区别,但是令人堪忧的是作为民族艺术的中国画专业的人才招考特殊要求渐被现有大一统的大类招生方式与西画专业要求所取代的趋势,使得中国画专业素养基础的独特性未体现在招考选拔过程中,大类招生造成入学后的思维观念转换、基础技能调整需花大力气而见效甚微,久之而恶性循环为民族艺术的本质特征消亡。例如:在现行的艺考招考中,设有中国画专业的高校98%皆按美术学学科大类招生,考试科目为素描、速写、色彩三门;新世纪以来,唯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坚持单列开设中国画专业考法6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开设的2种中国画专业考法可选:中国画基础,主要考查中国画专业基础素养和造型能力(含书法);中国画创作,主要考查中国画专业创作和独立思考能力;考生报考中国画专业时,以传统笔墨技法或素描速写技法选择其一进行考试(选择素描速写技法不考查书法)。传统笔墨技法考试方式是以毛笔为工具要求,此为建校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考法;素描速写技法考试方式是以铅笔、碳笔为工具要求;中国画专业的考生在高考录取后新生入学前,按综合分和考生专业方向志愿相结合的方式,分流到人物、山水、花鸟、综合等四个专业方向(各15人)。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中国画专业考法,招收约35人,考试科目为素描(工具要求:黑色铅笔、碳笔、碳条、碳精、橡皮)、专业创作(工具要求:素描工具或水墨工具)、专业写生(工具要求:笔墨工具及毡子)三门。(根据中国画专业特殊素质基础要求设考试科目),每年共招约95人。在八大美院2021年录取为中国画专业的432位学生中,以中国画专业特殊素质基础要求为考法录取的只有95位,仅占21.99%。总体而言在全国高校艺考中的中国画专业招录的“民族艺术特色要求”与招录方式设置严重脱节,考生源质量不稳定(高考前有中国画笔墨基础者逐年在减少),相对设计类等热门专业竞争力较低。

入学后的培养过程进一步面临一些问题:分流意向冷门、被动;由于课程、学时改革与培养目标不协调造成学生对中国画专业认识不足,学习热情不高,主动转专业情况时有发生,优质人才、专长人才潜在流失等情况;在本科毕业后,与其他专业相比,也有就业意愿低、就业率低,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等现实状况。同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也急需基本功扎实、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的过程,产生了一系列互相纠缠的问题。

其三,“视野不够开阔现象”反映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史哲等跨学科素养储备不足,创造性的转化能力偏弱。

当代社会的进步与多元视野对中国画来说既是转变机遇也是挑战,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中国画需重塑一种作为独特的世界性精神文化在当代存在的功能与定位,换言之,是要明确中国画艺术是以何内涵特质,为世界人文艺术发展做出独特贡献,这需要立足民族艺术立场,放眼世界来审视中国画艺术及其学科建设。

在中国画学科发展内部,尤其是学科本体建构上,开始陷入学术的悬浮化与空心化,学科发展的内卷化、过密化,专业体系的碎片化与泛专业化等问题,已然成为阻碍中国画及其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的痼疾。与表面的喧嚣和繁荣相比,当前中国画的发展仍远远没有达到一种成熟学科的学术要求和学理呈现,在表层繁华背后,中国画学科建设在世界性学术效益上尚未增长。

在新中国建立后,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相继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积累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应该看到,过往的教育模式一贯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科教学,分科固然有利于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精深学习,但也存在跨专业之间缺乏互通互补、造成视野不开阔,缺乏跨学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训练等问题,导致对于专业的思考与实践都不够深度与阔度。因此,国内一些艺术院校采取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强化“通识教育”的教学理路,这正是人本主义要求下将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人而进行全面教育的体现。

新世纪伊始,国内中国画教育界已经对现阶段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讨论。2001年6月8日至10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办了“中国画教学精英峰会”,全国各大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主要负责人就中国画教学的历史回顾、现状评述及如何在新时期发展中国画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具有深层学术性的探讨。中国画专业从招生到教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意在探索一条继承中国绘画优秀传统和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思路。近20年来,有大量研究论文和著述都探讨了中国画教学现阶段的问题及出路,各有见地并形成坚持民族艺术需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这一核心共识,但缺乏更根本性的实质举措。

二 “八大美院”的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以上挑战与机遇,高校作为传承发扬中国画艺术及其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从中国艺术价值观与中国画人才培养目标两方面发掘突破口,进行新时期的改革。其中全国八大美术学院更是从基于中国画本体的学术脉络中,寻找具有潜在活力的因素,探索这个有着深厚文化根基的传统绘画体系向着新时代的新需求进行变革。

新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在关注现实、服务人民的办学方针指导下,在建设理念上坚持“传统为本、中西融合、深入生活”与“临摹、写生、创作”这两个三位一体为教学原则与教学方式;2005年中国画系改制,成立中国画学院,将原有的“教研室”扩展为“系”建制,中国画专业方向设置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系,增设基础部与理论与创作研究部,本科一年级进入基础部学习,二年级开始分流入各系;原来在教研室制基础上建立的导师工作室制(1999—2002)现已不再施行。 形成了一批以教学研究型、创作型、学术型为主导人才的培养队伍。继续强调“写生基础”的教学核心特色,把临摹融入写生中的教学思想,通过写生来探索中国画造型语言与笔墨的多样表现形式和笔墨的时代气息,使得中国画的艺术本源与现实生活互相通融,并为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特色课程建设,如:山水专业创设山水情景连环画等相应辅助课程,立足于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与转换,强调将继承性中的创造性带入基础的专业训练当中,以此强调“一专多能”宽基础教学思路的具体教学措施,这种基本功与开创性并重的教学实践成果优势已在一些师生创作中显现出来。坚持课题化建设,通过科研来深化教学与创作研究,加强教学学理化,以促进精品课程和经典性创作成果。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传统基础课程建设,尤其是确立临摹教学内涵。完善“传统绘画基础、写生基础、书法基础、文史基础”四大专业基础教学内涵,确立掌握系统的传统笔墨技法、技能基础的教学观念,加大了临摹课的学时比例,加强了书法、中国画史论、诗词题跋等课程,把发扬传统、挖掘传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传统人文境界融入教学理念和专业人才培养中,使中国画教学与人才培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和探索时期。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自新世纪以来,坚持“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掘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内涵和核心精神,倡导“固本培源、和而不同”的教育宗旨,以“宽口径、高层次”为教学定位,以“两端深入、多元互动”为教学思路;秉承潘天寿倡导的“高峰意识”,以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分科教学为特色,建构起一套完备的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现代中国画教学体系;在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方向基础上,中国画系于2012年1月开始增订修改教学大纲,同时增设“中国画综合”专业,强调中、西两端深入。早期潘天寿先生提出分科教学制(1961年潘天寿先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正式提出,全国艺术教学会议推广了我院的教学方案7李寄僧等,《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六十五年》,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第17页。),主要是考虑学生可以有所专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素质和爱好选择专业;学生选定某一专业后,在思想上有一个专一的目标,不至于杂乱;主攻目标明确后,便于安排有关的辅助科目,做到先后轻重、有条不紊8顾生岳,〈我系分科教学回顾〉,载《新美术》1986年第1期,第11―12页。。笔者研究认为潘天寿先生提出的分科教学目之二亦在于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画面临被取消背景下的一种保护民族艺术根脉得以延续的最合理策略。2012年增设基础部,实施基础教学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的(两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各系、专业之间的学科壁垒,实现优势互补。9《中国美院中国画系花鸟工作室教学大纲》,2012年版。一年级在基础部的训练课程涵盖中国画各专业方向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二年级开始分流进入专业工作室学习。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诗词题跋、书法、平面构成等素养课课时。这一模式既可体现宽口径、重基础、高层次的一专多能教学定位,又解决了分科教学存在的专业视野过于单一、就业面狭窄的内卷式发展问题,以培养具有较全面绘画理论素养和表现技艺,同时又具有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当代创新型中国画后备人才。现在看来,新世纪以来的数次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扩招后并没有带来教学质量的下滑,在2004年、201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中,学院皆获得优秀,说明了中国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充分肯定。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举措有:鼓励在任教师攻读实践类博士,以夯实艺理兼通的学理性架构意识,中国画系在职教师取得博士学位(或在职攻读博士)已达80%;根据学科人才培养需要外聘或返聘校内外名师;毕业班辅导教师工写组合搭班制,中国画系人才蓄水池培养计划等等。规范教学举措有:强化课徒示范,临摹课要求忠实于原作笔墨生成及其精神,增强临摹变体训练以求创造性转化,以冬查夏展机制督改教学成效,等等;2018年开始,以中国画系名师访谈项目与“管锥使命:中国画学传习录”编撰推进教科研成果梳理与推广运用。近两年,在梳理90余年中国画系学科专业建设经验基础上,强化精品教程、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与教材建设。科研举措有: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画学研究”与国家艺术基金高端人才培养项目“新时代中国画青年人才培养”为契机,深入中国画学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重塑,运用于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成果体现在近4届全国美展获奖与入选数居八大美院首位。

广州美术学院在2000年以来,开始实行一年半基础部教学,两年半专业分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架构上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广州美院中国画专业秉承“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格古应新,守常达变”的岭南画学品质,坚持岭南画学现实主义精神的教学传统与学术传统,提倡关注现实,面向生活,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水平艺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近年来,广州美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建设,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影响力。西安美院、四川美院、鲁迅美院、天津美院、湖北美院等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也积极开拓发展新局,如西安美院建立了刘文西工作室,以其艺术思想及教学体系为核心,坚持并弘扬中国画艺术的优良传统,坚持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治学方法,坚持关注生活,坚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具有全面艺术学养、德才兼备并具有高度创作热情和创作能力的艺术人才。

通过2018年以来对八大美院调研活动与后期研究发现: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各大美院相继成立了以中国画专业为主体的中国画学院或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从学科建构上延伸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确保能够开展较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实践,保持着中国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学科结构引领力,也夯实了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走向国际、走向未来发展的根基。但是,各校培养目标与各培养环节影响因素的贯彻度动态调整不够及时的问题依然严峻,比如: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价值观尚未达成明确共识,以何种方式提高中国画专业生源质量现状、打破院校界限的优质专业师资互聘互补机制未形成、教学大纲执行度与教学质量下滑的督改机制落实不到位、课程设置合理度有待提高就业渠道拓宽机制尚未解决等。

三 当代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现实意义

在新时期“文化自信”与中西文化交融、多元化格局背景下,思考中国画发展与中国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如何保持民族艺术特色并助力中国文化发展,加快树立教育系统思维,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与行业就业情况反馈做出培养模式的适时迭代,正是“两端三位一体”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下人文学科发展中所探讨的实现目标。

目前中国画人才培养的困惑主要是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不仅关乎中国画传承与创新、不同思潮的影响,也关乎艺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仅是艺术界的艺术,而是如蔡元培1928年在开学典礼上所说:“艺术代宗教,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中国画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仅仅取得谋生之道,而在于通过学习变化气质与品格,成为自我的创造者。

总结百年来现代学院制下中国画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学术思想更迭与教学改革得失经验,认为培养新时代中国画人才的基础,在于需以中国画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教学改革方向,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机制、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闭环式系统性创新实践。

基于当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依托中国美院深厚的学术积淀,于2015年创新性地提出并在中国画系试行新时期“两端三位一体”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中与西、传统与现代这两个“两端”的深入认知为知识基础,以临摹、写生、创作这“三位”的交互实践为教育教学过程与方式,以人格表征为“体”的知行合一为培养目标。该模式于2019年在广州美院举办的“返本开新: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论坛”上向全国艺术院校推介,现已取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这一不断深化的改革始终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的话语体系,借以夯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创新实践改革核心如下:

首先,以人格表征为“体”的知行合一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强调以“中国画作为人格表征体”(即画如其人)督导师德师风、教风学风一体化建设,共促教学相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其二,将招录环节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第一环节,建立中国画专业校际联合招考机制,提升招考对专业基础素养的导向效能。一、在校考类院校群体中设立中国画专业校际联考,形成统一的中国画人才选拔命题与评卷标准,制定链状招录政策;二、改良考试科目设置与要求,设书法素质测试(形式为楷隶行的三书体创作,工具为毛笔)、中国画传统笔墨素质测试(为保持中国画传统地域流派特色,各校根据学术思想侧重不同选择形式为临摹、命题创作其一,工具为毛笔)、写形素质测试(形式为人物速写或人物线描写生选择其一,工具为毛笔或铅笔碳笔)、中国画基础理论素养面试。以此来考查考生中国画传统笔墨的认知能力、夺造化移精神的创新实践能力、中国画理论素养水平等方面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该举措既可从根源上正本清源,形成高端人才培养的先期导向,又可引增报考中国画专业的优质生源,解决了全国中国画考生基数逐年减少的问题。

其三,本科阶段夯实“两段式”(基础部与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生阶段将专业工作室制(或专业研究所)与传统师徒制互补结合,策动中国画传习的正本清源。一、本科阶段夯实“两段式”教学模式,基础部阶段人、山、花兼修,二年级分流至专业方向工作室,毕业班在双向选择基础上实施双向选择的双导师(工写各一)辅导制,以此强调“一专多能”宽基础教学思路,提倡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精华,扩大中国画艺术语言表现力,这种基本功与开创性并重的优秀教学成果已在师生创作中显现出来。二、研究生阶段进入专业工作室(或专业研究所),高年级在双向选择基础上实施双导师辅导制(理论与实践各一)。以专业工作室制为主体,有益于保障学科专业人才核心培养目标的实现;以传统师徒制(导师制)为补充,有益于激发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此模式不仅保证学生宽厚的专业基础能力,也将发挥学生在大跨度的知识体系下独立与自由的创造力。

其四,在“三位”(临摹、写生、创作)交互实践的教学实施环节中,分层级定位本硕博阶段的技术能力要求与教学目标,提升感知力与创造力。一、本科阶段以临摹仿拟历代经典作品为核心课程与方法,来吸收中国艺术优秀传统笔墨结构;以写生与创作实践来消化传统经典;核心目标为打好传统中国画笔墨基本功。二、硕士阶段以本体问题为导向,贯通本体课题式研究、专题式意笔写生这两门考核心课程,核心目标为初步形成个性化笔墨特征。三、博士阶段以理论问题为导向,贯通学理性研究、专题式创作这两门考核心课程,核心目标为建立有相对成熟学理架构的个性化笔墨结构。

其五,以“两端”(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深入作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改革的理论指导思想,持续丰厚学养基础。一、提高中西方文史哲、中国画史画论画理等人文素养课程与专业通识课程的比例,补充中国画专业人才综合学养,夯实中国画守正创新的思想源泉,坚持文化自信心,以中国文化为立场,在传承中国画艺术本体语言基础上,以跨学科视野借鉴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来转化为具世界性的中国画艺术语言。二、重视课堂内外学习,采取课堂研习、访师问学、文博单位研习、社会考察实践等方式。主张临摹课从中国画艺术规律入手,师古人之心;在写生中师造化,深入生活的本质;在创作中师心与渐修综合素养,以真正实现“书画文章一体”与“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的会通,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三、在中国画学科建设核心目标共识下,着力发展各校地域性特色课程,传承与发扬中国画传统流派。

其六,加强周期性年度教改与培养体系系统性自我迭代。一、实施“冬查夏展”年度常态教学质量检查中的基层专业教研室教改研讨机制,包括专业教学大纲的总体目标、各年级阶段性目标、单门课程目标的落实度及改良措施。基于中国画专业的单元式课程设置特点,增强单元课程导论、前后单元课程教师的衔接度,以解决师生对教学目标的盲目性。二、加强对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双一流建设评估与行业就业调研结果的分析采纳并适时切实运用于培养体系系统性改革。

以“两端三位一体”中国画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的创新培养体系建构,力图稽古拓今,赓续文脉,树立中国画整体发展的格局意识,助力中国画人才培养在传统出新与中西融合的两条美术教育脉络中发挥各自优势,将有效解决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关系问题;作为中国画教学领域的当代探索方案,将结合学科规律,着力于开拓现代中国画尤其是现代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方法,提倡中国画本体研究,发掘新时期民族绘画的艺术精神与文化特质,建构中国画的前沿理论体系和实践育人体系,以达品学通、古今通、中外通、艺理通的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建设与完善该模式,既具有深化中国画专业作为人文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当下意义,又是促进中国画艺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一项重要举措,共同为落实国家文化复兴战略与提高文化自信心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中国画专业教学
中国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