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山区26 县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2021-04-16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队课题组
□ 浙江省地方统计调查队课题组
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服务业产业集群,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辐射、实现服务业和制造业双向赋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近年来,浙江淳安等山区26 县爬坡过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绩,服务业发展迎来大好机遇期。本文分析了山区26 县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及服务业发挥的积极作用,剖析了实现山区26县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山区26 县服务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山区26 县迈向共同富裕的基础不断夯实
多年来,山区26 县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通过加大经济强县产业转移和要素支持力度,积极谋划新兴产业合作,建设绿色产业体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加速前进。
(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经济总量连上台阶。山区26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02 年的850 亿元连续跃上新的台阶:2008 年突破2000 亿元,2011 年突破3000 亿元,2014 年突破4000 亿元,2017 年突破5000 亿元,2020 年达到5916 亿元。2020 年,山区26 县地区生产总值占浙江全省的9.2%,比上年增长2.9%。除淳安县外,其余25 县地区生产总值均实现正增长。分别有21 个和7个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和全省平均水平(3.6%)。
2.财政收入能力和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同步提升。山区26 县财政总收入由2015 年的591.4 亿元增至2020 年的788.5 亿元。2020 年,山区26 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4.0 亿元,比上年增长2.1%。从财政支出看,山区26 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省的比例在15%左右,远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6.0%左右的水平;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接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有力提高了山区26 县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水平。
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升级。2020 年,山区26 县全社会R&D 经费支出111.9 亿元,是2015年(50.3 亿元)的2.2 倍;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支出占GDP之比)由2015 年的1.2% 提升至2020 年的1.9%,提高0.7 个百分点。山区26 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2项。创新投入持续增加,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升级活力。2020 年,山区26 县有17 个地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实现增长①柯城、衢江均为行政区划口径,因2021年以前柯城、衢江系统内都为处理地数据,无法算清增速。,7 个地区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4.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20 年,山区26 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4 元,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全省平均高1.3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89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38 元,增长7.7%。持续帮扶低收入农户。山区26 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 年8668元增长到2020 年12945 元,2016-2020 年年均增长16.0%,增速比全省高0.7 个百分点,帮扶增收效果显著。2020 年,山区26 县首次实现全部县(市、区)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迈向新发展目标。
5.社保和文化卫生全面提升。山区26 县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失业保险人数从2015 年的258.3 万人、97.4 万人增至2020 年的411.2 万人、122.1 万人,平均每年净增30.6 万人、4.9 万人。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2020 年,山区26 县公共图书馆藏量1296 万册,比2015 年增长73.6%。医院床位数、医生数分别为46291张、32274 人,比2015 年分别增长8.6%、17.1%。
6.资源和环境得天独厚。山区26 县坚持不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实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生态保护措施,关停整治工业污染源和养殖业污染源,完善城乡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开展卫生文明城市创建等综合措施。2020 年,山区26 县生态和环保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城乡精神面貌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更加整洁、秀美。22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山区26 县有多个风景秀丽的5A 级自然景区,如千岛湖、江郎山、天台山等。
(二)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共同富裕打实基础
1.服务业总量和占比不断扩大。2020 年,山区26 县服务业增加值3236.9 亿元,是2015 年(2143.9 亿元)的1.5 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由2015 年的47.5%提升至2020年的54.7%,提高7.2 个百分点。2020 年,除淳安县外,其余25 县服务业增加值均实现正增长。分别有24 个和17 个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和全省平均水平(4.1%);分别有12 个和8 个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5%)和全省平均水平(55.8%)。
2.规模以上服务业稳步发展。2020 年,山区26 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不包括批零住餐、金融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单位数合计806 家,比2019 年增加74 家。营业收入合计458.4 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2.3 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合计96340 人,比上年增长4.6%。应付职工薪酬合计78.9 亿元,比上年增长7.0%。
3.批零旅游等产业发展良好。2020 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批零和旅游业普遍受到一定影响,但山区26 县依托青山绿水,瞄准新需求、抓住新热点、培育新业态,大部分地区批零旅游业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20 年,山区26 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2880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0.8%。山区26 县中,11 个地区实现正增长,分别有21 个和20 个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和全省平均水平(-2.6%)。根据2020 年旅游产业快报数显示,山区26 县旅游业增加值合计505.4 亿元,占全省的11.6%,比重比上年提高0.7 个百分点。其中,22 个地区的旅游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0.8%)。
|山区26 县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
山区26 县在新一轮帮扶政策下取得较快发展,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不少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从服务业来看,服务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和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在推动山区26 县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一)不少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差异较大
1.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0 年,山区26 县人均GDP 为5.6 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10.1 万元)的一半多。其中柯城区人均GDP 最高,为10.6 万元,是唯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有4个地区的人均GDP 不足5 万元,最低的仅4.2 万元。人均财政总收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0.8 万元、0.5万元和2.8 万元,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2.1%、45.5%和68.3%(图1)。
图1 2020 年山区26 县人均经济指标对比图
2.产业基础较薄弱。2020 年,山区26 县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57.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 个百分点。营业收入超过100 亿的开发区平台仅10 个,还有8 个地区没有开发区;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超100亿的仅有5 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7.3%,亩均效益也不高;龙头领军企业数量不多,上市公司数量仅占全省的7.7%,尚有8 个地区没有上市企业。
3.劳动生产率较低。2020 年,山区26 县中,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6.9 万元/人)的仅有柯城区,达到18.0 万元/人,6 个地区不足10 万元/人,最低的泰顺县仅7.8 万元/人。从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看,衢江区、遂昌县和云和县3 个地区在25 万元/人-40万元/人之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 万元/人);11 个地区在20 万元/人-25 万元/人之间;12 个地区小于20 万元/人。
(二)服务业发展较弱
1.服务业规模和占比仍偏低。2020 年,山区26 县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偏小,仅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9.0%,占比比上年下降0.8 个百分点。同时,虽然26 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2019年相比提高1.2个百分点,但提升幅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 个百分点。2020 年,山区26 县中,11 个地区服务业增加值低于100 亿元,2 个地区低于50 亿元。
2.行业发展水平和层次较低。目前,山区26 县服务业的主要行业中,传统行业仍占主要地位,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接近一半。信息传输、科学技术和研究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技术水平和社会化组织程度均形成一定障碍。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山区26 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单位数、营业收入、期末用工人数和应付职工薪酬占山区26 县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仅为9.5%、20.1%、8.5%和15.7%,比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相应指标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低3.6个、36.7 个、5.0 个和18.0 个百分点。
3.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较低。目前,26 县服务业领域普遍缺少实力、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更缺少在区域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大多企业产业类型单一、规模小、经营分散,无法形成产业化和社会化,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引导,经济效益较低,规模效应较差,阻碍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今年前三季度,26 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为750家,仅占全省的6.2%;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3%,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6 个百分点;企业户均营业收入4290.4 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 亿元)。
|山区26 县加快服务业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富民产业的结合
重点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的深度融合,寻求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扩容提质增量的途径。一要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存量的企业化、产业化改造,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现代服务业比重。二要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尤其要通过引进培养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形成内兴外联的集聚效应,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三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以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为支撑,吸引各类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等服务平台资源,加快产业合作和对接,强化服务能级,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规模,形成多层次产业载体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
(二)推进生活性服务业与新业态的融合发展
培育新的消费亮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一要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依托社区服务综合体、产业园区和消费商圈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休闲娱乐、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人民群众需求旺盛的服务业,提高服务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打造质优价廉的生活服务业体系,实现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二要发挥生活服务平台优势,探索不同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要求,制定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的专项行动方案,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形成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产业链生态。三要大力培育生活性服务业龙头企业,优先发展供给短板突出、需求潜力大、促进就业和惠及民生作用显著的生活性服务业,夯实普惠性生活服务的基础,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
(三)加强新市场主体的培育与新消费的挖掘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活力。通过新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新消费的挖掘,形成消费升级、产业优化的高质量发展途径。一要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力度。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重点,降低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门槛,压减营商办事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实施“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等审慎监管。通过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大开放招商力度,加强重点要素保障,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让更多新市场主体健康成长。二要以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引导和市场主体行为,推动形成节约、理性、绿色、健康的现代生产消费方式。系统优化物流、市场监管、财税、金融、土地、信用体系、人才、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三要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挖掘新消费重点领域。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推动传统消费升级、智慧信息、健康养老、教育文化、休闲旅游、绿色生态、农村新兴消费等新消费领域的壮大。
(四)推进投资力度的加大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
一要加大与民生相关的服务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生活环境、构筑优质、方便、人性化的服务体系,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加强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投资,加大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行业的投资,全面实施教育提升、全面健康、社保扩面等惠民工程。二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领域建设,不失时机地加快对服务业派生产业如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改造,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服务业经济。三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不断健全公共服务资金投入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机制。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现医疗救助城乡统筹。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加快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全覆盖,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衔接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