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对高血压住院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的影响
2021-04-16袁群英赵晓红
袁群英, 赵晓红
(1 河南省新安县人民医院 药剂科, 河南 洛阳471800; 2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药剂科, 浙江 宁波315211)
高血压属于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在疾病不断进展过程中, 患者可能会出现脑卒中、 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对患者生命健康威胁极大[1]。 现阶段, 临床对高血压患者主张服用降压药治疗, 但由于疗程较长, 加上降压药种类较多, 部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下降, 严重影响其血压控制效果[2]。 给予高血压患者药学服务有助于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改善血压控制效果, 但干预效果仍存在一定提升空间[3]。 鉴于此, 本研究分析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对高血压住院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8 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住院患者。 纳入标准: ①符合 《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版)》 中的诊断标准; ②住院时间≥10 d; ③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 ①有精神或认知障碍; ②中途退出研究; ③有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 按双盲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各45 例。 研究组男24 例, 女21 例; 年龄56 ~77 岁, 平均年龄 (65.57 ± 7.12) 岁; 高血压分级: Ⅱ级17 例, Ⅲ级28例; 病程2 ~14 年, 平均病程 (7.38 ± 2.59) 年。 参照组男25例, 女20 例; 年龄54 ~78 岁, 平均年龄 (65.69 ± 7.80) 岁;高血压分级: Ⅱ级19 例, Ⅲ级26 例; 病程2 ~13 年, 平均病程 (7.33 ± 2.40) 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参照组给予常规药学服务: 药师向患者强调降压药的用法、 用量及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 研究组给予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 ①在患者入院后, 及时了解其基本信息, 整合既往用药史、 用药不良反应史等, 明确其既往用药原因、 近期服药时间和原因, 并了解患者于门诊、 社区医院的用药情况。 ②制定用药方案: 药师需积极加入科室会诊与查房工作中, 掌握患者病情, 尽可能地简化用药方案, 减少患者每日服药次数与剂量, 减轻其心理压力, 从而降低漏服事件发生率; 对医师处方加大审核力度, 确保科学、 安全用药, 仔细记录患者每日用药种类、 方法、 次数及具体剂量等, 同时定期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 ③合理用药指导: 查房期间向患者耐心、 详细讲解各类药物的具体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让患者知晓按时按量用药的重要性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嘱咐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 切勿自行增减药量及停药;指导患者在服药后要卧床休息至少2 h, 避免受体位性低血压影响引发跌倒事件; 对患者加强饮食、 运动指导, 并嘱其戒烟戒酒; 定期根据患者服药后的降压效果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④出院指导: 在患者出院时, 了解患者是否备足降压药, 给予用药指导, 同时定期通过电话、 上门随访为患者解疑答惑。
1.3 观察指标①用药依从性: 以自拟用药依从性调查表评估两组的用药依从性, 分为完全依从、 基本依从、 不依从, 用药总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 ②血压: 干预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收缩压、 舒张压。 ③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的皮疹、 腹泻、 低血压、 肝功能损害、 电解质紊乱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行t 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用药依从性研究组用药总依从率为97.78%, 高于参照组的77.78% (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用药依从性比较 [n (%)]
2.2 血压干预后, 研究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低于参照组 (P <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比较 ( ± s, mmHg)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比较 ( ± s, mmHg)
注: 与该组干预前比较, aP <0.05; 与同期参照组比较, bP <0.05, cP >0.05。
组别 n 收缩压 舒张压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45 154.10±11.27c 108.75±9.12ab 102.35±7.60c 85.44±6.25ab参照组 45 153.32±12.90 125.30±10.85a 101.77±8.23 92.10±7.66a
2.3 不良反应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6%, 低于参照组的33.33% (P <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高血压属于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 容易并发其他类型心脑血管疾病, 需长期严格控制患者血压水平。 但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年龄较大、 文化程度较低、 记忆与理解能力较差,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很多患者对高血压及用药相关知识缺乏认知, 常出现不遵医嘱用药的情况, 严重影响其血压水平控制效果[4]。 因此, 很有必要指导与规范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情况。
药学服务涉及用药前健康宣教、 用药期间咨询与沟通及用药后效果评定, 不仅可提升用药效果, 还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资源浪费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5]。 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通过获得患者更全面、 细致的用药情况, 并针对患者既往用药史、 用药不良反应史等个体差异, 采用合理使用药物技巧与策略, 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 并给予科学用药指导, 从而获得更好的用药干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用药总依从率为97.78%, 高于参照组的77.78%(P <0.05); 干预后, 研究组的收缩压、 舒张压低于参照组 (P <0.05); 研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6%, 低于参照组的33.33% (P <0.05), 提示对高血压住院患者采用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与安全性, 并有助于降低其血压水平。 耿燕[6]的研究表明, 药物整合模式下的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高血压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安全性及满意度, 有助于控制患者血压, 减轻其经济负担,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究其原因在于: 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过程中, 医护人员由技术型转变为服务型, 通过积极与患者沟通,让其了解严格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促使患者转变认知, 从而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进而提高其血压控制效果[7]。 同时, 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不仅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规范性, 还使其掌握了各类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从而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升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基于药物整合引导的药学服务可有效提高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安全性, 有助于控制患者血压, 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