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丰县西坑林场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特征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2021-04-15张艳红王永峰

西部探矿工程 2021年4期
关键词:斜坡坡面风化

张艳红,王永峰

(广东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广东惠州516000)

1 研究区概述

本地质灾害勘查区位于西坑林场宿舍,隶属海丰县公平镇管辖,本次勘查工作在充分调查、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现场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现场试验、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工作方法和手段,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本次勘查工作,北部边坡因自然坡度较缓为18°,且为私人自留地,在此次勘查中未布置工作量。勘查区现有地质灾害点2 处,为西侧的滑坡1(下称HP1)、东侧的滑坡2(下称HP2)组成,东侧有潜在不稳定人工边坡1 处(下称BP1);故本次勘查工作以滑坡(不稳定边坡)方法进行。

2 区域地质背景条件

2.1 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貌单元为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三面环山,呈西、北及东部高,中间低趋势,地形标高78~106m,相对高差28m,山体自然斜坡坡度18°~36°之间,坡面植被发育,物种以桉树及竹木为主。东侧因联排宿舍建设削切斜坡形成高3~5m 人工边坡,人工边坡坡度55°,坡面岩土体主要为坡残积土,坡脚距宿舍楼3~5m,勘查区现地形地貌特征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勘查区边坡西侧及东侧紧邻已建宿舍,北部为自然斜坡(坡度18°),勘查区内无大的电力设施及地下管网设施,边坡环境中等。

2.2 地层岩性

(1)区域地层为侏罗系。金鸡群第一亚群(J1Jna):分布于勘查区北部,岩性为灰白、灰、深灰色厚层状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石英粉砂岩为主,夹页岩,区域地层厚度578~1024m。金鸡群第二亚群(J1Jnb):分布于勘查区东南部,岩性为中厚层状灰黑色、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状页岩,区域地层厚度2782~3212m。

(2)区域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分述如下:晚白垩世[γ53(2)]侵入岩:呈岩株状分布于勘查区外围北西部及南东部,岩性为细粒斑状花岗岩,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和石英,矿物成份及其含量为:钾长石39%,斜长石28%,石英30%,黑云母3%。晚白垩世[γπ53(2)]侵入岩:呈岩株型分布于勘查区外围北部,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变余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份为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晚侏罗世[ηγ52(3)]侵入岩:呈岩基型广泛分布于勘查区及外围,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岩性为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浅灰色,变余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组成。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工作区处于莲花山深断裂带的北西盘,初级褶皱有米塘—北岩背斜等,构造行迹以挤压片理和断裂发育为特征(区域上称为五指嶂—锅子嶂动热变质带)。区域构造线总体走向为NE50°~60°,主要断裂为丁家田断裂、莲花山断裂,均属于莲花山深断裂带的主体构造。单条断裂规模均较大,长几公里到百余公里,断裂带宽几十米到成千米不等,其力学性质为压扭性逆冲断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勘查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查区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为0.35s。勘查区区域地质见图1。

2.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勘查区岩土层自上而下依次为:①素填土(Qml)、②第四系坡积层(Qdl)、③花岗岩残积层(Qel)、④强风化二长花岗岩[ηγ52(3)]、⑤中风化二长花岗岩[ηγ52(3)],根据地质调查及钻孔揭露,勘查区揭露的岩性和其产出时代为晚侏罗世强风化、中/微风化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3 不稳定斜坡灾害发育特征

3.1 不稳定斜坡的基本特征

根据现场调查,西坑林场宿舍后山原为崩塌不稳定边坡,坡度较陡,坡体由残留的强风化花岗岩和残积块碎石土组成,由于暴雨影响,原有坡面的陡斜岩土体发生过崩塌灾害,主要为土质滑移式崩塌。由于坡脚的崩塌堆积体已被清理,边坡现状为崩塌堆积体滑坡和残坡积层滑坡,但暴雨情况下,本已失稳的坡面残坡积层有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

(1)HP1位于西坑林场单排宿舍西侧,原为人工边坡,曾发生过崩塌,现状为崩塌堆积体滑坡和残坡积层滑坡,平面呈圈椅状,滑坡长约11m,宽41m,面积约420m2,滑坡地形呈阶梯状且边界清晰;滑坡后壁陡立,高约2~3m,后缘地形高程86.00~87.70m,前缘地形高程78.30m,前、后缘相对最大高差9.40m,滑坡地形坡度 38°,滑坡主方向约90°,规模约 1200m3,属小型土质滑坡。坡顶环滑坡体修筑有简易排水沟。单排宿舍后西南段滑坡前缘经清理后采用浆砌片石形成挡墙,挡墙长24.5m、高1.3m、宽0.5m,距宿舍1.0m。

(2)HP2 位于西坑林场联排宿舍东部南东段,原为人工边坡,曾发生过小型崩塌,现状为土质滑坡,平面呈圈椅状,滑坡长12m,宽12m,面积约100m2;滑坡地形呈阶梯状且边界清晰;滑坡后壁陡立,高约2m,后缘地形高程约84m,前缘已清理,前缘地形高程78m,前、后缘相对最大高差6m,滑坡地形坡度约38°,滑坡主方向240°;规模约300m3,属小型土质滑坡。

(3)BP1位于宿舍楼东部,因宿舍楼建设切坡形成人工边坡,与宿舍楼斜交,夹角约16°,长5m,宽20m,坡高3~5m,坡向240°,坡度55°,坡脚距宿舍楼3~5m,边坡岩土体主要为花岗岩残积砂质粘土,受风化作用影响,岩土风化强烈,规模约120m3,属潜在不稳定人工边坡。

3.2 不稳定斜坡物质结构特征及力学性质

勘查区地貌单元为丘陵斜坡,地形起伏较大,植被发育;地表出露及钻孔揭露深度内,边坡岩土体由崩塌堆积土、坡残积砂质粘土、强—中风化花岗岩组成,土体力学强度低、粘性较差及孔隙比较大,岩体风化不均、结构面发育、结构体块度小,岩土体抗软化能力弱。边坡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边坡岩土体在地表水、地下水及其它外力作用下,诱发滑坡或崩塌地质灾害,边坡地质环境复杂程度中等。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2。

表2 岩土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3.3 不稳定斜坡灾害的危害对象

勘查区东、西、北侧三面环山,边坡总面积约12000m2。属小型规模灾害,威胁西坑林场宿舍人口25人,属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六排房屋多为砖瓦结构,潜在经济损失约150万元,危害对象等级为二级。

3.4 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HP1滑动方向与地形倾伏方向一致,为浅层滑坡,滑体主要为坡残积土体,原坡脚因建设需要形成人工边坡。滑坡机制为人工开挖增大坡角;降雨沿坡面垂直下渗,由于土体渗透性弱,静(动)水作用下致使土体孔隙扩张和降低土体强度,形成了沿潜在滑动面的整体滑动。HP1当前处于变形状态。由于坡体岩土体为坡残积土及下伏强风化岩体,在强降雨作用下,地下水入渗,极易诱发滑坡地质灾害。

(2)HP2 为浅层滑坡,滑体主要为坡残积土体,原坡脚因建设需要形成人工边坡。HP2 经前期滑动后,坡面地形易遭受雨水冲刷与汇集,滑动土体尚堆积于坡面,其结构松散,强度近于残余强度。HP2当前处于静止状态。外营力或强降雨激发,易使滑坡规模扩大。

(3)BP1为人工边坡,土质为坡残积土,坡向240°,坡度55°;土体风化强烈,岩性简单。边坡土体在静(动)水作用下致使岩体强度降低,使土体孔隙扩张和降低土体强度,易沿潜在滑动面形成滑坡或崩塌地质灾害。

(4)山体稳定性分析。勘查区三面环山,地貌类型为丘陵斜坡,局部人类工程活动形成人工边坡或陡坡,对建筑场地抗震为危险地段,勘查区岩土体主要由滑坡堆积土、坡残积砂质粘土、强中风化花岗岩组成,土体力学性能低,抗软化能力弱,山坡汇水面积大,强暴雨情况下,径流快,容易发生山体失稳、滑坡等地质灾害,山体的稳定性差。

3.5 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

为了分析边坡破坏的动力学特征,选取剖面采用圆弧滑动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计算公式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附录A 选用。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3,《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18-2006)有关稳定状态划分标准见表4,结合边坡稳定性计算成果,勘查区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详见表5。

4 防治措施

经边坡稳定性分析及计算,结合勘查区水文地质和岩土体特征,对边坡治理方案建议如下:

(1)禁止在坡顶上堆载;

(2)建议对西侧坡体采用格构梁+锚(杆)索或抗滑桩支护;

(3)建议对勘查区东、西、北侧山坡坡脚设置重力式挡土墙;

(4)在坡顶、坡脚、坡体设置排水系统;

(5)清理坡面并植草防护。

表3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表4 滑坡稳定状态划分标准

表5 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斜坡坡面风化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信仰的“斜坡”
冲积扇油气管道坡面侵蚀灾害因子分析
超音速流越过弯曲坡面的反问题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随风化作满天星——吴江涛诗词读后
地面激光雷达在斜坡风化探测中的应用
Overview of Urban PM 2.5 Numerical Forecast Models in China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
基于图像的风化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