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格什温前两首《钢琴前奏曲》音乐旋律的分析与比较

2021-04-15刘晟欣

黄河之声 2021年24期
关键词:前奏曲爵士乐和弦

刘晟欣

引 言

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一个记录者的角色,记录着不同时代的特色,同其他音乐语言一样,进入到二十世纪,爵士乐作为新型音乐语言,在身处北美洲的美国国内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格什温的三首《钢琴前奏曲》中的前两首,来进入格什温的键盘爵士乐音乐世界。

一、《钢琴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乔治·格什温,1898年出身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中,他天资聪慧,对乐曲的感知力极高。早期的他学习古典音乐,学习过包括莫扎特、肖邦和德彪西等在内的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但是没有受过正规音乐学院的培养。从他所创作的音乐从体裁上来看,更偏向古典体裁,却又深受当时黑人爵士乐的影响,在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古典语言形式和爵士乐语言形式的完美融合。他从叮砰巷的杰罗米·H.雷米克公司找到第一份工作开始,到百老汇剧院,再到位于纽约“上城”的古典音乐厅,创作了大约三百五十首歌曲。其中,钢琴作品比较少,大多数作品是为音乐剧创作的歌曲。《钢琴前奏曲》这部作品首演于1926年12月4日,原作品包含了6首钢琴小品,非常不幸地是,有三首作品因为种种原因遗失,最终只剩下现在我们常见到的这三首作品。

二、从三个方面简析前奏曲之第一首

先以这三首《钢琴前奏曲》中的第一首来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一)主题旋律的特色

格什温所创作的这首作品的主题旋律有明显的两个特征:

其中,第一个特征是:不断重复主要乐思。这首前奏曲的主要动机从第一小节开始就清晰地告诉了听众。这两小节作为主要乐思,在乐曲中共有变化地出现了四次。尽管整篇乐曲体量小,但是随时点题,可以将听众的思绪随时拉回主要乐思当中。

第二个特征是旋律管乐化。作品本身是由钢琴演奏,但是,钢琴由敲击发声,类似于一种打击乐器,是由固定的十二平均律为乐律所制作的乐器,有绝对音高。这篇乐曲中的旋律有时故意模仿一些吹奏类管乐器的滑音,例如:作品第2小节第二拍中的长音降A,其演奏出的音响效果像是在模仿萨克斯管的音色,追求一个介于A与G之间的音,并不一定是追求降A这个音的准确音高。

(二)和声支撑下的旋律

笔者发现格什温常用爵士乐作曲的经典和弦:大和弦与属和弦。

第一个是大七和弦,例如ъBmaj7和弦及其变化。此类和弦多次出现,如:在呈示部A段的第8小节,是降B大调的主七和弦ъBmaj7;呈示部A段的第13-14小节,依旧为降B大调的主七和弦ъBmaj7;第30小节,是Dmaj13和弦等。

第二个是属七和弦,出现次数较多,多次出现,如:在第23-24小节,是C大调的主七和弦且降低七音所构成的大小七和弦——C7和弦;第25-28小节的下声部,依旧是C7和弦;第29小节的第一拍,依旧是C7omit5和弦;第36小节,是C9和弦;第41小节,是ъB9和弦;第56-60小节,是ъB7和弦等。

(三)旋律的节奏与力度

节奏是爵士乐区别于其他音乐体裁的重要特征之一,因为它拥有自己的节奏体系——格拉泰姆节奏风格,这些节奏大多来源于黑人的舞蹈节拍。这一篇前奏曲的节奏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运用大量的切分音符将强弱规律打破。在这篇乐曲中的好几处都有体现,共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用切分本身来改变强弱。比如:第11小节处。在这里第一拍的后半拍与第二拍的前半拍连为一体(低声部)且上方有标记的重音记号,使得这一拍的音符从时值和演奏技法两方面都变成了拍强。而真正是强拍的第一个音符却被弱化了,变成了弱拍。第二种是在原有强弱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演奏技法,将强弱颠倒,比如:第54小节的低声部(之后的五小节都是如此),谱子上所显示的节奏型为前八后十六。正常来讲,第一拍的强弱规律应该是:第一个音强,第二个音和第三个音弱。但是,作曲家在第三个音的上面添加了一个重音记号,使得原有强弱规律发生改变,变成了:强、弱强、空、弱强,具有一种奇特的摇摆感与韵律感。

第二个特点是:连用十六分音符同音音群。例如:第16-17小节、第25-26小节、第32、37小节,上声部演奏地是同音进行及其模进,采用地是十六分音符的等时值节奏,此处应该是在模仿鼓类打击乐器的声音,给予音乐节奏感。

三、从三个方面简析前奏曲之第二首

整体这三首《钢琴前奏曲》也叫做《大熔炉》,其中第二首也被称为“蓝调摇篮曲”。

(一)主题旋律的特色

这一首曲子的主要旋律独具特色,从两点来做具体分析:

1、初始乐思旋律重复多次

初始乐思旋律重复多次(如图1):初始乐思为第4小节后两拍到第5小节前两拍,紧接着又重复了一次,之后又是一次延长的变化重复。第12小节后半拍和第13小节前半拍是对初始乐思上方纯四度的变化模仿,紧跟着的第15、16小节是对第12小节下方两个八度的模仿。第18小节后两拍与第19小节前两拍是对初始旋律乐思完全模仿,只是加了八度的音响,丰满了音响效果。随后的第20、21、22小节再次与第一句旋律相同。对比段落B加入了新的音乐要素进入,旋律有所不同,但因为篇幅占比很小,后面再现部接踵而至。

图1 《第二前奏曲》第4-6小节

2、旋律线条的摇摆方向

旋律线摇摆的方向十分平和。以第一段的开头为例(如图2):第一小句a的旋律是以升G与B两个音为边界音来作起伏流动,第二小句b的旋律在最高音升A与最低音升F这一区间进行上下流动。整体来看流动的幅度非常小,听起来比较舒展缓慢。

此外,下方低音谱号中左手演奏的部分所展示出来的流动感和其所营造的音乐环境也十分富有特色。以前四小节(如图2)为例,将第一个双音称之为“低”、第二个双音为“中”、第三个双音为“高”、第四个双音为“中”。这些双音按照格什温所排列的顺序,为:‘低、中、高、中、低、中、高、中……’。像上下规律的波浪一样,十分具有上下回旋,波动起伏的性质。

图2 《第二前奏曲》第1-4小节

(二)和声支撑下的旋律

该曲子和声的运用极有特色。整体调式调性经过E大调——#F大调——#c小调的过程,最后结束在#c小调的I级和弦上。①这首曲子既然被叫做“蓝调摇篮曲”,就说明创作的和声与音阶使用地是爵士乐中常用的“蓝调音阶”(如图3)。以C大调音阶1 2 3 4 5 6 7为例,布鲁斯音阶在原有的C大调的基础上依次降低第3音“E”、第5音“G”、第7音“B”。因此,C调布鲁斯音阶为:1 ъ3 3 4 ъ5 5 ъ7 1。

图3 布鲁斯C调音阶

在此乐曲中,常出现一些非本调的变化音。以中段B的第一句为例,这一段处于#F大调地控制之下,但是却出现了还原A和#A同时出现的情况,以及还原E音,这些音是原有调式:#4 #5 #6 7 #1 #2 #3中所没有的音,但是却存在于#F调布鲁斯音阶中:#4 6 #6 7 #7 #1 3。

(三)旋律的节奏与速度

此曲速度为中板Andante,节奏为四四拍,以四分音符=88来定速度②。下方织体都为和弦或者音程形式的柱式织体所构成的低声部旋律,这类柱式音响一分钟之内会被演奏88下,也就是一分钟可以演奏22小节。而正常成年人的心跳次数一分钟介于60-100下之间,取中间数85(对比演奏次数88),呼吸次数介于16-20次左右(对比共22小节)。这也说明了乐曲中每一小节的每一次“回旋”,都会随着听众正常地一次呼吸与四次心跳进行,不是极端的慢板或者极端的快板。正因如此,这种适合人生理反应的舒适感正是这首乐曲的很迷人之处,适合表现抒情达意,情意绵绵的意境。

四、前两首《钢琴前奏曲》旋律的对比分析

作为同一个作曲家相同类型的钢琴小品,这两首作品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相同点也有区别。

(一)相同点

1、旋律重多次

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就要有一定乐思的重复,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肖邦的一些圆舞曲,乐思的重复是比较普遍的创作手法。格什温却将旋律大面积地进行重复,在第一首和第二首《钢琴前奏曲》中,主旋律在篇章中占据重要位置,没有过多扩展,可以让人对主要乐思记忆深刻。

2、旋律富有即兴性

这一点在格什温的这两首钢琴作品的谱面上看似无法体现,因为我们所拿到的谱子都是有记谱、有指法、有明确的出版商等各方面都很完备的作品,但还是可以通过作品的一些蛛丝马迹看出即兴之处的存在。例如:这两首前奏曲每首乐曲最后的尾声部分都存在音流持续地上行爬行。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演奏地即兴之处所在:以炫技式的音阶来结束乐曲。

3、旋律的节奏善用切分音音型

切分音型是那个时代爵士乐中善用的一种节奏模式,是一种夹杂黑人音乐中特殊节奏音型和敲击性音响的节奏。格什温将这种格拉泰姆节奏普遍运用于这两首前奏曲当中,尤其以第一首前奏曲的节奏最为突出,全曲左手织体都为切分音形式。

(二)不同点

1、旋律的速度情绪

两首曲子的速度的对比非常明显。第一首曲子节拍为四二拍,速度为allegro,四分音符=100,演奏速度较快,中间夹杂着很多跨度较大的三和弦与七和弦,整体渲染一种大气欢乐愉快的音乐氛围。而第二首的速度为中板Andante,节拍为四四拍,四分音符=88,音乐呈现比较舒缓的氛围。

2、旋律的力度运用

整体来看,第一首曲子的演奏力度较强,第二首曲子所用演奏力度则较弱,两首曲子之间的强弱对比显著。其中,第一首曲子的演奏中的强弱记号依次为:f -ff - f - pp - f - p - mf - p - f - p - mf - mf -f - p - f - p - f - ff - p - ff(忽略渐强和渐弱、重音符号、控制单声部的强弱记号)。整首曲子由强开始,由强收尾,中间强弱对比明显,最强是ff最弱是pp。第二首曲子的演奏中的强弱记号依次为p - p - p- pp - p - f - p,以弱开始,以弱结尾,整体处于弱的控制下,只有一个f记号,强弱对比不明显。这两首曲子一强一弱,前者炙热而激烈,后者优雅而慵懒。

结 语

以上分析和对比了格什温所创作的前两首具有爵士乐风格的《钢琴前奏曲》。它们拥有引人入胜的旋律、抓人眼球的演奏力度、与众不同的节奏节拍,其流传广泛,运用丰富。对于这两首作品的作者——乔治·格什温本人来说,他不仅仅是这两首钢琴小品的创作者,同时也是叮砰巷的作曲天才,是美国爵士乐发展的推动者,更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百老汇辉煌音乐剧时代的见证者。不仅如此,在当今时代,我们依旧可以从很多著名的迪士尼电影或者动画中听到格什温所创作的音乐。时至今日,即便作曲家故人已逝,他仍能给予后人无限的精神财富与创造活力。■

注释:

①② 邹瑾.格什温三首钢琴前奏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前奏曲爵士乐和弦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前奏曲
浅谈爵士乐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