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
2021-04-14张骏
张骏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的大型场景雕塑“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1956年,古稀之年的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重回上海一大会址。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思绪万千间,他挥毫写下这8个字。
这8个字,语出《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董必武题词的11年前,也就是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这句话,并说:“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
董必武题词的61年后,也就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上海、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又引用了这句话,并郑重表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
8个字,道尽中国共产党从稚嫩走向成熟的百年历程。是什么,让这个党历经腥风血雨,却一次次绝处逢生?是什么,让这个党走过百年风雨,却长盛不衰、愈发枝繁叶茂?
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我们一路追寻这个百年大党早在建党之初就深深镌刻进肌体、深深融入血脉的精神密码和红色基因。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上海兴业路76号,这座石库门小楼里,前来瞻仰的人络绎不绝。
1921年7月,中國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13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缔造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后来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墙上,醒目地挂着13名代表的照片。这批代表,平均年龄28岁,当时毛泽东正值28岁。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区区十几人,敢于创建一个政党,立志要使中国改天换地,这是何等的气概!党史专家金冲及曾评价:说它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丝毫不为过。
站在百年前的时空交汇点上回望: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曾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之道,发出“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悲歌,甚至不惜牺牲,却迟迟难以找到救亡图存的正道。直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从欧洲传到中国。
不过,这群中共创建者并非一开始就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他们年轻、热血,却不盲目,他们在反复比较中作出选择。
陈独秀是中国最早接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之一,但直到1920年上半年,还没完全服膺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世上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到了下半年,他才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信仰列宁主义。
1921 年 1 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发言,列举了世界解决社会问题的五种方法:一是社会政策,二是社会民主主义,三是无政府主义,四是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五是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他逐一分析,认为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最宜采用”。
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没有现成“作业”可抄,大家走得磕磕绊绊。
党的一大会议上,中共要走什么样的路,是作为一个研究宣传马克思的团体,还是要立即采取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李汉俊和刘仁静争论过。党的三大会议上,就国共合作问题,瞿秋白、张太雷支持陈独秀的主张,张国焘、蔡和森等明确反对,邓中夏则明显表现出对国民党的不信任。
无论如何,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开始,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点,从不曾动摇。
千难万险,矢志奋斗
南湖边的红船里,中共一大代表经历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会议闭幕时,代表们高呼“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中国共产党的航程,自此启航。
董必武为中共一大会址题词
从“始”到“毕”,中间是漫长的奋斗历程。毛泽东后来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走通这条道路,不仅需要智慧、谋略,而且需要坚定的信念,要有百折不挠的韧性,不怕抛头颅洒热血。
缺席一大的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后来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李大钊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逼供,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坚信: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从容走上绞刑架,英勇就义。
李大钊牺牲不到一个月,李汉俊在一次纪念他的演讲中毫无畏惧地说:“无论何时何地,均必须有牺牲的决心。”同年12月17日,李汉俊被军阀以“密谋暴动”等罪名逮捕,当晚即被杀害,年仅37岁。
“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怕牺牲、奋斗不息的政党。”中共党史学会原会长欧阳淞说,初心和使命一直体现在党勇于牺牲、前仆后继的不懈奋斗之中。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有一种带子叫“识别带”,又称“牺牲带”。每个红军战士都会系上一条带子,上面写上自己的籍贯、名字,表示随时用生命保卫红色政权的信念。活着的战友,也可以根据牺牲人员的“牺牲带”,将消息告诉他的家人。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一家有6口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徐海东一个家族有70多人牺牲,贺龙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多达2050人……
一路苦难、一路赶考、一路拼搏。
这其中,有人坚守信念,也有人迷失信仰。大浪淘沙,真正留下的都是有堅定理想的人。
赤子之心,扎根人民
对于共产党员的品质,毛泽东曾有一个“松柳之喻”:共产党员好像柳树一样,到处插下去就可以活,长起来;柳树也有缺点,容易顺风倒,所以还要学松树,挺而有劲。
何以能保持柳树之坚韧、松树之刚劲?重温中共一大召开前后这段历史,可以看到,党从成立之日甚至在酝酿之初,就将“人民至上”植入基因。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
这些,并不是写在文件中的口号。
早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后,陈独秀就在上海一些工会团体进行调查。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翻开这本专号,第一篇是李大钊写的《五一运动史》,介绍了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和欧美工人为实现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史;陈独秀有两篇文章,一篇是《劳动者的觉悟》,一篇是《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让人震撼的是,这本刊物中还有9位劳苦工人的题词。
从一开始,他们就没在乎个人利益。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写道:“个人的生命最长不过百年,或长或短,不算什么大问题,因为他不是真生命。大问题是什么?真生命是什么?真生命是个人在社会上的永远生命,这种永远不朽的生命,乃是个人一生的大问题。”这是共产党人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注脚。
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
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和茅盾一起下决心做工人工作。因为与工人根本不熟悉,他们在厂门外踩在一个箱子上向工人演讲,却无人理睬。后来他们办工人夜校,教工人认字,才慢慢与工人群众打成一片。
董必武归国后,武汉的故旧们提供了收入丰厚的律师职位,他却志在办报和建校。为了筹集办学经费,他脱下仅有的一件皮袄,送到了当铺。
邓小平曾说:“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也正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这条道路越走越宽。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多个场合说:“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
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