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博馆长方勤:带着国宝“出圈”

2021-04-14赵雯欧阳吟子

党员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湖北省博物馆出圈楚文化

赵雯 欧阳吟子

提起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网红馆长”。

但忙碌穿行在博物馆熙熙攘攘的游客中,却很少有人认出他来。

方勤很满意这种状态:“这说明不是我‘红,而是我们省博的宝贝‘红,是荆楚几千年的璀璨文化火爆!”

一大早,博物馆门口就排起了长队。近年来,湖北省博物馆频频“出圈”,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博热”。方勤感慨道:“这是湖北所有文博人的功劳,更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乐当“看门人”,守护国宝不容“万一”

湖北省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从史前玉器、陶器,到石家河出土的珍贵文物;从盘龙城、楚国、曾国出土的青铜器,到春秋中期楚墓、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和竹简,再到明代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层面所描绘的绚丽多姿的荆楚文化。

走在博物馆中,方勤不仅对馆内珍宝如数家珍,对于院子里的一花一草都十分熟悉。

“疫情期间,我在这里住了80天,每天都和它们相伴。”方勤说。

去年2月13日开始,方勤就住到了博物馆内。和他在一起的有75位同事,但为了保持安全距离,他们几乎不见面,每日陪伴方勤的只有8只巡逻犬和一池金鱼。

武汉“封城”,博物馆封馆,为什么每天还要守着?

方勤感叹说:“不守着这些宝贝,我心里不踏实。它们不能有任何‘万一。”

“文物在展厅,我们需要24小时保障它的安全。尽管现在科技发达有了监控设施,但监控室仍需人员24小时值班。一旦发生异常,我们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除了防盗,我们还要杜绝消防隐患……”

80天没回家,馆内条件有限,方勤每日粗茶淡饭,一个人的元宵节也只吃到了“有点圆的鸡蛋”,没能吃上汤圆。因为害怕感冒,方勤一直没有洗澡,只用热水擦身。他从不叫苦:“以前野外考古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红薯削了皮就吃。”

因为住在门房,路过的市民把他当成“看门大爷”,他也乐在其中,和市民热情地打招呼。

2020年3月22日,封馆60天后,博物馆第一次打开展厅,举办了一场直播,吸引了近800万人观看。

这也是疫情期间第一次,方勤不是通过监控得以看到宝贝们的“真容”。

那天,他把所有展厅都转了一遍,对着这些“老伙伴”一一“问好”。他说:“它们也和我们一起经历了这一特别的历史时刻。”

2020年5月1日,博物馆取消全封闭管理模式,方勤终于回家了。他在抗疫日记里这样写道:“你是船长,就得最后一个下船,这是风度,也是职业操守。”

去年,方勤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抗击新冠肺炎”个人特殊贡献奖。2020年度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出炉,方勤均名列其中。对于这些荣誉,方勤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可以做到的,是所有省博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很多人说方勤是“国宝卫士”,对于这种称呼,他总是十分严肃地说:“这是我的工作,我的职责所在。”

30余年,探寻长江中游璀璨文明

自1991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历经考古研究所、文物局,再到博物馆,方勤从来没有离开过文物考古一线。

多年来,他带领省考古所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考古发掘项目近5年获4次全国十大、3次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

今年3月26日,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武汉黄陂鲁台山郭元咀商代铸铜遗址入选。该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铸铜遗址,也是继黄陂盘龙城遗址之后长江中游地区商人建立的一个新的聚落中心,对于揭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在京出席发布会的方勤感到无比自豪。

2020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正式纳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方勤担任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夏商周课题组组长。此次鲁台山遗址正是其课题组的重大成果。方勤介绍:“郭元咀商代铸铜遗址的年代大致距今3300至3220年。三星堆遗址已公布的祭祀坑K4年代距今3200至3000年之间,两者年代较为接近。郭元咀遗址作为长江中游青铜铸造遗址,铜料据分析来自江西铜岭、湖北黄石一带,说明当时铜料的交流比较通畅,更说明当时中国文明并不在某一处,而是满天星斗、遍地开花。”

对于长江中游文明的挖掘和研究,方勤已经进行了30余年。

出生在武汉市黄陂区的方勤,高中毕业时在老师的帮助下填报了北大考古系。“因为老师说,家乡黄陂有个盘龙城遗址,在全世界享有盛名,黄陂伢學考古传承延续下去。”从此与考古相伴一生,方勤觉得十分幸福。

1989年,方勤作为实习生第一次考古“入门”,从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开始。

“当时我师从中国考古学界泰斗严文明先生,他认为石家河作为长江中游文明遗址十分重要,于是带着一支考古队来到天门。当时考古条件十分艰苦,我们都住在农民家,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我从不觉得苦,反而兴致勃勃。”

一天,在整理文物的时候,严文明先生突然提出:“这里应该有一座城!”

1990年,石家河120万平方米的城址被确认。

有幸见证和参与这一重大发现的方勤,那时就在心中埋下了一份“初心”——中国不仅有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同样源远流长,而石家河是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方勤要在有生之年,尽全力挖掘、研究、推广长江中游文明。

随着多年来考古工作的深入,“石家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方勤介绍说:“石家河遗址群是长江中游规模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都邑性聚落,遗址主体年代为距今约5900年至3800年,曾是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石家河遗址谭家岭出土的神秘玉人头像,仔细观看,其眼目凸出,口含獠牙,鼻子有鹰钩的味道,可以说,纵目、獠牙、鹰钩鼻,这些都为后来国家文明时期神权人物和巫师的形象所继承,比如三星堆文化。”

方勤家中的案头,始终摆放着《肖家屋脊》《谭家岭》和《邓家湾》三本石家河考古工作报告。“这么多年,养成了睡前翻一翻的习惯,石家河已经成为我情感的牵挂。”他说。

30年来,方勤对于石家河、盘龙城、郭元咀等长江中游沿线的重要遗址比自家还要熟悉,各类关于长江中游文明的学术论文在考古圈引起广泛关注。去年底,一篇《石家河遺址:持续见证长江中游文明进程》见诸于《人民日报》,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

脑洞大开,带国宝一起“出圈”

自2013年担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至今,方勤一直致力于让博物馆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中,让荆楚文化走向全国、全世界。

省博这么多“国宝”,最喜欢哪一个?方勤想了想说,那肯定还是我们的“曾侯乙编钟”。多年来,方勤始终关注楚文化研究,从曾楚关系来探讨楚文化的起源、发展。他注重从考古发现的视角,推广楚文化,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凤舞九天 光耀千秋——基于考古发现的楚文化观察》等文章,让楚文化影响越来越广。

“楚国800年为人熟知,其实,与楚国比邻而居的曾国也有700余年灿烂辉煌。只不过,‘楚世家是《史记》记载的,‘曾世家则是40余年湖北考古人所挖掘展现出的楚文化。”

2019年,方勤《曾国历史与文化——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一书问世。他说:“左右就是辅助的意思,从周初的周天子分封的大国,辅助周文王、周武王,后来楚国崛起、强大后,不得不辅助(臣服)楚王的转变。从这个视角,分析了楚国崛起的原因。”

多年来,方勤的足迹遍布全国、欧洲、美洲等地。他说:“文物有国界,但是审美没有国界。特别是我们的青铜器在国外备受欢迎,有很多人专门坐火车过来听讲座。”

今年3月19日,“舌尖上的湖北省博物馆”系列文创在省博物馆咖啡厅正式亮相,编钟巧克力、弋射蛋糕卷、虎坐鸟架鼓提拉米苏……一款款结合文物元素的精致甜点、饮品引来各路游客围观,在网上掀起不小轰动。

近年来,为满足广大游客“将博物馆带回家”的需求,湖北省博物馆开发了13个大类2000多款文创产品。

在方勤看来,“博物馆是市民鉴赏、休闲、寓教于乐的地方,是一个可以激发人们创造力,让我们‘脑洞大开的地方”。

数次以国宝守护人和考古代言人的身份亮相央视《国家宝藏》等节目中,方勤近来有了“网红馆长”之称。对此,方勤笑言:“如果把我们看作是文化推广的一个符号或使者,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能发挥一定作用,我觉得成为‘网红是有积极一面的。”

如今,走进博物馆的游客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成,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馆内有趣的文博活动中,不知不觉被灿烂的荆楚文化所吸引。

方勤说:“这不光是我们文博人培育的结果,更与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素养不断增长密切相关,这正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今年7月,正在建设之中的省博新馆就将开门迎客,“新馆里会有更多更全的荆楚文化通史陈列,会更惊艳!”

猜你喜欢

湖北省博物馆出圈楚文化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萌囧动物出圈记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探索品牌出圈的底层逻辑
“国潮”出圈之旅:从文化自信到品牌自信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A History of 2400-year-old Civilization Unveiled
纪检新手“出圈”记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