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军人,新时代“钢铁长城”

2021-04-14杨学义

环球人物 2021年6期
关键词:环球军人红军

杨学义

2017年10月1日总第358期

201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90岁生日。两天前的7月30日,朱日和训练基地烈日喷薄、黄沙漫卷,一万两千名官兵步伐铿锵有力,随着钢铁洪流滚滚向前。这是一次打破惯例的实战化阅兵,习近平主席首次在野战化条件下坐镇三军,沙场点兵。

10月1日,《环球人物》推出封面报道《强军之路》,致敬人民军队和人民子弟兵。15年来,从军中反腐,到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再到数次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曾在《环球人物》的报道中占据重要位置。

记录人民子弟兵,是辛苦的,因为他们往往处在一线最艰苦的战斗环境中;记录他们,也是无比幸福的,灾区前线、边区哨卡、科研重地,处处都有中国军人的精神令我们感动。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

2017年,当《环球人物》选择《强军之路》这个封面时,就对遥远的朱日和——这个将士们驰骋的大漠沙场心驰神往。2019年春,记者终于来到这里,见到了全军都想“活捉”的蓝军旅长满广志。“红军”和“蓝军”是现代军事系统名词,蓝军是模拟外军的劲旅,是红军的假想敌。2014年前,红蓝交手,通常红军胜,但给人感觉“按剧本走”。可自从2015年满广志接任蓝军旅长,竟保持不败战绩。

满广志所在的这支旅队之前属于某装甲师,驻防天津、唐山地区。2011年底,装甲师被拆分成两个旅队,其中一支驻守燕山脚下,另一支移防朱日和。2014年,这支旅队接到任务,建设全军第一支专业化模拟蓝军。

三年后,燕山脚下另一支旅队来到朱日和,同蓝军作战,七天鏖战后,输给“孪生兄弟”。红军政委劉海涛痛心总结:“我感觉到很重要的方面,是没有按照实战要求去练兵。战斗力建设这个根本标准,在我们党委班子和各级指挥员中,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蓝军为何这么强?记者让战士写下训练时间表:6:10, 起床;6:30, 早操;7:20, 早饭;8:00—11:40, 正课;12:00, 中饭;12:30—13:45, 午休;14:00—16:30, 正课;16:30—17:30, 体能;18:00,晚饭;19:30—20:30,正课;9:30,熄灯。

在旅队制定的年度训练任务里,训练项目、考核时间、扭转训练不良习惯的时间精确到了每个营每个月。满广志对记者说:“部队训和不训,确实不一样。部队是训出来的,战斗力是靠时间、资源拼出来的!”

来到朱日和的每支红军都是各地骁勇善战的精锐部队,但有的还未占领出发阵地,就被“发现即摧毁”,主战装备战损率达27.4%。对战中,蓝军曾有8名侦察兵在敌后连续潜伏108个小时;有次副连长被红军包围,向电台呼叫“向我开炮”,与红军“同归于尽”。

把红军逼到绝境,难到极致。这是蓝军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军委机关首长给蓝军旅定下的对抗原则。满广志经常和参谋长等在研训中心闭关数日。有次研究模拟对象的营以下战术,但信息一片空白,当终于从军事院校老师那里得到材料后,研训中心的灯三天三夜没关过。几乎每次和红军开打前,蓝军都要开赴训练场,进行内部对抗。而对抗强度和难度是超乎想象的,经常拼到最后一兵一卒。

他们不光把红军逼到绝境,更在战前、战时、战后,将自己逼到绝境,最大限度还原真实战争。

在朱日和的4个日夜,记者每天都能看到呼啸的坦克扬起漫天黄沙,听到低空掠过的直升机发出隆隆巨响。寒冷的初春塞外,记者看到热血男儿身着短袖,驰骋疆场。图书馆里,记者看到军事类书籍都被翻旧了,战士们一直努力用理论武装头脑。只有亲眼看到、感受到这群枕戈待旦、秉烛夜读的中国军人,才能具体地理解,我们这个国家为什么强大,为什么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依然生生不息。

左图:朱日和训练基地。右图:2019年9月,即将参加70周年大阅兵的升国旗方队在烈日下进行刻苦训练。

军舰仿佛代表祖国母亲

中国军人,英姿飒爽,气势如虹。在很多重要的时代节点,他们都向世界展示出大国形象与担当。

2019年,举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环球人物》记者探访解放军仪仗大队。仪仗队员还都是20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在烈日暴晒下操练,汗水将脚下的土地浸湿。一名战士指着胸章说,阳光隔着外套和衬衣两层衣服,竟能在皮肤上晒出胸章的形状。

国庆大阅兵的擎旗手袁晋爽向《环球人物》记者展示着他的两条手臂,“擎旗手每天都要模拟甩旗动作,甩上千次哑铃,为的是让肌肉形成记忆”,所以他的右臂比左臂肿了好几圈。一位队员告诉记者,中午吃饭时,所有人拿筷子都变成了“左撇子”,因为右手呈90度持枪几小时,已完全没了知觉。但是,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他们心里想的是迈着雄壮的步伐走过天安门,接受全国人民检阅。他们深感骄傲的是,在远赴俄罗斯、巴基斯坦时,当地每一位同胞都会挺起胸膛,自豪地说:看!那是我们中国的仪仗队!

时针回拨至2017年,当《战狼Ⅱ》创造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时,《环球人物》记者报道了影片的原型事件:中国海军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时任驻也门亚丁总领馆领事马冀忠等人接受采访。

2015年3月29日13:46,经受异国炮火、躲过数轮空袭的部分同胞终于迎来中国海军临沂舰靠泊亚丁港,随舰撤离。马冀忠留在亚丁,继续组织撤侨。30日凌晨3:00,他被爆炸声惊醒,想起一段往事,发了朋友圈:“目送我海军护卫舰缓缓驶去,紧绷了三天两夜的神经一下得到舒缓。不禁回想起21年前的1994年,同样发生内战,我作为众多在也门工作的中资公司的一员,搭乘法国撒侨舰艇撤离了也门。依稀记得当年站在甲板上远眺硝烟弥漫的亚丁港的情形。”此时,临沂舰已驶出近14个小时,而再过4小时,身处萨那的同胞也要启程前往荷台达港,迎接他们回家的,将是中国海军潍坊舰。马冀忠在朋友圈的最后写道:“此情此景,心中陡然迸发出强烈的骄傲和自豪。”

30日中午,当高悬着中国国旗的潍坊舰抵达荷台达港,等待的国人不仅看到了生的希望,更看到了祖国。他们激动挥舞手中国旗,满含热泪高喊:“感谢祖国!祖国万岁!”此刻,军舰仿佛代表祖国母亲召唤着他们:不要害怕,我们回家!

4月2日,临沂舰重回亚丁港。这一次,中方工作人员和巴基斯坦、也门、印度、新加坡、意大利、德国、波兰、英国、加拿大、比利时、埃及等国的225名公民,登舰撤离。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郭少春对记者说:“他们的国家不具备调用、租用民航,派遣军舰去接他们回国的能力,向中国政府提出请求。我们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马冀忠终生难忘的是,很多外国公民撤离时,手中挥舞的也是中国国旗。

戍边、抗疫、抗震、抗洪……无处不在的战场

回望15年,《环球人物》记者发现,在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危难关头,军人永远冲在最前方。

2008年赴汶川灾区采访的画面,一幕幕浮现在《环球人物》记者脑海。记者采访了15位空降勇士,他们要在距地面近5000米的高空跳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茂縣灾区。从运输飞机中俯瞰,下面群山耸立、万丈深渊,谁也不知道这一跳是生是死。

在什邡市蓥华镇蓥峰化工厂的废墟上,记者见到了空降兵某部师长牛七伟。厂内大量化学危险品发生泄漏,一旦爆炸,方圆20公里的灾区,将变成人间地狱。牛七伟和战士们“不要命了”,冲进危险的车间,用两个小时拼尽全力,化解多处险情。

李武是空降兵某团黄继光生前所在连的一级士官。5月14日,他到达洛水灾区参与遇难者遗体掩埋,负责戒严。当时天气炎热,需要尽快掩埋尸体,防止震后污染。为节省时间,只允许遇难者的一名家属送葬。中午12点,一名小女孩突然跑到李武身前,想要冲进去,见妈妈最后一面。李武严守纪律,不停安抚。女孩失去了理智,嚎啕痛哭,抓起李武的胳膊狠狠咬下去,用尽全力踩踏他的脚,又扯下校徽,疯了一样地朝着李武胳膊上扎。李武事后对记者说:“只要我的伤痛能减轻小女孩的一点点悲痛,那就让她咬,让她扎吧!”他说,虽然胳膊很痛,但他的心更痛,“有什么痛,比失去母亲更痛的呢!”如果小女孩能看到记者的报道,他想说:“希望她日后能明白,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幸福,至少还有一些亲人的爱,还有政府、解放军给她的爱,希望他们能健康地活下去。”

2015年3月29日,中国海军临沂舰赴也门亚丁撤侨。解放军女战士牵着小女孩的手,送她回家。

2020年7月6日,武警安徽省总队黄山支队官兵驾驶冲锋舟转移受困群众。

边关战士在巡逻。加勒万河谷的一块崖壁上,八个大字遒劲有力: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2020年,《环球人物》报道了“与毒共舞”的陈薇院士。危难关头,她亲试新冠疫苗第一针,退伍军人朱傲冰被感召,自愿加入到以身试药的行列。在“九死一生”的疫苗研发中,中国军人再次冲在最前方。

这年夏天,南方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环球人物》记者奔赴受灾严重的安徽歙县。高考本就因疫情推迟一个月,但7月7日高考首日洪水又淹没了全县。武警安徽省总队黄山支队的战士不光在周边地区抗洪,还尽全力保证考试顺利进行。这群战士也只比考生大五六岁,他们不仅在前一夜暴雨中搭起浮桥,还在考场前不断鼓励怯场考生:“你也是成年人了,是个男子汉,为了大家的付出,为了你自己的付出,现在要坚强一点!勇敢一点!”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自发走到武警官兵身前,深鞠一躬。那一刻,记者不仅看到了守望相助,还看到了中国未来的真正希望!

不久前,《解放军报》公布5名戍边战士在2020年6月抵抗外方非法挑衅的英雄事迹。《环球人物》记者沿着英雄足迹,用脚步和笔触记录他们的故事。

在亲朋好友眼中,只身用双臂挡住外军的英雄团长祁发宝,曾是一个15岁就端着木枪在教室前模仿军人站岗的男孩。他的老师记得,初春河水暴涨,淹没了家乡的那座桥。身体强壮的祁发宝会将同学一个个背过河对岸,自己却忍受着冰冷刺骨的河水。

在大学班主任眼中,烈士陈红军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我没想到一个我没有特别关照、帮助过的孩子,毕业后主动跟老师联系,问候老师,报个平安。”他对陈红军“突入重围营救团长”丝毫不感到吃惊,“这跟他平常一贯的表现是完全一致的”。

一次通话中,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烈士陈祥榕向姐姐敞开了心扉:“卫国戍边责任重于天,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冲锋在前,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能把国土面积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

烈士肖思远是一个细心的男孩。他贴心地对妈妈说:“妈妈没有女儿,我要像女儿一样疼你。”而他的妈妈记得,在2020年春节,肖思远难得在家里待了3个月。哪怕冒着严寒,他也非得穿着一身军装去串亲戚,“他一定是对这身军装感到非常自豪”。

在烈士王焯冉的家乡,村民问过王焯冉的妈妈:“你只有一个儿子,怎么会想送他去当兵?”她回答,儿子是瞒着她报的名,当她知道后,儿子抱住她说:“妈,我最爱你,最舍不得你,所以才一直不敢告诉你。我去当兵,锻炼好身体回来保护你。不当兵,我会后悔一辈子。”他也只是一个爱撒娇的孩子,但作为中国军人,宁死也要在敌人面前挺起胸膛!

中国军人,奋战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或许因为军人的服装、仪表、动作高度相似、整齐划一,所以我们容易忽略:他们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当我们接触到这些平凡的生命,用心去对话、去感受,就会想到总书记的话: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和我们一样,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眷恋故土、想念家人。但是,作为军人,他们早已做好准备,必要时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用生命捍卫他们所热爱的一切。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环球人物》以军事为主题的部分封面报道

猜你喜欢

环球军人红军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十送红军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军人画军机(六)
事件
印度军人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