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舟、天宫与“嫦娥”齐飞

2021-04-14李璐璐

环球人物 2021年6期
关键词:刘洋神舟环球

李璐璐

2012年6月26日总第186期

遥望浩瀚穹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03年,“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圆满完成太空之旅,9年之后的2012年,我国又拥有了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也是全世界第五十七名进入浩瀚太空的巾帼英雄。《环球人物》当年6月的封面报道《57名女航天员 天地传奇》“应运而生”了。

很多人好奇,女航天员和男航天员究竟有什么不同?她们的优势和劣势又在哪儿?带着疑问,《环球人物》记者走进航天城,对刘洋进行了专访。

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没有女性的参与是不完整的。刘洋的“升空”,在我国航天史上掀开了新篇章。

女航天员,在太空绽放着别样的美丽。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样品铸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内,从外面看起来很大,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在这样的压力和动力下,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探月计划。如今,中国收获的不只是一块月岩石,而是整个月球。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已有近半个世纪,在发展历程上,一次次出现了值得铭记的里程碑。

 “神女飞天”

2012年,在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是个特殊的纪元——我国拥有了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这一年的6月16日18时37分,刘洋和队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九”进入了太空,举国欢腾。《环球人物》也拥有了第一个载人航天封面人物——刘洋。

“神九”升空之前一个月,记者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访了刘洋,听她讲述了飞向太空前的艰难训练历程: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航天专业技术、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科科需要达到优异。女性航天员的训练标准和男航天员完全一样,因为“太空环境不会对男女航天员区别对待”。

火箭发射当天,记者走进大漠航天城,目送“神女”飞天。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环球人物》另一路记者在刘洋父母家中,和他们一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神九”的发射,听老两口讲述了女儿的成长故事以及家人对她的支持。

那么,女性航天员升空有何特殊意义?《环球人物》记者曾就这个问题采访过太空问题专家庞之浩,他说:“无论是从国内还是世界其他各国来看,男女航天员的比例大约为9:1。男女航天员根据自身优势的不同,在太空中的分工也有所不同。体力较好、适合从事多样性工作的男性在航天员中所占比例自然较大。但是,若要开展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没有女性的参与是不完整的。女航天员上天,有利于更深入地研究男女航天员在太空的生理、心理方面存在的差距和变化等。其次,女航天员在太空中有她独特的优势,如适应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更强等等。其三,女性在执行任务时的敏锐性更强,心更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也较强。其四,女航天员上天会为乘组带来活力,增加效率、减少失误。其五,女航天员的雌激素和铁的代谢优于男航天员,在长期的太空生活中不容易铁中毒,不容易出现血管痉挛和心律紊乱。”

左上圖:2012年4月,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组合体训练模拟器检查实验设备。左下图:2012年4月19日,刘洋在进行直升机悬停吊救训练。右图: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刘洋和队友景海鹏、刘旺乘坐“神九”进入太空。

从历史长河来看,刘洋是全世界第五十七名进入浩瀚太空的巾帼英雄。在这期封面报道中,记者还专访了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捷列什科娃,报道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和指令长柯林斯,英国宇航员海伦?沙曼,伊朗裔太空女游客阿努谢赫?安萨里,操控美国 “奋进号”航天飞机飞向国际空间站的芭芭拉?摩根,向读者介绍了这些走进太空的女人们的精彩故事。

女性航天员,以仅占航天员总数1/10的人数,撑起了世界航天事业的半边天。

向遥远星空进发

庞之浩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1992年起,我国正式启动了载人航天工程,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并制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无人飞船和有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试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重点完成出舱活动、交会对接试验和发射长期自主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目前,我国已完成‘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二步。”

时间退回到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踏上了太空之旅。飞船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环球人物》第一次对中国航天工程进行报道是在2006年创刊当年,记者采访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文章题目是《欧阳自远,奔月进行时》。当时,距离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刚刚过去一年,很多国人想知道:中国人何时能够登上月球?

采访中,欧阳自远说:“中国已经具备登月能力,但只是有去无回,登月我们还缺少返程票。我们现有的火箭已有足够能量把登陆舱发射到月球上,但如果加上返回所需的燃料、回收舱等,我们火箭的最大载重量还不够。从实现载人飞行,到载人登月成功,还有很长的路。”他还表示:“我国的探月计划是从1994年才开始的,2004年1月24日,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同年,国防科工委宣布,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已进入实施阶段。”

杨利伟之后,我国相继已有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刘旺、刘洋、张晓光、王亚平、陈冬等航天员进入太空。

创刊15年间,《环球人物》数次报道了“飞天”故事。2007年10月,探月工程报道《“嫦娥”,探月路上不孤独》登上了《环球人物》封面。这一年,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正式转入发射实施阶段,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进入发射场。此时,日本的“月亮女神”已经上路,印度人准备“靠近”月球,美国计划重塑“阿波罗”的辉煌,俄罗斯、欧盟也在行动……在“探月热”全球涌动之时,中国人向遥远星空进发的帷幕正在拉开。

三位航天员在模拟器中训练。从左到右分别为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

2021年3月3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 土特产”——月壤样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

这期封面报道中,《环球人物》记者采访了美国探月项目主管吉姆?瓦钦,欧盟探月计划负责人、“智能1号”首席科学家伯纳德?富万,日本探月计划负责人泷泽吉贞,俄罗斯“环月”项目总设计师格奥尔基?马克西莫维奇?波利修克,以及印度空间研究院“月球初航”项目总指挥米尔施瓦米?安纳杜拉伊。他们分别讲述了各自探月的计划、实现阶段以及对中国探月工程项目的看法。所有人都意识到,探(登)月是竞赛,更是合作,各国在探(登)月领域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2008年10月,“神七”航天员登上了《环球人物》封面,题为《太空漫步:40年圆梦》。出生于1966年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的“神七”飞天组合,被称为“ 天马行空”。这三名青年于1998年来到位于京郊的“中国北京航天城”,为共同的梦想并肩奋斗。2008年9月27日16时45分,在距离地球表面330多公里的太空,翟志刚在队友刘伯明和景海鹏的协助下,打开神舟七号飞船舱门,举步跨向外太空。这一“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突破。

如今的中国,宇宙飞船遨游苍穹,宇航员漫步太空;人造卫星俯视地球数十年,即将造访火星;空间站的建设火热进行中……当今世界,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拥有这样的能力。而这些成就,起步于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所开拓的航天事业。钱学森见证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他看到了神舟七号飞船和中国宇航员遨游太空。2008年,《感天动地钱学森》成为《环球人物》封面。

2017年6月,《环球人物》记者专访了“北斗”“嫦娥”的总设计师孙家栋。当年,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又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完成对接,离中国人“嫦娥奔月”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天舟一號”也被中国网友戏称为“太空快递员”。

对此,孙家栋说:“我是经历过旧社会的人,那时什么东西前面都要带个‘洋字,洋钉洋火洋油洋烟,因为我们自己生产不了。结果几十年时间,我们国家就能发射自己的航天飞行器到月球,实在太不容易了。当时我就是想到了这些,那种成就感和激动的心情,让我一下子克制不住情绪。”

“中国奇迹”,捷报频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载人航天飞行、月球探测工程的展开,中国航天事业一次次迈向新高度。

2016年10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也是从这年起,每年的 4月24日成为“中国航天日”。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受控离轨并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至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目标,由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完成,实现了航天员的天地往返。神舟七号到神舟十号以及“天宫一号”任务,则完成了第二步空间交会对接等所有技术的验证。“天宫二号”是第二步中的第二个阶段,对未来我国建造空间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12月17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杨利伟表示,今明两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计实施11次发射任务,包括空间站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等,12名航天员将进入太空。

一代代航天科研人员,用青春热血创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捷报频传。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在太空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环球人物》以航天工程为主题的部分封面报道

猜你喜欢

刘洋神舟环球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刘洋作品
环球·创意
环球·创意
一人分饰三角
环球一周民意调查话题榜(环球舆情)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