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有力举措

2021-04-14鲁全

中国社会保障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医疗保障试点协同

■文/鲁全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建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有力举措。

第一,试点方案找准了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新的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26 讲话”中指出,社会保障改革进入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时代。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协同推进三医联动。近些年,医疗保障主管部门在需求侧从整合基本制度、优化制度结构、严格基金监督、制定待遇清单以及坚持带量采购等方面打出了“组合拳”,效果很好。然而,医疗卫生服务不仅需要需求侧的改革,更需要供给侧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的形成,关系医疗服务主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就医的总体负担,关系到医疗保障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是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战。

第二,构建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整体新框架。试点方案明确了建立目标导向的价格项目管理机制、更可持续的价格管理总量调控机制、规范有序的价格分类形成机制、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和严密高效的价格监测考核机制等五大基本机制,强调了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配置、完善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规则程序和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能力建设的三大支撑体系,提出了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进医疗行业综合监管、完善公立医疗机构政府投入机制、规范非公立医疗机构价格和衔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五大统筹配套措施。它们共同构成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总体框架,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第三,形成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若干新思路。例如,在价格项目管理方面,体现了规范存量、优化增量的思路。其中,规范存量是有效应对当前价格目录无法适应实践并导致地方分解目录、套用目录之乱象的手段;优化增量则是通过明确增加目录的条件和方式,兼顾指导性和操作性。在价格总量调控方面,体现了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的思路,其目的在于通过结构调整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价格形成和动态调整机制方面,引入了分类规范管理的思路,针对通用型、复杂型和特需服务建立不同的机制,提高了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并明确了价格调整的触发和参考因素,有利于稳定预期,明确“调整”而非“调增”的理性取向。

第四,提出了若干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新举措。长期以来,我国的医疗服务价格存在项目多、标准化程度低、对临床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兼容性差等问题。此次试点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例如,要求完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项目编码,消除地区间差异,为实现医药服务项目的统一性奠定了基础。还例如,提出了一定时期内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总金额的主要参考因素,在确保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为总量管理提供了技术路线图。再例如,在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中,提出了不同类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触发标准和限制标准,增强了价格调整的灵敏度和科学性。

此次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以当前的关键问题为抓手,既有立意长远的宏观目标,又有扎实推进的具体举措;既有完整协同的长效机制,又有重点领域的创新突破;有利于真正形成更好计价、更好执行、更好评价,更能适应临床诊疗和价格管理需要,更能均衡多方利益并有利于全体人民健康的现代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

猜你喜欢

医疗保障试点协同
医疗保障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深化军队医疗保障改革新举措的探讨
从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迈进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贵州:三重医疗保障网精准扶贫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