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工的发祥地:官田兵工厂
2021-04-14
编者按:今年是建党100 年。100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不断走向新的胜利。今年也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走过壮阔历史的90年。90 年来,人民军工奋力拼搏的激情始终昂扬;90 年来,人民军工无私奉献的赞歌不断回荡。一代代军工人前仆后继,用自己的热血甚至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最初
江西,富有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这里,许多地方与峥嵘岁月中那些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联:南昌与武装革命的第一枪、瑞金与中央苏维埃政权、井冈山与朱毛会师……甚至地处兴国县莲塘地区(现改为兴莲乡)一座静谧的小村庄——官田,也在中国革命史上铭刻下深深的印记。由此地生长而起的人民军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产业,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历史性的作用。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红军的武器大部分还多是梭镖、长矛,枪支很少,弹药更是奇缺。1928 年底,红军利用对敌战斗中缴获的一批简易设备,在井冈山地区东固淘金坑建立了兵工厂——红军步云修械所。
这个在当地农民自卫军袁文才部队修械所基础上建立的兵工厂,总共才十余人,没有武器生产加工设备,只有红炉、铁砧、锉刀等工具,只能修理枪械、生产土枪、土炮并兼制梭镖、大刀等等。每个红军工人一副货郎担子;敌人来了,挑起担子就走,到了安全地点,放下担子就修理枪械。
尔后,红军又建立了莲花修械所,1928年秋至1929年初,随着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发展,赣南地区先后建立了养金山修械处、桥头修械处、沙公背修械组等修理枪械组织,有的开始只有几个人,随后发展到几十人,渐渐改编为修械所或修械处。
起步
1931 年10 月,一支队伍驻扎进江西省兴国县兴连乡官田村,开始他们成天叮叮当当的敲、打、砸、锤工作。正是这种此起彼伏的嘈杂声,彻底改变了一座本来鲜为人知的村庄的命运,使其成为战争年代的一个重要见证者,目睹了一段非同寻常的革命过程。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人民军工创建90 周年的计时;正是从这里,人民军工像一个婴儿般蹒跚起步,在战争烟火的历练中,逐渐地变大变强。
建立
官田兵工厂是1931 年10 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创建的第一个兵工总厂。它的建立,标志着在我党领导下人民军工的诞生,揭开了人民军工发展史的第一页。官田兵工厂由红军总供给部修械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处和红三军团修械处合并组成,是我党创办最早的综合性兵工厂,直属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当年的中央兵工厂厂址,由红军总司令朱德确定,选在了“馨香瑶圃”“文体公祠”“陈氏祖祠”的万寿宫内。
这里都是清一色的青砖瓦顶、油漆粉画、飞檐翘角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依山傍水,后山突兀,便利防空。红军总部对官田兵工厂的创建,特别是对组织架构高度重视。单从人事任免上就可看出,它已经孕育了新中国成立后国营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雏形。最重要的标志,是从那时就形成了党政工“三驾马车”的架构,只是“特派员”一职后来变成了“驻厂军代表”。“中央兵工厂”第一任厂长吴汉杰,党委书记张健,职工委员会委员长马文,军事特派员陆宗昌。技术力量多数来自沈阳和上海的技术工人。
官田兵工厂创建之初,内设枪炮科和弹药科。枪炮科有工人200 余人,下设修理股、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弹药科有工人百余人,下设炸弹股、子弹股。1932 年夏,又在枪炮科、弹药科基础上,组建了枪炮厂、杂械厂、弹药厂。枪炮厂下设修理股、机器股和机枪股;杂械厂下设红铁股、刺刀股、木壳股和牛皮股;弹药厂下设子弹股和炸药股,成为当时中央苏区红军最大的兵工厂。
规模
据吴汉杰回忆,在兴国官田时,该厂修配了步枪4 万多支、迫击炮100 多门、山炮2 门、机关枪2000多挺,翻造子弹40 多万发,制造手榴弹6 万多枚、地雷5000 多个。
官田兵工厂生产的弹药、修配的枪支在“反围剿”斗争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几次反“围剿”斗争的缴获增大,官田兵工修械厂逐步向闽赣湘区发展延伸。这时的“红色兵工”,不仅仅是修理军械枪炮,还能生产手榴弹、地雷、炸药包等等。1933 年10月底,官田兵工厂奉命迁至瑞金冈面,职工一度增加到600 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