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经验*
2021-04-14彭畅
彭 畅
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青年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代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新人”“时代新人”的要求,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青年人才。研究和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青年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经验,对培养时代新人和促进青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青年
中国青年的觉醒与奋起与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自1840年鸦片战争伊始,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中国开始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催生了一批怀着“救国救民”梦想的仁人志士,他们对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的出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给寻求民族复兴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革命队伍新鲜血液的主要来源是青年,这也充分说明了青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支持和响应,青年人坚定地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的最前列,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根据国内战争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和青年群体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培养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为己任的无产阶级革命青年。①
19世纪90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思潮的出现,救亡图存的思潮在社会上广泛兴起。据清政府1909年统计,共有官立学堂数为14301所,公立学堂数为32254所,私立学堂数为5793所。②这些新式学堂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青年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思想观念的进步,培养了大批近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青年是社会各阶层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青年,视青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陈独秀就曾多次提及青年,将其视为救亡图存之根基。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就明确指出“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斗之青年”③。李大钊在《青春》一文中热情地赞扬了青年,并明确指出,“救国兴国是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④。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始于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为28岁,其中8人不满28岁。⑤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争取青年人才的政策,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众多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广大有志青年克服千难万险奔赴延安,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同志更是将青年看作革命的先锋队,充分肯定了青年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⑥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广泛团结青年,积极领导青年开展争取和平民主的青年运动,极大地声援了解放区的人民斗争, 形成了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相互配合的第二条战线。⑦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模仿西方,改革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把中国引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化,用什么主义来改造中国社会成为争论的焦点。在世界革命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探索改造中国的东方道路。由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参与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曾把“改造中国和世界”作为学会的方针。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毛泽东同志曾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号召广大青年要打倒帝国主义,将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⑨周恩来同志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中呼吁青年们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国。⑩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珍视和信任青年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青年肩负着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使命。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革命胜利后,要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帝国主义,稳步实现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为培养担负改造旧中国使命的青年人才,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以下简称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筹备下应运而生,其成立的首要任务就是吸纳社会中的有志青年,鼓励其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斗争中去,在革命实践中培育其成为共产主义的信仰者,提升其政治觉悟,进一步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在中央苏区成立,由一万多名平均年龄18岁的青年人组成,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同时,中国共产党重视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青年革命精神,在中央苏区创建了列宁团校,团结教育青年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了陕北公学,从全国各地招募进步青年进行短期革命教育,以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还领导创建了一大批青年抗日团体,如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北青年救国会等,极大地推动了青年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抗日大学,传授青年军事知识,培养了一批党的青年骨干。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广泛团结青年,领导并建立了华北学生联合会,领导了国统区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并与解放区激烈的人民战争交相呼应,一同推动解放战争走向最终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为己任的青年人才培养目标,不仅适应了国内战争对于青年人才的需求,也为新中国的创立奠定了青年人才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巩固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的摧残,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据有关资料显示,1949年的现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工农业总产值比抗战前最高年份下降了一半左右。因此,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面前的紧迫任务。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逐渐转变为人民建设先进工业国家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家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青年人才,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的重点。中国共产党结合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充分调动青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团结带领青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培养了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进行,国家各方面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对青年人才提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也从为革命战争服务转到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经济建设服务。毛泽东同志深刻地感受到,要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培养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他在为《人民教育》题词时指出:“恢复和发展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国内一些学校重视德育而不重视体育,导致学生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并在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以号召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在1953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题为《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的重要讲话,提出新中国的青年工作要“为青年设想”,并对青年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发展要求,这不仅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时期对青年的期望,更体现了青年人才全面发展的切身要求。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毛泽东同志也意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综合国力薄弱的情况下,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科技人才作为保障,提出要有计划地培养科学干部。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是对“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深化发展,也是对青年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总结与升华,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对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求,为我国青年人才培养与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后来,毛泽东同志基于政治和现实因素的考虑,提出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思想,这又进一步为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做了高度概括。
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引领旧社会教育和社会文化事业改革,发展和改革面向工农群众的高等教育。随后,进行了高等学校院系的调整,高等教育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建立了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工科教育体系,为我国经济自主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共青团组织农村青少年开展秋收粮棉减损活动,动员工矿企业职工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动员青年参加扫盲活动等,培养了青年勤俭节约、勤劳建设的优良作风,提升了青年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根据生产需要和青年特点,共青团还组织成立了青年突击队、青年节约队等青年生产组织,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国家建立了学术奖励制度。1957年,中国科学院颁布了首次科学奖金,奖励华罗庚、钱学森等在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科学家,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文化环境。共青团组织还在全国积极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1963年开展的学习雷锋活动成为共青团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活动,促进了广大青年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青年工作实践,着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青年人才的需求所做出的深刻思考和经验总结。不仅为新中国青年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青年才俊,充分调动了青年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行动指南。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决定逐步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逐渐成为左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站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提出要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和自身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有理想”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有坚定的信仰。坚定理想信念是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要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青少年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将崇高理想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目标相结合,有效抵制了各种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
“有道德”就是要有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道德要求,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生活空前活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也在社会上蔓延开来,部分青年出现了重个人轻集体的错误观念,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共产党多次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普及道德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倡导广大青年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有文化”就是要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邓小平同志根据科技现代化与国家强盛之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鼓励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有文化”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生产力、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必然要求,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在全国积极开展读书活动,使学习知识、掌握科技的理念深入人心,对培养新一代青年起到重要作用。
“有纪律”就是具有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纪律是制约理想实现的关键因素,没有严格的纪律,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就不能得到保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是很健全,我国犯罪案件的数量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上升,犯罪主体多为青少年,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自身素质较低,法制观念相对薄弱。针对这一现象,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加强对青年的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培养全体公民遵纪守法的意识。同时,法制意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加强对青年的法制教育,提高青年的公民意识,成为这一时期青年工作的重点任务。我国积极开办工读学校,加强了对少年犯管教所和劳动教养场所的领导,大力普及法律常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四有”青年的影响深远,既符合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同时也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了发展方向。世纪之交,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对青年的定位也更加清晰。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复兴的重任必将落到青年一代身上,因此,他提出了“四个统一”的思想,引导青年人正确看待国际形势,使青年全面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贯彻,使之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级人才。胡锦涛同志继承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使“四个统一”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青年成才的最终方向。他结合建设人才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背景,提出对青年的“三点希望”,把青年的成长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和蓬勃成长。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的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也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时代呼唤年轻一代肩负起更大的使命和责任,把自己的未来与国家和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把民族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关心青年的优良传统,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牢牢把握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方向,系统回答了“为谁培养青年”“新时代要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新时代怎样培养青年”等重要问题,明确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培育有理想的时代新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发展的最佳时期,而与此同时,意识形态领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受到了严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形形色色的各种思潮,我们要对青年的理想信念给予有力引导。”青年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黄金时期,只有引导广大青年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才能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青年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培育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青年掌握过硬本领。青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青年知识基础的厚实程度,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且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少年能力的培养,指出青年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在于创新,这就要求青年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青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更多机会和舞台。
培育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担当精神不仅是五四精神的历史传承,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青年的成长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且必将承担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正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资源和环境压力仍有待解决,新时代的任务依然艰巨,这就要求青年人主动担起责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传给孩子。青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
五、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经验
青年人才的培育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百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于现实的形势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青年人才的培养标准,在培养造就青年人才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新时代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把握青年培养的领导权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青年人才培养实践中最突出的一条基本经验。青年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争取青年,把握青年领导权。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除制定党的纲领和决议外,还研究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吸纳优秀团员入党的决定。北京共青团的早期组织积极吸收和培养优秀青年工人、学生、农民入团,为党的队伍输送人才。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引导青年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领导青年运动,1939年的“一二九”运动、1945年的“一二一”运动、1947年的“五二〇”运动,都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青年领导权的鲜明例证。
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牢牢把握青年人才培养的领导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稳步前进,中国青年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青年群体虽然具有朝气活力的显著特征,但是他们在身心方面尚不成熟,缺乏知识与经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错误思想所误导,因而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励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一个有为青年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宏愿。
(二) 关注时代主题,把握青年发展的方向
青年人才的培养标准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密切相关。青年人才培养标准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需要适应时代的特殊背景和国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要求青年做到忠诚勇敢、不怕牺牲,具有坚定的信念,忠于革命事业。正如毛泽东同志在《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中所提到的,“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内建设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面对当时世界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和发展,我国优秀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建设的实际发展需要,因而势必要求青年要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实际行动推动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强调青年要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的同时,强调的更多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做贡献,强化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党和国家政策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贯彻落实,“胸怀祖国,献身四化”成为这一时期最嘹亮的口号。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青年人才成为这一时期的基本要求。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青年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时代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也越来越深入,把青年人才培养放在了更宏观的角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新时期青年人才的培养,要立足世界形势和党的形势的深刻变化,紧密联系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结合时代需要,不断提高青年人才应有的素质。新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社会分工逐步细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巩固知识基础,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学习技能。
(三)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青年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
引导青年树立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青年人才实践中体现的又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确定青年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基本价值立场。青年群体在思想上具有先觉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大众所接受,首先就是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青年的思想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的核心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历来是中国青年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
新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在物质富裕的舒适生活中,一些青年却滋生了贪图享乐的心理,陷入了理想信念缺失的泥潭,还有部分青年选择成为以不争不抢作为代名词的“佛系青年”,这背后反映的是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缺失。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理想信念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鼓舞士气和精神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坚定理想信念仍然是新时代培养青年人才的核心要求。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中国共产党把希望寄托于青年,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来坚定青年的政治方向,凝聚政治共识,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地追随党,夯实实现中国梦的青年群众基础。
注 释:
①⑥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69页,第566页,第568页。
③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90页。
④李大钊:《李大钊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9页。
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57~71页。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页。
⑩《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0页。
ffffb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