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城市主义视角的城市旅游发展路径及策略
——基于杭州的实践*

2021-04-14朱文晶

创意城市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义旅游

◎朱文晶

提 要: 基于新城市主义的“人本主义” 理念, 本文对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旅游规划理念进行了回顾, 从新城市主义规划及新城市主义与旅游发展两个维度, 对新城市主义理论进行述评。 选取国际旅游城市杭州作为案例, 结合新城市主义分析视角分析阐述杭州打造城市旅游的实践。 从规划制约、 空间压缩、 数字生存、 应急管理等角度提出城市旅游可能面临的挑战, 并从顶层设计、 人文精神、 城市禀赋、 数字赋能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旅游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城市规划、 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动力。 2013 年3 月22 日, 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致辞中指出: “旅游是传播文明、 交流文化、 增进友谊的桥梁, 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是综合性产业, 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0 年3 月3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杭州考察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 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 城市空间格局和城乡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旅游行业地位与竞争格局不断变化。 当前,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由数量型城市化到质量型城市化转变。 城市风貌品质、 新老城区协调、 人口迁移融入、 社区智慧治理、 公共服务均等配置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病” 不断涌现。 旅游业的整体规划和实施也迎来挑战。 如何从顶层设计层面更新旅游规划理念, 转变旅游发展方式, 成为学界和城市管理者面对的新情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 国家层面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城市规划设计和旅游规划发展明确了核心要义。

新城市主义从交通、 人口、 美学、 历史文化等多个视角出发, 综合众多学科的成果, 系统总结和提升了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和导则, 突破了过去单纯对于城市规划或者建筑规划领域的理论局限, 引起了学界、 城市管理者、 规划师们的浓厚兴趣。从新城市主义视角审视旅游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进而优化旅游规划设计的思路与路径成为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20 世纪末以来, 杭州市基于“环境立市” 战略, 立足于“人本主义” 的整体观, 大力推进城市环境优化和品质提升, 打造“杭州旅游” 品牌, 城市知名度、 美誉度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对我们在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开展旅游规划和发展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因此, 本文拟对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旅游进行理论回顾, 结合杭州市打造城市旅游过程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实践, 探讨新时期城市旅游规划设计的“人本主义” 整体观。 同时, 从规划制约、 空间压缩、 数字赋能、 应急管理等角度提出城市旅游带来的挑战, 并提出若干策略选择。

一 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与旅游规划

(一) 城市化与“城市病”: 新城市主义的提出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并提出要建立城市学的设想。 城市学思想立足于整体观, 为我国城市化及“城市病” 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学科理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截至2019 年末我国城市化率达到60.6%, 接近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 我国城市化进程实际上从20 世纪70 年代末才开始, 因此我国仅用了约40 年时间, 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约100 年走过的城市化道路。 这在客观上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交通拥堵、 环境污染、 人口拥挤、 公共服务不均衡等“城市病” 问题比较突出, 日益引起学界和城市管理者的重视。

20 世纪50 年代,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此前因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严峻的“城市病”, 开始出现“逆城市化” 趋势。 卡尔索普针对因城市“无序蔓延” 带来的“城市病”, 提出了以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TOD) 为代表的新城市主义思想。 新城市主义思想提出初期旨在宣传推广具有和谐生活氛围的小城镇和紧凑社区模式, 但是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直到1993 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标志了新城市主义理论体系的日趋成熟。

新城市主义也叫作新都市主义, 核心理念是要通过城市尺度的合理设计实现“人本主义” 和谐生活的目的, 倡导把现代城市的绿色、 环保、 低碳等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过去传统的城市设计理念有机结合, 创造一种既符合传统城市设计尺度与规范, 又能体现土地集约、 适合步行以及人文关怀的居住生活环境。 其强调的邻里和社区等理念, 对中国今天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们对新城市主义的关注, 并未局限于其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设计的关系, 对新城市主义与生态保护、 古城更新、 城市拓展、 休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也都有一定研究。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距离可及性、 邻里社区氛围等方面的主张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尝试以新城市主义视角来处理城市规划、 设计以及决策之间的关系, 进而提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改进措施。 例如李呈琛和张波等人探讨了国外可持续性街区的研究和实践情况, 提出我国街区规划还存在缺少人文特性与地方特色、 忽略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职能、 新街区建设存在功能单一及尺度较大等问题。 韩光明运用新城市主义理念研究了基于人性化的休闲文化空间与城市的平衡发展问题。 虽然可持续性街区与休闲文化空间规划以及城市旅游均有一定关系, 但是对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还没有直接文献现世。因此, 本文拟探讨如何在新城市主义视角下, 更好处理旅游规划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更好体现“人本主义” 的核心精神。

(二) “人本主义”: 作为整体观的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旅游

新城市主义理论与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城市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它们均强调城市的整体观和全局观。 但是两者又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学更多的是从学科角度提倡要跨学科整合相关学科, 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巨系统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 新城市主义提倡功能多样性, 具有人性的交通尺度、 居住社区体验、 居住生活成本可支付性等传统城市生活的价值标准回归, 并与当前的城市居住生活环境相协调与融合。 这实际上是侧重于从城市功能实践的角度对城市规划理念进行更新。 新城市主义倡导将人本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中,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注重城市多样性、 人性化、 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 对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旅游作为城市规划建设、 经济发展、 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中。 旅游作为一种以独立个体为活动主体和体验主体的活动形态,天然具有“人本主义” 的属性和要求。 笔者认为旅游具有如下几个意涵特征。 一是旅游具有产业属性。 无论是传统的观光游还是日益兴起的休闲度假游、 消费体验游、会展商务游, 都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了具有强劲发展动能的新时代大旅游产业体系。 二是旅游具有生活方式属性。 作为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 生活之外又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三是旅游具有城市发展方式属性。 这种认识是将旅游作为城市的核心属性, 将城市整体视作旅游产品来规划建设, 并通过对城市中各种资源要素的挖掘和提炼, 整体上对城市旅游进行规划设计。 同时, 依托城乡空间载体, 在提炼打造旅游产品和服务过程中,也有利于提升城乡风貌和环境品质,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新城市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和旅游规划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 虽然现代城市致力于实现“城市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的愿景, 但是倾向于高强度开发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在客观上冲击了人们传统居住生活工作的“场所感” 和“社区感”。 高质量的美好旅游自然也有了提升的空间。 在城市旅游规划角度, 通过传统邻里结构的构建, 对街区尺度的合理规划、 对社区人口密度的合理限制、 对商业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 不仅有利于重现传统城市街区和邻里的场所感和社区感, 提升人的居住生活工作品质, 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 推动了城市品质提升和城市旅游整体观的实现。

二 新城市主义的旅游规划实践路径: 杭州案例

早在2004 年,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指出,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必须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 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 不断求新、 求变、 求精,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经济, 建设旅游经济强省” “坚持创新与继承相统一” 的指示精神, 杭州坚持“环境立市” 战略, 实施了以大旅游业(包括观光旅游、 会议展览旅游、 休闲度假旅游、 养老养生旅游) 为载体的整体产业转型升级, “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 的知名度日益提升。 回顾杭州城市旅游发展的过程, 对我们更好理解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旅游发展理念: 坚持“以游客为中心” 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 思想是新城市主义秉持的核心理念。在杭州发展城市旅游的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强调要把“以管理者为中心” 转变到“以游客为中心”。 并且在旅游规划和发展城市旅游过程中, 强调要突出“处处都是景区, 个个都是景点, 人人都是风景” 的理念。 这就通过顶层设计的方式明确了杭州旅游发展的对象、 内容, 特别是通过“人人都是风景” 的理念将人的地位和作用固化下来,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具体举措上, 为了提升游客的数字化体验,杭州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市免费Wi-Fi 项目, 为游客提供免费的网络服务。 实施的免费公共自行车项目也惠及了大量的市民,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之一。

(二) “连接性” 与“复合功能”: 构建大旅游框架

以观光游为核心服务的传统旅游产品供给正在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传统观光游首当其冲, 不仅旅游目的地直接受到较大影响,相关的旅行社、 航空运输、 所在地旅游消费都发展乏力, 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过去几十年来, 杭州一直以优越的自然文化环境蜚声国内外, 先后成功申报了西湖、 大运河、 良渚等三座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基于新城市主义邻里社交导向的体验型、 休闲型旅游需求日益旺盛。 因此, 21 世纪以来, 杭州坚持打造“大旅游”, 不断推动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 会展、 休闲、 康养等新型旅游转变, 一大批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应运而生, 催生了城市旅游市场的巨大活力。 杭州通过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 高质量举办国际休闲博览会、 国际动漫节和文创节等活动, 集聚了国内外大量的人流、 物流、 信息流, 使得杭州在城市旅游网络和城市网络中的首位度不断提升, 城市旅游的内生动力不断释放, 以大旅游为内容的整体城市发展潜力不断提升。这些内容丰富的大旅游内容, 与新城市主义城市“复合功能” 的理念相一致。 同时, 这种人流、 物流、 信息流的集聚本身也是新城市主义“连接性” 的内在要求。

(三) “可支付” 与“传统邻里”: 推进“保老城、 建新城”

老城作为邻里和社区的基本物理空间, 是践行新城市主义的核心载体。 21 世纪以来, 杭州通过“保老城、 建新城”, 一方面较好地保留了城市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拓展了城市空间。 更重要的是, 老城的传统禀赋和历史感得以传承和利用, 为杭州城市旅游注入了更多动力。 在“保老城、 建新城” 过程中, 杭州通过“两疏散、三集中” 的办法, 把老城区的人口和建筑往新城区引导。 推动工业企业向周边区域工业园区集中, 推动高等院校向周边新建大学城区域集中, 推动城市建设向周边规划新城集中。 这就在总体城市发展上实现了“腾笼换鸟”, 进一步夯实了杭州城市旅游的自然和文化底蕴。

“保老城” 是新城市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 不仅有利于保留传统城市的历史印记, 也是对传统邻里的一种再现。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杭州在打造大旅游过程中, 还实施了“背街小巷改善” “庭院改善” “危旧房改善” “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 四大民生工程。 通过改善社区院落的环境品质, 不断挖掘城市街巷文化, 很好地彰显了新城市主义理念。 四大改善工程的实施, 一方面, 使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干净、 整洁、 美丽、 精致的街区和城市单元使得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另一方面, 城市文脉得以传承, 附着在城市机体上的建筑和街区以这样的形式进行更新, 与城市和谐共生, 充满了文化气息。 同时也为“传统邻里” 的保护和老城区房价物价实现“可支付” 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四) “优质城市”: 实施“老街区复兴” 和“特色商业街建设”

老街区是新城市主义“优质城市” 理念的重要内容。 新时代, 旅游业对城市街区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打造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过程中, 杭州坚持强调文化感召力, 对传统街区进行品质提升, 在传统街区居住生活功能基础上, 赋予传统街区更多文化的内涵。 一方面, 传统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印记得以彰显; 另一方面, 更多文化符号镶嵌在传统街区中, 使得街区的观赏性、 休闲性、 体验性得到极大提升。 同时, 通过老街区的改造提升, 还赋予其商业功能, 通过居住氛围的延续、 商业氛围的培育, 为城市大旅游发展搭建了众多新的载体。 例如, 通过对清河坊、 南宋御街等历史街区和历史地段进行复兴提升和更新, 使得这些老街区“物化” 的历史形态和文化载体既更好展示了城市的生命印记, 又搭建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是城市历史文化延续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色商业街建设同样是打造“优质城市” 的重要内容。 特色商业街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载体, 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购物、 休闲、 体验、 娱乐的空间, 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选择。 21 世纪以来, 杭州坚持将购物、 休闲、度假、 观光、 艺术等内容融为一体, 统筹谋划城市特色商业街规划建设。 例如, 杭州通过有机整合和有序开发, 精心打造的清河坊历史街区、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区等商业特色街区, 极大提升了城市旅游的商业氛围, 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在打造特色商业街的过程中, 杭州坚持城市美学理念和“以街带商、 以商兴旅、 以旅促荣” 的思路, 不断促进特色商业街与“老街区” 相融合, 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形成城市旅游集聚人气的重要模式。

三 城市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新城市主义对二战后主流城市规划理论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影响, 但是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即使在美国, 其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过于强调建筑设计、 偏重郊区开发、 创新与怀旧的争论等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 我国旅游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旅游产品服务不断丰富、 新兴旅游业态不断涌现。 但是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 我国旅游业依然面临高品质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 对旅游活动中“人本主义” 的理解和认识水平还存在差异, 在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层面还存在一定限制。同时, 除挖掘各地自然文化资源禀赋、 打造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拓展新的旅游业态外, 受信息科技、 高铁技术、 航空网络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等影响, 我国现代旅游规划发展依然面临挑战。

(一) 规划制约: 来自城市增长和土地开发的挑战

现有城市规划体系要求城市合理增长, 规划建设疏密结合, 科学开发城市土地空间。 但是在城市中的部分区域, 有关部门出于开发强度和投资回报的考虑, 会倾向于土地集约开发利用。 由此带来的“建筑森林” 反而使长期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主观上排斥去这样的区域旅游休闲。 同时, 高密度的开发模式增加了汽车的出行选择概率, 加剧了交通的拥堵, 产生的尾气对区域环境也具有负面作用。 以杭州为例,虽然近年来“城市大脑” 在优化交通组织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大型城市综合体及旅游景点周边“停车难、 行路难” 问题仍然存在进一步优化解决的空间。 另外, 部分区域开发强度低, 交通通达性以及步行可及性相对较差, 客观上也不利于旅游休闲活动的培育和发展。

(二) 空间压缩: 来自高铁和航空的快速可达性的挑战

在经历了长途旅游偏好、 中短途休闲旅游偏好后, 随着高铁技术和航空网络的发展, 传统基于距离的城市物理空间不断压缩, 节约出行时间成本、 减少旅途劳顿的休闲旅游偏好逐渐得以实现, 快速往返中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成为现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减少旅游“过夜时间” 的趋势。 因此, 旅游目的地及周边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受到挑战。 如何提升原有旅游产品的休闲属性和体验感受,成为城市管理者和旅游行业新的关注内容。 与此同时, 原有禀赋优良却受制于交通区位等不利因素的旅游目的地, 也可能通过提升品质和扩大宣传等手段, 打造并提供新的“网红” 旅游产品和服务, 会进一步使旅游竞争格局复杂化。

(三) 数字生存: 来自互联网公平、 公开、 共享的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 数字化生存成为一种趋势, 也带来一系列挑战。 互联网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也拉近了各地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强调人的核心精神与新城市主义应具有高度一致性。 受公平、 公开、 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影响, 传统旅游目的地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 市场将会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不断更新, 从而引发旅游产品和服务竞争的持续迭代。 同时, 数字经济时代,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 它们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创造了新的旅游业态, 也改变了传统旅游的体验方式。 因此, 如何更好地抓住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契机、 做好旅游产品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增强用户的选择性偏好、 规避数字化生存的风险、 实现旅游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成为各旅游目的地的城市管理者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首要考量。

(四) 应急管理: 来自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挑战

2019 年底, 正当全国上下凝心聚力迎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之际,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侵扰神州大地, 疫情不仅对各地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也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健康安全的“以人为本” 的理念同样被严格贯彻。 这在客观上给人口流动基本形态的旅游业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挑战。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0》, 预计2020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同比负增长42.96%。 因此,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各地政府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旅游业发展同样要未雨绸缪, 想好、 做好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对策和预防手段。

四 新城市主义旅游规划的策略选择

新城市主义的“人本主义” 为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理念借鉴, 特别是强调以人的尺度构建适宜人居的城市家园, 为城市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本文从新城市主义的视角, 探讨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以期为新时代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结合杭州的案例实践和上述面临的挑战, 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决策者和行业从业者参考。

(一) 注重顶层设计, 坚持“人本主义”

2019 年11 月, 习近平在上海调研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大理念命题。 这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是对“人本主义” 实践在城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进一步要求。 对于城市旅游规划和发展, 首先是要树立“人本主义” 理念, 从顶层设计上, 将“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旅游规划发展的方方面面。 特别是要对城市的尺度可及性、 可支付性、 和谐氛围、 智慧化治理等内容统筹考虑, 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人居品质, 以实现城市旅游禀赋的挖掘和保护利用, 以及创新打造、 提供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旅游期待的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 发扬人文精神, 推动文旅融合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 要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之中, 使旅游成为宣传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成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城市旅游规划发展过程中, 城市管理者、 规划师、 相关行业人士要注重对人这一核心要素的持续关注, 将人文主义精神的理念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规划中。 挖掘提炼城市、 街区、 建筑等要素的文化基因, 与旅游产品服务等各项旅游活动有机融合, 并在文旅金融、 文旅科技、 文旅人才等方面积极创新, 进一步推动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 新局面。

(三) 依托城市禀赋, 拓展旅游“内涵”

每座城市最核心的、 最有价值的要素是生活在其中的人。 人是一座城市的核心主体。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身的气质。 如何更好提炼属于城市自身气质的元素,创新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城市管理者的重要议题。 杭州的大旅游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作为广义旅游的一部分, 除观光旅游外, 会议展览、 休闲度假、 养老养生、 文化创意、 数字体验等内容都应当纳入大旅游的范畴中, 丰富旅游的“内涵”。 以会展商务游为例, 其不仅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集聚人气,还能提炼升华城市气质和内涵, 锻造城市品牌。 发展会展商务休闲活动过程本身也能体现出一座城市的空间载体和功能载体对于“人” 这一主体的社交网络链接属性。

(四) 坚持数字赋能, 应对新的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 互联网通信技术以其泛在化、 强渗透性等特征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 数字经济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与人类活动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使得旅游业成为助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催生了大量的休闲旅游新产品、 新服务, 带来了大量的新的商业模式。 同时, 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 城市大脑不断赋能城市发展。 因此,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 每座城市都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 结合数字经济对本地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提升。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 依托数字技术的赋能能力, 建立完善的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协同应急处理机制。

猜你喜欢

主义旅游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我们一起“云旅游”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小A去旅游
旅游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轻奢主义正流行有一种生活态度叫轻奢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