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下)

2021-04-14王新哲

中国军转民 2021年14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建设

■ 王新哲

三、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党领导全国人民从基本国情出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轻重工业并重,再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工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引领了我国工业开启由大到强的新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风险挑战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

(一)坚持发展为先,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发展一直居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党执政的中心。早在1949 年3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路线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之后,党中央又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后来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多次强调“工业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一定要把制造业搞上去”。2017 年修订的《党章》明确要求,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振兴制造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构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在继续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的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着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新理念新举措,推动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对外开放等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出各类市场主体的潜能与活力,形成了促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是新型举国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是我国取得诸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制胜法宝。

(三)坚持扩大开放,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上世纪50 年代的“引进来”拉开了现代工业体系建设的序幕;上世纪80 年代的“引进来”构建了“三来一补”的加工组装型产业体系;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引进来”使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这三轮“引进来”在不同时期都加快了我国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进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快了从产品、产能“走出去”到技术、资本、品牌“走出去”的步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显著增强。党的十七大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并付诸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党的十九大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我国工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体系,为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强大动力。

(四)坚持科教兴国,夯实产业发展战略支撑。新中国成立以后,独立自主的创新模式有力支撑了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建设和基础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先后实施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不断完善激发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2006 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们将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强调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高素质劳动力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科技和教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科教兴国成为了支撑我国工业发展取得奇迹的重要因素。

(五)坚持融合发展,加快工业体系重构。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计算机、半导体、通信等信息技术产业。改革开放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推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党中央始终坚持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以此重塑工业产品形态、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现代工业体系建设。

(六)坚持群众路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改革开放前,通过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努力满足了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改革开放后,通过优先发展轻工业,告别了“短缺经济”,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生活。在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后,我国加快发展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工业,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进入新时代后,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特点,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质量品牌建设,着力提高中高端消费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层次产品和服务需求。

(七)坚持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人阶级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者、创新者、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广大企业职工的地位,巩固和健全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生产关系和管理制度,出台了各项生产改革规定,比如提出增长节约目标、鼓励技术创新和新的工作方法、开展生产竞赛等,激发了工人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职工创新创造活力。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踊跃投身“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在振兴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探月工程、C919 大型客机、首艘国产航母、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广大职工迸发出火热的劳动激情,为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八)坚持反腐倡廉,有力保障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先后开展了以整顿党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以及新“三反”运动和新的反贪污运动,纯洁了党的组织和政府机关,净化了社会风气。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端正党风、严肃党纪作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头等大事,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纠正经济领域的不正之风,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深化政治巡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不仅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也为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工业行业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坚强保障,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四、“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的主要任务

尽管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中美经贸摩擦将长期持续,我国工业日益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同时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渐失与要素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同步叠加,总的看当前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和数字中国。我国工业行业要深刻认识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重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加重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内需求为牵引,进一步加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实施国家供应链竞争战略,统筹建设和完善国际国内两个产业循环。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一方面,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扩大高水平开放,提升产业国际循环竞争力,吸聚全球高端要素和先进制造业在我国布局,引导国内不具备优势的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地区有序转移,推动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国际循环。另一方面,实施重点领域强链补链工程,大力发展5G+工业互联网,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国内供应链体系,畅通产业国内循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同时,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管理,绘制产业链数字图谱,提高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能力。

(二)系统优化制造业创新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完善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节点的共性技术创新网络,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府采购等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和迭代改进的良好环境。

(三)组织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制定发布关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意见。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协同创新为抓手,以政策协同为保障,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开展产业基础攻关提升行动,构建协同创新、人才保障两大平台,打造质量服务保障、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等体系,着力补短板、强优势、提质量、优生态,构建系统完备、协同高效、支撑有力的产业基础体系。

(四)提升存量与开拓增量并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高中低端产业发展布局,发展好传统制造业,巩固和提升完整产业链。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传统产业应用,提高传统产业质量、效率和效益。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中国品牌培育工程,提升“中国制造”美誉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增材制造、区块链、量子信息、无人驾驶等新兴领域产业链布局,推动构建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产业体系。

(五)实施“智能+”和“绿色+”战略,大力发展先进高效的新型制造能力。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拓展“智能+”创新和集成应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建设部署,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升级,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

(六)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推动各地区协同发展。引导各地区基于主体功能定位良性竞争、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等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集聚,增强重点区域产业聚合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化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搭建多层次产业转移对接平台,推动产业国内有序转移。

(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健全产业组织体系。选择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一企一策”服务,在竞争中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质量文化建设,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提升工程,着力发展一批专注细分领域、具有独特专长的中小企业。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支持大中小企业以及科技、金融、人才等形成深度融通的发展关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

(八)健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突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合理比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财税、科技、金融、人才等领域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推动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实现再平衡。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推进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型,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我国工业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读史明理、读史知责。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记我国工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传承我国工业红色基因,砥砺前行、奋发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更好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建设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工业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