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对策探析
2021-04-14张雁威
■ 张雁威
“一带一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繁荣。“走出去”为企业发展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空间,带来了机遇。但从世界发展形势和几年来的运行实践看,“走出去”的路并不平坦,其中有机遇更有挑战,有发展更有阻力,因此,如何针对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自身实际,真正“出得去、走得稳、站得住”,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目的是打破国内市场的局限,支持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融入全球市场。为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在增值(营业)税免税及零税率、出口退税、所得税抵免及税收协定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根据国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互补、合作政策。比如,针对新疆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针对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等。各地方政府也结合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助力企业“走出去”。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欢迎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对“一带一路”倡议投了“信任票”和“赞成票”,并从“一带一路”合作的平等、开放和普惠中获益。截止2020 年12 月底,我国已经与将近140 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一系列部门间合作协议覆盖“五通”各领域,涵盖产能、投资、经贸、金融、科技、社会、人文、民生、海洋等板块。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为国内带来可观的效益,也为投资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人员就业等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平等互惠的“五通”理念也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具备了全球竞争实力
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分量越来越重,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实施了“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了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等,中国以高度的自信正在参与全球事务。由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出版的《2020 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竞争力排名已经位居第20位,继续领跑金砖国家,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中国在“市场规模”“宏观经济环境”和“创新”指标的表现最为突出,在“技术就绪程度”“商品市场效率”和“高等教育和培训”方面进步较大。中国从服装、鞋帽等日常生活用品到高铁、电子商务、防疫物资等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中国已经具备了“走出去”搏击风浪的实力。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些挑战,才能让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加顺畅。
(一)政治不确定性的挑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制度体制上存在巨大差异,特别是在东南亚、南亚、中亚和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国内政治形势复杂,政局不够稳定,政策易变多变,甚至内战冲突不断。而“一带一路”实施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关合作国家的政策政治稳定和对华关系状况。一些国家的政治势力出于自身政治目的,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意图持怀疑态度,排斥中国企业参与相关设施建设,有的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受到其他力量的鼓动,散布一些抵制中国企业参与项目建设的舆论;一些大国出于担心排斥自己的考虑,也对自己的伙伴国施加压力,甚至直接出面做工作,制造对中国企业不利的舆论,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形成了挑战。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
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通过降税、关税壁垒等手段迫使本土企业回归的同时,导致全球贸易环境更加复杂,给经济全球化前景蒙上阴影。近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搞起了贸易保护主义,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对世界经济的复苏造成很大伤害。从中美贸易摩擦可见端倪,借口本国安全受到威胁,借口知识产权受到侵犯,借口人权、宗教问题等,行使霸权逻辑,对中国企业的合法经营横加指责、无端制裁,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受到极大挑战。
(三)经营环境复杂性的挑战
部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不健全,政府行政效率不高,投资环境很不完善;还有部分国家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执行情况较差,司法独立性难以完全保证,法律风险突出。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涵盖60 多个国家,44 亿人口,众多沿线国家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多数国家民族众多,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多元宗教信仰并存,一些宗教内部还存在不同教派,各民族宗教之间的历史纷争复杂,种族矛盾冲突不断,呈现出易突发、多样性、复杂化、长期化的特点。增加了沿线各国合作的难度。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猖獗,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这些非传统不安全因素的凸显,既恶化了当地投资环境,威胁企业人员和设备安全,也可能借“一带一路”建设开放之机扩散和渗透到中国国内,甚至与国内不法分子内外勾连、相互借重,破坏中国安定的国内社会环境,对“一带一路”战略及沿线工程建设构成严峻挑战。
(四)文化差异多样性的挑战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民族的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文明丰富多元,既有中国、印度等东方传统国家,也有西方传统国家,既有俄罗斯、土耳其等“欧亚国家”,还有新加坡等东西文化交融的国家。国家不同的身份定位在某种程度上塑造国家对利益的认知,从而影响着国家行为和内外政策选择。“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的领域广,沿线国家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上因自身对利益的不同判定而呈现出差异性。沿线国家特别是大国从精英到民众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知、理解不尽相同,对中国战略意图的不信任与猜忌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长期推进面临的重要风险。目前,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沿线地区部分国家围绕有关领土、领海主权争端的不稳定因素短期内无法消除,倘若再遭遇美、日等国的干扰,不仅可能激化既有矛盾,引发沿线国家更多的安全疑虑。
(五)产品融合度和品牌效应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中,针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标准和要求,积极推出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在较短时间内站稳了脚跟。但还应看到,一些企业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和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其产品没有真正融入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缺乏世界眼光,产品在所在国家地区缺乏影响力,因此,抢占新技术蓝海、创新投资模式、打造“世界品牌”显得尤为重要。
三、“走出去”的对策
走出去必定不是一帆风顺,但总是需要一批有责任心的企业,顶风前行。“走出去”是一个国家“强起来”的必由之路
(一)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当今局势下,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任务,首先明确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的对外投资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沿线国家的资源,让这些资源真正地为我所用。企业还可以通过合资的方式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赢取他们的信任,有效打开当地的市场。其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因此,企业应积极创新,与高校、研究所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品牌产品。最后,维护自身形象。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代表的不仅是个体形象,更是国家和民族的代表。因此,企业在“走出去”时应加强与当地的合作交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形象。
(二)引进和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国际化人才短缺是导致企业对外经营困难和效益低下的最大瓶颈。聘请国外人才在企业做管理是众多企业的用人方式,但在大部分企业里,聘请外籍人才担任高管职位的概念并未普及。中国企业要成功“走出去”,就必须引进并运用好国际人才。一方面,国家教育部门和机构应加大“跨国经营”学历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加贴近企业“走出去”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应积极引进和培养适应境外投资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这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
(三)完善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众多风险,因此,只有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防控机制,才能实现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首先,加强投资前的风险评估。企业在投资前应先了解投资国各方面的情况,摸清可能面临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其次,企业内部应落实专门人员对投资国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政府应建立健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保险体系,使企业即使遭遇风险也能尽可能地减少损失。
(四)避免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过度集中
目前,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集中度过高,主要体现在投资区域和投资行业上,像这样的投资格局,一旦那些区域和行业出现变故,将对我国企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投资过程中,我国企业要积极开拓投资地和投资行业,避免投资过度集中;政府要积极引导,避免企业之间产生恶性竞争,保障企业权益。此外,同种产业类型的企业可以强强联合,共同抵制风险;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可以集中分布,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进而取长补短,以便企业更好的生存。
(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体系各不相同,加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对企业顺利运行和发展非常重要。对外交流一定要深入考察相关国家的特色文化,认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构筑对接、对话平台,使共有的文化精髓得到异域民众的接纳和认同。脱离了各国民众的对外文化交流,其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都难以持久。要遵循“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互补共荣”的路线图,积极融合多样性文化,尊重差异,寻求共识,相互包容、借鉴和欣赏,从而发展自己。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等思想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主要羁绊。
(六)搞好调查,规避法律风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不熟悉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决策前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应包括对所在国政治环境、自然条件、基建水平、法律体系、司法水平、劳动用工政策、当地员工的劳动生产率、投资政策、税种和税率、汇率、外汇管制情况、海关政策和效率、当地设备和原材料供应能力等。特别是对相关国家的法律有认真学习了解,防范法律风险。必要时中国企业要委托了解所在国法律情况的律师进行法律调查和培训,确保企业运行与所在国法律规范相适应。
四、小结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习近平主席铿锵有力的话语不仅是对世界的承诺和宣言,更是中国自信心的体现。“一带一路”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在各方共同推动下,“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由宏观推动逐步进入到精耕细作的阶段,一些企业已经成功走出国门,一批代表性的重点项目逐步落地。相信,中国企业一定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