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形势怎么看 今年工作怎么干
2021-04-14孙宁
本刊记者 孙宁
近日,本刊记者就2020年行业运行情况、当前钢铁行业热点问题,以及今年行业重点工作等专题采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以下为采访的主要内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信息显示,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下,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钢铁行业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研判,精心谋划,果断行动,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生产经营、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环保压力上升等困难,行业总体呈现相对良好的运行态势,为满足下游行业用钢需求、为实现国民经济正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对2020年行业运行情况怎么看
钢铁生产保持平稳,产量继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16%;生铁产量8.88亿吨,同比增长4.26%;钢材产量13.25亿吨,同比增长7.72%。分季度看,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2%,二季度增长1.7%,三季度增长10.3%,四季度增长8.8%。分月度看,受疫情影响,3月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其他各月均同比增长。
下游行业快速复苏,钢材消费创新高。2020年,在宏观政策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呈逐步恢复态势。特别是二季度以后,随着国家复工复产、稳经济政策逐步发力,重大项目投资启动,机械、汽车、家电等下游行业快速复苏,与钢铁消费密切相关的经济指标持续好转,钢材消费创出新高。据钢协测算,202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9%,钢材实际消费同比增长7%左右,其中建筑业增长10%、制造业增长4%。
钢材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万吨,同比下降16.5%,出口均价847.2美元/吨,同比上升1.3%;累计进口钢材2023万吨,同比增长64.4%,进口均价831.6美元/吨,同比下降27.5%。若考虑进口钢坯增加的情况,2020年我国粗钢净出口同比下降67.6%。2020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同比增长9.5%;进口均价101.7美元/吨,同比上涨7.2%。凭借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我国的钢产量不但没有给全球钢铁市场带来消费压力,而且与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
钢材价格逐步回升,总体水平低于去年。据钢协监测,2020年12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CSPI)为124.52点,同比上升17.36%。其中,长材指数为126.25点,同比上升15.09%;板材指数为126.23点,同比上升20.74%。但从全年来看,1-12月份钢材平均价格指数为105.57点,同比下降2.24%。从分月情况看,钢材价格1-8月份同比低于上年,从5月份起呈逐月回升走势,从8月份起超过上年同期,进入四季度后环比升幅加大,价格升至年内最高水平。
企业效益持续恢复,实现利润小幅增长。据钢协初步统计,202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销售收入47033亿元,同比增长10.86%;销售成本42366亿元,同比增长11.57%,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7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083亿元,同比增长7.00%;利润总额2074亿元,同比增长6.59%;平均销售利润率4.41%,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钢铁企业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扩大直接融资渠道,负债水平有所下降。2020年12月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62.27%,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节能减排。在积极应对疫情、稳定生产经营的同时,钢铁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实施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推广应用一系列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节能环保水平持续提升。据钢协统计,202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45.27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1.18%;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4.34%;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10.11%;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14.38%;钢渣利用率同比提高0.98个百分点;焦炉煤气利用率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
二、对当前行业热点问题怎么看
就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和钢材需求小幅增长如何平衡、钢铁行业生产经营情况、铁矿石资源保障、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等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领导。
粗钢产量同比下降和钢材需求小幅增长如何平衡?
工信部肖亚庆部长日前提出,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2021年产量同比下降。我们理解,压缩钢产量应该有以下三方面的考量:一是向钢铁行业发出信号,从现在开始就要为实现“碳达峰”和 “碳中和”目标付诸行动;二是从需求侧减少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预期;三是引导钢铁企业向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
从需求来看,今年,我国将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定恢复发展态势,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受2020年GDP基数影响,预计今年我国GDP将保持较高增速,对钢铁需求将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据钢协预测,2021年,我国钢材需求将保持小幅增长。
一方面是需求增长,另一方面是产量下降,我国钢铁供应格局势必发生重要变革。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行业控产能、限产量的新形势下,钢铁行业有必要转变传统自给自足的观念,正确看待我国钢铁供给格局的改变。从2020年我国钢铁供给结构来看,除国内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外,钢铁进口量也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钢坯进口量增长了将近5倍。在2021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即使出现阶段性产需不平衡,市场也会通过进口和库存环节的自我调节,来有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2020年钢材进口市场就是如此,通过钢材进口贸易,形成对我国钢材消费市场的有益补充。此外,尽管目前钢材库存恢复到相对合理水平,但库存绝对值仍高于以往。2021年,钢材去库存也将有效补充国内市场需求。
成本压力上升,钢铁企业降本增效如何实现?
据钢协初步统计,2020年,会员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86%;销售成本同比增长11.57%,成本增幅大于收入增幅0.71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2074亿元,同比增长6.59%,扭转了1-10月份一直累计同比下降的趋势;销售利润率为4.41%,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
目前除煤炭、铁矿石价格涨幅较大外,焦炭、废钢价格也在上涨,将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确实对钢厂利润影响较大,将在后期企业效益中逐渐体现出来,钢铁企业降本增效任务艰巨。面对成本上升压力,钢铁企业要从三方面挖潜增效:一是扩大采购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降低采购成本;二是改善技术经济指标,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大力降低成本;三是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创收能力。
“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下,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如何推进?
自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后,各工业行业特别是钢铁行业要有责任、有担当地尽快推进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等国家部门也希望,钢铁行业在工业系统领域更早地实现碳达峰目标。钢协领导、会员企业领导对此高度重视。
钢协已经于1月21日发布了关于成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并征集委员单位和专家组成员的通知,通过委员会的协调和组织,使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工程技术公司在低碳相关政策研究与落实、新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标准体系建立和编制等方面协同发力,有效推进相关工作。
近日,中国宝武率先提出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在推动成立全球绿色低碳冶金联盟并建立相应的基金。此外,河钢、建龙、日照等钢铁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建立氢冶金示范项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成立了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也先后组建了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和低碳钢铁前沿技术研究院。钢铁行业正在全力以赴,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目前,钢协正在起草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行动倡议,并将适时公布和披露相关工作计划和内容。下一步,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将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能及提升能效。二是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投入。三是构建循环经济,提高钢材利用率。四是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五是做好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保障,树立全员减碳意识。
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如何发力?
在国家提出今年粗钢产量要减少的前提下,我国对铁矿石的需求也将相应减少。当前,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将极大地刺激去年受疫情影响的矿山产能复产和新项目扩张,预计国内外的铁矿石供给均将增加。总体来看,今年的铁矿石供需关系要好于2020年。同时,在构建新格局的新形势下,亟需加强铁矿石资源保障和加快完善铁矿石期货相关规则和制度。
一是要加快扩大国内矿供给,将增加国产铁矿石供给作为补短板的措施之一。建议降低铁矿企业税费负担,据协会近期对国内矿山企业的调研,目前税费占收入的比重为17.2%,涉及税费项目有24个。同时,加大国内矿山开采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和简化新矿山开采的审批流程等。
二是加快解决废钢税收问题。建议将增值税退税比例由30%提高至70%以上;解决废钢企业增值税无票可开问题,统一所得税核定方法,明确企业自制凭证作为有效的记账凭证,或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收购凭证用于现金支出的成本核算等。
三是支持加快海外矿开发和扩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权益铁矿石资源量超过240亿吨。工信部提出,要加快推进境外项目的建设,这为进一步加快开发这些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预计在综合施策的作用下,境外资源的开发将提速。
四是要加快完善铁矿石期货相关规则和制度。实物交割是抑制期货市场过度投机的重要制度保证,是期货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条件。当前的交割制度亟须加快完善。
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如何推进?
“十三五”期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明显加快,钢铁产业集中度总体呈上升态势,前十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由2016年的35.9%提升到2020年的39.2%,特别是2020年比201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是2011年以来提升最快的一年。
此轮兼并重组有以下新特点:一是战略性破局性重组成效明显。如宝钢和武钢重组,为推动钢铁行业兼并重组起到破局性的引领作用。之后,中国宝武重组马钢、重钢和太钢,成为中国首家亿吨级钢铁企业,并跃居全球粗钢产量第一位。二是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步伐加快。沙钢集团重组东北特钢,建龙重工先后重组山西、辽宁、黑龙江、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钢铁企业。三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例如,德龙钢铁重组渤海钢铁成立新天钢集团。四是跨行业重组补强产业链。建龙重工重组哈轴,形成了上下游联动发展的新优势。五是国际产能合作持续推进。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我国钢铁行业国际产能合作硕果累累。德龙钢铁印尼德信钢铁项目、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建成投产,青山集团不锈钢项目等投资项目落地生根,河钢收购塞钢,敬业集团收购英钢,建龙重工收购马来西亚东钢,沙钢进军欧洲数据中心GS,新模式不断涌现。
作为协会,我们更关心企业兼并重组后,如何为保持行业健康发展发挥更好地作用,如避免价格恶性竞争,统一规划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增强铁矿石定价话语权。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前两个方面已见成效,第三个方面还差强人意。
后期,建议政府部门着重做好顶层设计,破除影响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为兼并重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环境,发挥好引导作用。钢铁企业也要全面用好国家在金融服务、债权债务、职工安置、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运营和生产效率,加快实现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获得协同效应,让兼并重组真正取得“1+1>2”的效果。
三、今年行业工作怎么干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钢铁行业要在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增强对国内钢材需求的适配性,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捕捉新机遇,展现新作为,不断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钢铁行业要继续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这一根本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三大行业痛点,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为实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起稳步、开良局。
为此,钢铁行业今年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继续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钢铁行业要严格遵守产能置换有关规定,防止违法违规新增产能;充分利用行业效益改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企业防风险能力;紧紧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利时机,继续在企业融资、减税降费等方面扎实开展工作;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兼并重组,处理好产业集中和市场的关系,形成在不同区域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和专业化一流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
二是多措并举保持行业平稳运行。钢铁行业将重点围绕“控产量、降成本、防风险、提质量、保效益”开展工作。钢铁企业要理性认识今年钢铁市场形势,把握好生产节奏,深入开展对标挖潜,有效开展降本工作,强化防范经营风险,进一步提升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强沟通交流,努力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围绕增加铁素供给、改进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等方面,加快解决铁矿石保障相关问题;完善废钢资源加工配送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促进合标再生钢铁原料的规模化回收和加工利用。
三是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按照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要求,钢铁行业要加快研究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原料、工艺和能源结构,突破低碳工艺技术瓶颈,推动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氢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推动绿色消费,以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
四是攻坚克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钢铁企业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采 取“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快搭建重点用钢领域创新联盟,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弧炉、特种钢冶炼、高端检测等专用装备,加大创新资源投入,实现技术突破;加强标准创新体系建设,制订一批先进适用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积极探索规模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等制造业新业态,鼓励钢铁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
五是有条不紊推进行业智能制造发展。钢铁行业要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产业深度融合,推进5G技术、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加快钢铁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探索数据要素共享机制,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多基地协同制造,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推动上下游信息共享、资源共享、设计共享、生产共享,多维度打造现代化、数字化、精益化的“智造工厂”,形成钢铁智能制造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