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力下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的思考

2021-04-14李星健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活动课新教材高中地理

李星健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核心素养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认知及实践能力,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程开展中更应注重学生实践力的主体性和过程性,要在认知新教材地理活动课和实践力,正确地把握实践力培养与理论课程比例,再设置多元化实践力培养方式,最终全面实现学生实践力的培养与发展。

【关键词】实践力  高中地理  新教材  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1-0104-02

地理实践力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内容中的重要一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认知思维以及生活实践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围绕学生主体地位,研究和总结好新教材活动课的特点及内涵,实现学生实践力的全面提升。

一、地理实践力和活动课特征与内涵

(一)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包括学生考察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和区域思维认知能力等多种能力,该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综合素养的本质体现,也是人教版新教材地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具体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可结合当地生活环境以及现代化技术创建多样化的实践方式,为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发展价值。

(二)地理活动课内涵。高中地理活动课是提升学生地理知识认知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形式,按照核心素养基本要求地理活动课程的内涵可分为观察性活动、调查性活动、研究性活动、制造性活动、阅读性活动五类。观察性活动主要包括天气现象观察、自然现象观察、生活环境观察等。观察性活动的开展应以学生认知为主并结合学生生活环境开展。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活动的开展。调查性活动主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开展,如《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在哪里》调查活动的开展等。研究性活动的内涵较为广泛,严格意义上来说上述所有活动类型均是研究性活动的内容,而地理活动课研究性活动的开展则主要以学生问题的研究为主,活动的开展要具有全面性的效能,保障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研究过程中。例如《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活动开展等都可作为研究性活动的首选。制造性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课程的开展包括地图方面的制作、图表方面的制作、相关模型、相关教具等方面的制作,例如《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阅读性活动主要以阅读一些地理文献为主,如中国古代的《水经注》等,也包括时事地图、地理墙报、地理课外阅读等。

二、正确把握实践力与理论课程比例

学生实践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课程做指导,在实际课程研究中常常会出现学生实践力与理论知识不匹配的情况,因此正确把握实践力与理论课程比例是保障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重要一点,因此教师必须要认知学生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能力的占比[1]。

从上述研究中可得知无论是地理实践力培养还是活动课程的开展都需要以理论知识的为基础,而在部分地理实践活动中常会出现活动课程与学生知识储备及生活认知不符合,其实践活动目标大于学生知识能力,不仅弱化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也减弱了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正确把握实践力与理论课程的比例极其重要,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和学生知识力是一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理论课程是实践类课程学习的基础,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则是理论类课程学习的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现,学生通过实践类课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既是知识转化技能的一个过程,也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准则。一般来说,每个专业的难度不同,因此职业高中在设置课程比例的时候,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在设置实践课程时要根据理论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开展,在课程管理中根据不同的实践课程标准给予不同的时间设定,如探究类实践课程可适当延长实践课程时间,阅读类或记录类实践课程可减少一定的时间,笔者认为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必须要以班级为单位,在总体认知全班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后再开展实践类课程,保障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三、设置多元化地理实践力培养方式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程度是提升实践课程开展价值的根本性内容,因此在实际课程开展中教师应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基点,探究多元化地理实践课程,即保障每个学生实践力的提升,也保障学生每一种实践力的培养。

(一)教材内容为指导,实现定向培養。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大纲,地理课程的实践力的培养越是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能力,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实际课程的培养与发展中,学校方面可遵守教材大纲实现学生实践力的定向培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标、有层次性的实践,学生实践力的培养便会更好地提升。例如,根据人教版必修一地理课程大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何时蓝天常在、能否淡化海水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救援物资储备库应该建在哪里”六点,在实际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可选择一单元一实践,也可选择学生分组类实践,如一单元一实践则是以教学大纲为主,学生分组类实践则是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实践,但此实践课程开展的前提是所有单元理论课程均已学习。

(二)生活资源为基础,实现能力培养。生活资源是提升学生实践力价值的根本途径,在实际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好生活资源这一良剂,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性地开展实践活动,在提升学生实践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例如,教师设置假期地理探究活动和非假期地理活动探究两种方式,其中假期地理活动探究主要以大自然环境的探究为主,如《何时蓝天常在》等探究性活动开展,假期探究活动可设置一些范围较为广泛且知识要求较深的活动,可根据家乡的河流、山貌、植被种类、植被覆盖率等等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而非假期活动探究则以短线教学为主,如《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要求学生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构建。

(三)课程目标为核心,实现系统培养。构建实践课程目标是实现学生系统性实践力培养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将实践力的培养从课程教学中分离出来,而分离的宗旨则是通过构建科学性的实践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2]。例如,实践力课程目标的要素较多,而不同的活动课程又具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目标又中和不同的活动实践,教师可以单元或学期为基础构建特色化实践课程。可根据观察性活动、调查性活动、研究性活动、阅读性活动五种不同的活动类型来结合课程大纲设置系统性活动课程,如选择“一星期一实践一总结”的方式来系统性地培养学生不同的实践力。

(四)评价机制为保障,实现科学培养。评价机制是实现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实践力课程结构构建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表现及实践课程类型设置科学化的评价机制,利用评价机制来指出学生优点和缺点,并为其未来技能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例如,基于新教材背景下的评价机制建立可设置多样化评价机制方法,根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来寻求不同的评价方法,如社会实践类课程可由当地地理方面的权威学者、专家进行评价,也可由活动场所的实际管理者针对学生活动开展的概况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科学化的评价体系和目标来提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而动手制作类实践课程则可以通過教师评价、生生交错评价等方式来进行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要选择简短且能够直接明确问题的评价标语,并在课程评价中要求学校领导进行评价,以此提高学校领导对于实践课程的关注度。

四、课程融合深化学生实践力的发展

课程融合是深化学生实践力发展的核心性举措,高中生知识能力的发展应是一个系统性的,既具有横向学科融合,又具有纵向知识能力发展的形式,而高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既要有历史文化底蕴,也要有数学计算能力,既要有语文文学素养,也需要有政治的时政认知,因此在课程实践力的培养中教师可根据活动课类型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课程融合方式。例如,必修二观察性活动《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中,可将观察性活动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在活动开展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农民工行业的特性,并观察城市发展与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探究农民工产生的原因。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城市与农村”间的关系,并加入相关时政热点,如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留守儿童政策等。

调查性活动《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在哪里》中,可将实践活动课程与数学统计图相联系,利用大数据思维来深度化解读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于市中心和郊区住址的看法和态度,利用数学知识来帮助人们综合考虑市中心与郊区而定优点和缺点,一方面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另一方面利用数学知识来探究更深度的问题,综合性提升学生能力[3]。

总之,基于实践力下的高中地理活动课的开展需要以综合素养的培养为主,在实际活动课开展中教师应围绕学生个性化需求结合高中地理新教材大纲具体要求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方案,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追求的同时培养具有乡土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地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珮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2]张晶晶.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课教学策略[J].数码世界,2020(3):183.

[3]唐锦秀.基于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课教学策略[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150-151.

猜你喜欢

活动课新教材高中地理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