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焕英”为什么能赢?
2021-04-13覃柳笛
覃柳笛
截至发稿,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已过53亿元,暂居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第二位。目前,该片密钥获准延期,放映时间延长至4月11日。
丰富时空里广袤的民族本土生活是创作者的富矿,根植民族心理情感的电影才能获得大众最深广的共鸣。
一开始,大概无人能想到,这部专注于母女血缘深情、没有恢弘场面和绚丽镜头的喜剧中成本影片会成为一匹一骑绝尘的黑马,更想不到原本活跃在小品综艺舞台,以“好性格的胖女孩”为标签的喜剧演员贾玲,会一出手即成中国票房最高女导演。
“李焕英”是如何杀出重围的,它能为中国电影提供什么经验?
重在真情实感
“李焕英”的胜利首先是真情真心的胜利。
“拍《你好,李焕英》,是我这一生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多苦多难都要把它做完,它对得起我对妈妈的感情,我也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你们看。”这是贾玲的自述。
在今年春节档中,有电影国际化元素突出,也有电影移植国外IP,而《你好,李焕英》是完全本土化的故事,它选择的是最为普世的题材——舐犊之情,表达的也是特别中国化的情感。
亲情是人类信仰中最原初的部分。世界上有许多赞颂母亲的格言,但在中国人看来,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是最朴实无华,却又最打动人心的。
贾玲是因为对母亲之爱和失母之憾去创作这部电影,而非为了转型当导演。于是观众发现,贾玲在片中的一些表演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掏心窝子”的真情流露。贾玲的私人化经验成为了影片的加成,也因为这种特殊性,不仅后来者难以复制“李焕英”的路径,贾玲自己也不能复制贾玲。
事实上,家庭伦理一直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之一,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从上世纪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到80年代台湾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再到90年代的《渴望》,在中国影视史的脉络中,主流的母亲形象是勤劳、善良、温柔、坚韧、甘于奉献的,《你好,李焕英》也处在这一脉络之中。虽然运用了近些年流行的穿越式结构,但其内核仍是相对传统的,塑造了一个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认知的理想型母亲形象。
不同的是,《你好,李焕英》剔除了类似《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苦情色彩,虽然结局是生命的结束,但影片风格明亮轻盈。
回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电影作者,与之亲缘性较强的可能是谢晋导演。谢晋电影往往基调乐观明亮,叙事轻快流畅,伦理价值观向上主流,人物形象热情单纯,特别是其中的女性,成为代表人文理想的符号。
当然,贾玲没有忘记寻求与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认同,在作为母亲的身份以外,李焕英个体生命鲜活美好。贾玲让花样年华的李焕英穿上格子红裙,在暗沉色调的工厂人群中格外亮眼;而当李焕英穿着80年代的球服在排球场上拼杀时,又英姿飒爽。
影片并非冷峻现实主义路线,而是“治愈系”,不仅塑造了一个理想化母亲形象,还塑造了一对理想化母女关系。她们并不互相苛责,而是相互成全,弥合了两代人的代沟。
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理情感中根植最深的部分,这也是影片引起观众民族情绪共振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戏眼:影片在后半段安排了反转——原来母亲早于女儿穿越到了从前。“母亲永远比你想象中更爱你”成为影片最煽情泪点。“为着对方的幸福的双穿越,的确使得前面其貌不扬的故事异峰突起,带活了整部影片。”院线资深人士赵军评论道。
电影《你好,李焕英》海报
电影贵在真情。《你好,李焕英》上映以来,不少观众走出影院后在朋友圈写下绵长文字,回忆自己与母亲的童年往事。亲情成为该片形成全民话题传播的基点。
据消息,“李焕英”即将在海外上映,其表现还不可知,但它首先满足了中国电影“内循環”的巨大市场需求。
打动增量观众
“李焕英”亦是草根文化或平民文化的胜利。
在专业人士看来,《你好,李焕英》整体在叙事技巧上仍显稚嫩,譬如转场常用黑屏处理。但也有人指出,朴实不炫技的镜头语言、单纯不繁复的情节线,一方面降低了观影门槛,另一方面,大巧不工,平实的语言反而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直达人心。
目前看来,外界对影片最大的诟病是“段子化”“小品化”。有观众认为,把整部影片拆开来,可分为“升学宴”“买电视”“排球赛”“相亲”“二人转”“母女泪别”6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单拎出来,成为一个春晚小品节目。
但这种讨论更多是基于电影原教旨主义的立场。其实从社会环境来讲,《你好,李焕英》契合了短视频时代的娱乐氛围,这是被抖音、快手搞笑短视频喂养起来的一代观众。常年面对舞台的贾玲和她的“大碗娱乐”团队,对于如何让观众笑轻车熟路,她们将自己所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基本上每2-3分钟,便会抖出一个掷地有声的包袱。
中国式小品,其特点是短小精悍、幽默风趣、贴近生活,是草根文化的一种代表。
电影需要有娱乐性,尤其是在春节档这一特殊电影档期里,市场盘子最大化,接纳的大部分观众并非日常电影核心受众。对这批增量观众而言,电影是具有仪式感的“新年俗”,而不是日常消费习惯,因此,影片的视觉或叙事是否“电影式”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好笑”“刺激”“感动”等。人们期待的是,在黑暗的影院里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大笑、流泪或感伤,得到情感上的慰藉。
本土生活是富矿
《你好,李焕英》整部影片基调温情脉脉,契合合家欢氛围。电影将主体时空设置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代符号的大量使用,成为影片唤醒集体记忆的钥匙。那是一个“工人有力量”的时代,人们生活相对清贫,却朝气蓬勃。那是年轻人对之充满想象的理想家园,也是上一代人挥洒青春之处。观众在大银幕上回望来路,感到亲切。
这是一部家庭电影,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一辈,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寄托——或是对亲情的抒发,或是对生活选择的思考,或是对时代变迁的感触。
如果要论“李焕英”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启示是什么,笔者有几点感想:
细数票房排行榜前列,跨界导演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跨界者凭借此前领域里的光环而自带资源,一方面是日趋成熟的电影工业流程能为新导演保驾护航,但跨界导演所取得的成绩也有高下之分,证明在观众“用脚投票”的时代,作品本身才是唯一的通行证;
肯定专业的力量,但也要警惕流于匠气,归根到底,一切文艺创作均应是有感而发,真诚方能动人;
电影要实现大众突围,依然要回归主流价值观,肯定正义、善良、勇敢、忠贞等人类正向品质,视觉突出但价值观架空、故事乏味的强工业电影类型难再吸引观众;
丰富时空里广袤的民族本土生活是创作者的富矿,根植民族心理情感的电影才能获得大众最深广的共鸣。